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苦吟诗人贾岛与他的文学梦

作者:镜鉴青年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苦吟诗人贾岛与他的文学梦

唐诗仿佛一轮皎洁的月,悬挂在文学无垠的夜空中。没了它,这方天地势必要黯淡许多。

过路的人,都会抬头仰望,期望沐浴它的一缕光华。然而人们仰望的,大多是李白的天才,杜甫的深刻,李商隐的蕴藉。很少人会想起贾岛,这位唐诗世界的“边缘人”。即便想起,大概也只记得他一生苦心孤诣,仍及不上李杜百分之一的凄凉。

然而这位在文学世界左突右冲,一生追梦的创作者,的确值得我们停下来,看一眼。

一、推敲字句,苦吟诗人

《新唐书》记载,贾岛幼时即在寺庙修行,法号“无本”,后来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还俗。贾岛屡试不第,晚年遭遇贬谪,一生穷苦潦倒。

贾岛为了得出满意的诗句,几乎到了疯魔的程度,因此他被称为“苦吟诗人”。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苦吟诗人贾岛与他的文学梦

贾岛最有名的苦吟故事是“推敲”的典故。《唐才子传》《戒鉴录》等文献记载,贾岛在空闲时间,骑着瘸驴去李凝的居所,想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诗。随即,他觉得“推”字不够恰当,于是改成“敲”字。一会又觉得这两字各有韵味,实在想不出哪个更好,于是边走边想。贾岛完全沉浸在诗句中,不小心冲撞了时任京兆尹的韩愈。

韩愈胸怀广阔,没有责怪贾岛。他认真思考了一会,帮贾岛确定“僧敲月下门”更好。这一举动不仅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且让“推敲”成为一段佳话,作为斟酌字句、反复琢磨的典故,被人熟知。

《唐才子传》还记载,贾岛刚及第时,居住在法乾寺。唐宣宗李忱微服私访,拿起贾岛的诗来看。贾岛不认得李忱,一把将诗卷抢过来,还讥讽李忱穿着华丽,一看就是纨绔子弟,肯定不懂得欣赏诗歌。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苦吟诗人贾岛与他的文学梦

正史记载,贾岛死于会昌三年,那时李忱还没有登基,因此这个故事难分真假。但是贾岛对待诗歌的认真程度毋庸置疑,他曾经作诗自述,用三年时间得出两句好诗,吟诵出来时激动得泪流满面。

二、无路可走,末世哀歌

很多重要的诗人都具有代表性的意义:陶渊明代表着远离世俗的隐逸精神,杜甫心怀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李白代表着超然物外的洒脱不羁。

贾岛的人生、创作方式、诗歌风格也很有代表性。

首先,贾岛一生潦倒,虽然努力考试,却没能获取功名利禄,文学世界是他最大的慰藉,所以他醉心其中,苦吟成性。贾岛甚至让作诗成了生活的全部,无力改变贫困的窘境。贾岛的不幸并不是偶然,而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普遍现象:能够出将入相的只是金字塔尖的少数,很多人苦读一生,都没能谋取一官半职。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苦吟诗人贾岛与他的文学梦

追求不到世俗的成功,文学天赋又不够出众,许多读书人就会把目光转向贾岛:贾岛生活穷困,却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乐趣;他屡试不第,但性格冷峻,不肯屈服于特权。于是他们也学习贾岛,退回到文字的天地,像大将一样排兵布阵,找到最满意的组合。

再者,贾岛的诗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作家的影响。以唐朝为例,初唐时期,唐朝刚刚建立,政策开放,国力强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登上幽州台仰天长啸、遗世独立的陈子昂,以及抱负远大、恃才傲物的初唐四杰。

盛唐阶段,大唐的强盛达到了顶点,长安更是当得起“世界之都”的美称。此时,天才李白横空出世,唱出了大唐的时代最强音。除了李白,还有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著名诗人。他们的创作技巧炉火纯青,诗歌境界浑然天成,正是盛世的缩影。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苦吟诗人贾岛与他的文学梦

贾岛生活在大唐衰落期,穷苦困顿,他的眼界、活动范围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贾岛的目光只能更多地集中在个别字句的推敲上面。

这样创作很容易让诗局限在个人生活中,出现晦涩难懂、境界狭隘、有句无篇等问题。但是对于后世来说,这种方法却很容易模仿——天赋和眼界都无法复制,反复推敲字句是最简单的一条路。

宋朝初年的一些文人就把贾岛、姚合的诗称为“晚唐体”,然后努力模仿。某个朝代越是腐朽没落,人们越受到禁锢,贾岛这样的诗人就越多。

参考资料:《唐才子传》《新唐书》,闻一多《唐诗杂论》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书乃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