佛教鼎盛台湾的两面性
#两岸文化寻宝#
去台湾旅行,随处可见矗立路边的金色大佛与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可以说,没有什么比得上鼎盛的佛教给赴台旅客留下的印象深刻了。
在台湾佛教中,有“四大名山”或“四大道场”之说,即慈济、佛光山、法鼓山以及中台禅寺。四大佛教名山,曾去过其中的三家,即中台禅寺、法鼓山与慈济。最早去的是中台禅寺,那是2007年,记得该寺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未入寺前,远远地就能看到高耸入云的寺院建筑。寺庙楼高37层,是台湾最高的佛教寺庙,其外观之雄伟,是内地寺庙所未见的。进入寺庙内,主殿恢弘,陈设豪华,宽阔的道场内,软垫排列整齐。不难设想,如若开法会时,僧众坐满道场,其景象之壮观。据说,该寺庙的厨房(称“大寮”)平时要供应千余人的伙食,法会期间更多达万人。在知客室,每位游客获赠一只纸袋,内含袖珍经书及惟觉大师的手书印刷品。
2012年,去台湾参加一个学术会。会议安排与会人员参观位于新北市的法鼓山,法鼓山实际上是包括多幢建筑在内的“世界佛教教育园区”。其取名“法鼓”,意为敲响佛法净化心灵的鼓声,使人心获得安乐与平静。进入园区,完全见不到任何缭绕的香火,素凈的墙壁无更多的雕刻饰物,整个园区内的建筑甚少见到飞檐走壁的庙宇建筑,多是线条流畅的现代建筑,园区内所见人等均礼貌谦逊,见面以双手合十打招呼,因此,游览整座寺庙感觉不到内地庙宇的神灵性与商业化气息,而是一个清凈愉快的环保空间。参观是由法鼓二号人物果晖法师亲自接待介绍的,果晖法师看上去是一位身着清色布衫的剃度学者。进入作为正殿的大雄宝殿,内书写“本来面目”四字。供奉的观音像后面发出潺潺水流声,象征着为人应有包容心,面对批评要像吸音器,风过无痕。道众可以坐在溪谷内的石块上打禅,听闻流水声,忘却尘世烦恼。而在绿色覆盖的山坡泥土里,有法鼓山开山圣祖——圣严法师的骨灰,实现了法师回归自然的道心。
2015年,赴台参加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行程中有参访慈济的安排。慈济绝对是台东花莲最耀眼的圣地,相信每天来花莲的旅客中,很多是前来朝圣慈济的。慈济实际上是以佛教的情怀从事慈善事业。慈济有遍布全球的八大志业,其所从事的志业是一般世俗性慈善机构很难做到的,因为慈济有规模庞大的信众与志工。为何世界各地每次灾难,慈济人都是最先出现在现场的,甚至比当地政府还要早,因为慈济的信众与志工就在灾难当地。慈济之所以能募集如此大规模的善款,主要是靠信众,其中,很多是小额捐款。慈济现有七家医院、两间诊所、一间骨髓干细胞中心、两所大学、两所中学,以及电视与广播等。参观慈济时,蒙证严法师在静思精舍召见。证严法师年近八十,身材娇小,面色平静,有着出家人的清瘦,看起来神清气爽。她连续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多小时,主要介绍慈济及个人兴办慈济的历史。始终强调慈济发展今天,并不是事先规划的结果,也并非其一个人的功劳。谈话结束后,其与众人合影留念。每人获赠一册《静思语》。
由上可见,虽然台湾信仰自由,各种宗教在台湾各有其信众,可是,在被称为“世界宗教超市”的台湾,佛教却是一教独大,有800余万信众,稳居各大宗教之首。佛教不仅在台湾信众广泛、影响巨大,而且还实现了对外输出,是台湾文化输出的一张名片。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台湾走向兴盛,其得益于台湾经济的起飞,以及自由宽容的社会空间。1960年代后,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台湾经济起飞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民间积累起充足的财富,可以捐献与护持宗教组织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增长涌现的种种社会问题,例如,物欲横流、贫富悬殊、伦理失序、心灵空虚等迫使人们寻求宗教救济与安慰。与此同时,台湾的佛教倡导“人间佛教”,提出佛学生活化主张(例如,佛光山星云大师主张“乐修而不苦修”),并利用现代大众传播方式进行大规模传播,也推动了佛教事业在台湾的发展。
台湾日渐鼎盛的佛教推动了台湾宽容和谐的社会气氛与道德重建,导致民众关怀他人及公共事务,促进了台湾的多元文化发展。由于佛教组织热心教育、慈善、文化、医疗、环保等领域,创办了慈济、南华、玄奘、佛光等多所大学以及医疗机构,因此,佛教促进了台湾的文教、卫生及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说一个地方的财富集中行业可以从该地最豪华的建筑物上得到反映的话,那么,在台湾,最豪华建筑物莫过于寺庙了。由此可见,台湾的佛教集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宗教机构在财富与资源的使用效率上显然不如商业机构,因此,财富过度集中于宗教机构,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社会财富的使用效率,正如中世纪西方宗教机构控制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却导致社会生产力低度发展,甚至停滞。因此,进入廿一世纪以来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台湾走向衰落是否与此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