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戰趣谈:二战德国为什么能以一己之力与多国周旋?

作者:戰伐141

敌人都在忙着“勾心斗角”,给了德国发展壮大的机会。

其实当时,欧洲各国起码有 3 次机会将希特勒和他的帝国扼杀在襁褓中,

1

1939 年 8 月 24 日,整个 20 世纪外交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出现了。

经历了长达七年剑拔弩张的外交斗争后,苏联与纳粹德国这两个在意识形态上完全对立的宿命之敌,在全世界错愕的目光中,突然扔掉了指向对方的刀枪,握住了仇敌的双手。

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纳粹德国身上的最后一道封印就此解开。

仅仅 7 天之后,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在此之前,苏联、法国、英国曾有多次机会联手,将希特勒和他的帝国掐死在襁褓里。

但政治家们骨子里的自私自利,使得欧洲各国最终迷失在了「变色龙」里宾特洛甫眼花缭乱的外交舞步之中,纳粹德国在二战前漫长的欧洲外交战争中,实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家独赢」。

2

看似云诡波谲的争斗源头,还得从「辱法」开始。

在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虽然最终取胜,但法军阵亡 130 多万人,致残 280 多万人。

再加上生产以及前线勤务劳动人口损失的 130 万人,法国在一战中的伤亡总人数超过 500 万。

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轻人的法国,就此彻底成为了一名战争 PTSD 患者。

战后由法国与英国主导的「凡尔赛体系」核心思想就两个字:安逸。

世仇德国被严格限制了军事力量,由法国人自己重兵看管。

意识形态不一致的苏联跟不安分的美国都被一脚踢出了「凡尔赛体系」,任由人家自生自灭。

其他小国间的政治争端,不看不听不管,实在太残忍顶多捂一下眼睛。

反正一句话,命都不要,就要安逸;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

不过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越是想安逸,就越想不起来。

舒心的日子过了不到十年,第一次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来了。

这场经济危机在二战史上的地位就类似《水浒传》里的洪太尉,它一来,顿时欧洲各国的妖魔鬼怪全都被放了出来。

德国纳粹党迅速崛起了。

在纳粹党首希特勒狂热的演说下,越来越多的德国民众开始相信,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完全就是因为现任政府接受了《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同时向共产主义妥协导致的。

德国要想摆脱经济危机,大家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要打破宿敌法国对自己的桎梏,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故土」。

然后向着苏联和东欧的方向进军,去夺取「阳光下的地盘」,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随着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被彻底煽动起来,1933 年 1 月,希特勒成功就任德国总理。

耳听着希特勒赤裸裸的反法言论,眼瞅着纳粹德国明晃晃的厉兵秣马,法国终于没办法再装瞎装聋了,他们决定要先发制人。

当时的法国号称拥有 300 万常备军,受困于「凡尔赛体系」的德国则只有 10 万国防军。

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吓破了胆的法国政府,并没有选择直接离开 A 过去拉倒,反而选择相信法国「公知」们极力鼓吹的「战争潜力论」,认为贸然跟德国开战,法国必败。

根据这套奇葩理论的计算,法国在欧洲大陆上只有 4000 万人口,而德国有 7000 万,要是再加上散落在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波兰等国的日耳曼人,德国能够使用的战争人口足有 8000 万,是法国的差不多两倍。

因此别看现在法国号称拥有「欧洲第一陆军」,但是德国的战争潜力足足是法国的两倍,法国必须要在欧洲大陆上至少再拉拢一个大国作为盟友,让自己的「战争潜力」高于德国,然后开战才有必胜的把握。

放眼欧洲大陆,在当时有资格被法国称为「大国」的,只有英国跟苏联。

法国先去找了名义上本来就应该是自己盟友的英国人。

英国虽然此时跟法国算是「表面兄弟」,但作为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几百年来「大陆均衡」思想已经快成了思想钢印一类的东西,内心里从来都是巴不得大陆上几个大国天天打仗,打得越大越好,这样才能彰显出我大英帝国的光荣伟大正确,顺便还能跟几方都做做生意,发发战争财。

一战结束后,这两个凡尔赛体系下同命相怜的失意者迫于形势,自发结成「互助小组」。

在苏联老铁的帮助下,德国的军事发展并未因《凡尔赛条约》的制约停滞不前,众多军工研究机构纷纷以跟苏联合作的方式绕开了英法等国的束缚,继续开展研究。

借助德国老铁开辟的经济窗口,苏联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欧国家对自己的经济封锁,顺利完成了两个五年的经济建设,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了欧洲数得上号的工业大国。

在当时「人际关系淡漠」的欧洲大陆,像苏联跟德国魏玛政府这样愿意互相帮助,补齐对方软肋的关系,已经算是换命的交情了。

虽然现在德国换成了希特勒掌权,苏联换成斯大林说了算,但一日夫妻百日恩,法国本来是准备了大价钱说服苏联倒戈的。

没想到的是,这边法国人支支吾吾一开口,连收买的条件都没来得及提,苏联那边倒是小暴脾气压不住的模样,反过来不断催促法国:啥时候出兵?

看着战意正浓的苏联,法国人默默回想了一下拿破仑征俄的惨剧,擦了擦头上的冷汗:果然自古以来,谁跟俄国人谈领土问题,俄国人就跟谁玩命……

1932 年 11 月,在确定希特勒即将掌握德国掌权后,一拍即合的法国跟苏联在巴黎签署了《法苏互不侵犯条约》。

按照斯大林的小暴脾气,既然条约都签署了,咱现在就各回各家召集人马,算个良辰吉日就可以出兵削他丫的去了。

但战争 PTSD 患者法国又深思熟虑了一下,表示不行,还是不能打。

你们苏联远在东欧,我跟德国可就住隔壁,真打起来,苏军开过来起码得六周时间,说不定没等你们开过来,我法兰西就已经被希特勒撂斩了。

最乐观的估计,也是我们前期跟德国人拼个两败俱伤,你们赶过来正好摘果子。

堂堂资本主义法国,不能干这种赔本买卖。

所以还得继续摇人,多摇上几个,最好形成整个欧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大好局面,看能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实在要打,那也得是背锅别人来,送死别人去,我们资本主义法国就要个安逸!

本来兴冲冲的斯大林仔细一想,如果真像法国说的那样,整个欧洲都加入反德同盟,那我们苏联岂不是就变相重返欧洲大家庭了?

于是两国再次一拍即合,共同提出了「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决定分头摇人,成立一个以遏制德国为主要目标的「东方公约」。

苏联负责搞定东欧的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跟立陶宛;法国则负责搞定中西欧的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跟罗马尼亚。

事情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

也怪希特勒习惯性口嗨,在各种演讲与外交场合中对周围几个国家或多或少地都提出过领土或主权要求。

尤其是像捷克、立陶宛、波兰这几个国家,国内本身就有日耳曼民族定居,希特勒更是觉得只要有日耳曼人生存的土地,天经地义就应该是我大德意志的领土,对这些地区索取得理直气壮。

所以到了 1933 年底,在苏法两国的努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跟立陶宛相继都表示愿意加入「东方公约」,一张将纳粹德国围得密不透风的大包围圈,看似已经到了收网阶段。

关键时刻,一位大神上线了。

3

大神的名字叫作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时任纳粹党内「里宾特洛甫办公室」主任。

在掌管这个一看名字就是「草台班子」的办公室之前,里宾特洛甫的上一个职务是纳粹党务「办公室主任」,每天嘱咐大家按时打卡,拿表领取办公用品,开会前在会议室调试 PPT 的那种人物。

但就是这么个非职业外交官,带着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草台班子,凭借着此后的一系列骚操作,获得了希特勒口中「俾斯麦第二」的赞誉。

盟军各国则是愤恨地称之为「变色龙」。

1933 年底,法苏两国兴高采烈地打电话摇小弟时,纳粹德国的外交系统其实并没闲着,也在竭尽全力地争取盟友。

只不过当时,德国的外交大权还牢牢掌握在以德国外交部长康斯坦丁·冯·纽赖特为首的魏玛共和国职业外交官手里。

这帮人资历老架子大,属于典型的「治不了洋人还治不了你」的旧式官僚,忙忙碌碌了几个月,盟友没争取来,倒是时不时把希特勒怼得够呛。

一怒之下,控制欲极强的希特勒下令,在纳粹党内秘密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办公室,绕开德国外交部,直接对自己负责。

作为「办公室主任」的里宾特洛甫,自然而然地开始负责筹措组建这个办公室,在「筹建期」,这个专门办公室,也就被暂时称作里宾特洛甫办公室。

外行人的思考方式跟职业人士确实有不同,里宾特洛甫掌管纳粹党外交事务后,根本就没费心思去跟苏联和法国逐一争夺各小国的外交主导权,而是迅速进入到了自己最擅长的「办公室政治」领域,仔仔细细地分析了近百年来欧洲各国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站队」。

这一通分析下来,里宾特洛甫敏锐地察觉到,在苏联跟法国这个「东方公约」体系中,暗藏着一个巨大的搅屎棍:波兰。

在里宾特洛甫看来,波兰这个国家只有八个字可以形容:志大才疏,人菜瘾大。

最早建国时,波兰的老祖宗们就犯下了新手玩家常见的错误,只贪图波德平原平缓便捷,没等开全图就拍下了主城。

结果全图一亮,全国傻眼,发现自己完全被夹在了几个大国之间。

此后的几百年里,俄国人强盛了就从东往西把他们当副本刷,德国人强盛了就从西往东把他们当经验包打,各方豪强你来我往,波兰光亡国就亡了三回,累计当了 120 多年亡国奴。

但即便如此,波兰中二少年的性格依然没有一点点改变,心中依然有着一个「平独镇露」,东欧我有的梦想。

「平独镇露」,是网络上形容波兰传统外交理念的一个梗。

其中「独」是日语发音中的德国,「露」是日语发音中的俄罗斯,波兰历史上很短暂的一段时期有过同时击败德国跟俄国的辉煌,日本文献中称为「平独镇露」。

所以当一战结束时,趁着沙俄帝国跟奥匈帝国战败,波兰果断对两国都提出了领土要求。

奥匈帝国当时已经被揍得奄奄一息,几乎是拱手向波兰让出了但泽地区。

新生的苏联却要头铁得多,硬生生跟波兰打了三年的苏波战争,拼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筋疲力歇之下,才被迫向波兰割让了寇松线以东的 13.5 万平方公里土地。

当时被波军从华沙城下一路吊打到明斯克的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的政委,恰恰就是现在的苏联掌舵人斯大林!

里宾特洛甫由此分析,尽管从理智上来说,波兰对迅速崛起的德国跟苏联都怀有戒惧心理,但从情感上来说,波兰对的苏联恐惧应该要远远高于德国。

更何况,法国傻乎乎地居然还想拉捷克斯洛伐克一起组队。

要知道,作为立志要「平独镇露,东欧我有」的有声有色大国,波兰对周边邻国从来没给过好脸色,尤其是跟捷克斯洛伐克。

十余年来,波兰不断鼓励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斯洛伐克人反对捷克人,捷克斯洛伐克则反过来煽动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反对波兰人,彼此看对方都是「心怀鬼胎的境外势力」。

法国现在想都不想,非要把波兰跟捷克斯洛伐克分在一个办公桌,波兰心里能痛快就见鬼了。

更关键的是,要是波兰真的把自己搞得天怒人怨孤家寡人,那利用价值也还有限。

偏偏秦桧也有叁朋友,波兰当时跟邻居罗马尼亚的外交关系,恰恰正处在历史上都罕有的蜜月期。

按照「东方公约」的框架,苏军要想跟法军两面夹击进攻德国,走陆路只能从波兰或罗马尼亚借道,只要这俩国家一联手,苏联就算是彻彻底底被封锁在远东了。

想明白了这几层关系,整个欧洲外交局势在里宾特洛甫眼中豁然开朗。

在法国跟苏联依然执着于「东方公约」,一门心思「下大棋」的时候,里宾特洛甫果断发起了对关键小国波兰的外交攻势。

按照当时欧洲各国的传统,外交官就应该长相俊朗,思维敏捷,巧舌如簧。

照这个标准,里宾特洛甫完全就是个反面教材,不但长相憨厚,语速迟缓,交谈方式也是完全脱离了外交辞令的坦诚直白。

但就是这种看似毫无心机的交谈方式,反而更容易赢得其他国家外交人员的信任。

在跟波兰外交人员的谈判中,里宾特洛甫一上来就「推心置腹」地表示波兰现在是「群狼环伺」,

不但德国国内有重新夺回被波兰占据的但泽地区的声音,即便是「东方公约」体系里的苏联和紧邻的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也同样恨他恨得牙痒痒。

不过德国要扩张,必须要先打败宿敌法国,但泽地区绝对不是首选目标,苏联要扩张,却只能向着波兰的方向。

你们波兰真的不怕苏联打着从波兰借道进攻德国的旗号,来一出「假途灭虢」?

所以波兰不如在德国这里再买个保险,这样「一旦苏联武装攻击波兰,德国将毫不犹豫地将其视同为攻击德国本土」。

同为历史上的苦主,德国虽然也不能保证永远不会进攻波兰,但里宾特洛甫以个人名誉担保,「德国在未来十年内,不会以任何形式要求波兰出卖但泽地区主权」。

同时,德国也愿意帮助波兰,彻底解决跟立陶宛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领土争端。

该说不说,这种看似完全站在波兰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谈判思路,开诚布公的谈判方式,毫无技巧上来就「亮底牌」的谈判话术,恰恰最对波兰这种中二少年的胃口。

波兰人长久以来求之不得的国家安全感跟民族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平独镇露」虽然短时间内实现不了,但「联独镇露」的大好前景似乎就在眼前。

1934 年 1 月,波兰跟德国签订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双方保证在 10 年内互不侵犯、互相尊重现有领土主权,不使用任何武力方式解决两国间发生的争端。

随即,波兰立即强硬表示,让老子加入「东方公约」可以,但是让苏军从大陆境内过路不行!要过去,苏军除非从老子尸体上踏过去!

波兰这番豪强壮志,立即把罗马尼亚也整得热血沸腾,当即表示波兰说的就等于我说的,波兰不让你们过,我罗马尼亚也不让你们过!

哎?

眼看着这俩之前他们根本没往心里去的小国突然吃错药一般跳出来叫板,斯大林跟法国外长路易·巴尔都一下都蚌埠住了。

斯大林试探性地说不行我出兵先把这俩「二百五」灭了得了,巴尔都无奈地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要消灭纳粹,不是要自己变成纳粹……

过又过不去,打又不能打,苏军跟法军于是只能隔着波兰遥遥相望。

眼看着势头不对,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跟立陶宛等国也纷纷打起了退堂鼓,表示不行你们先把波兰的问题解决了再说?

看似声势浩大的《东方公约》,顿时被拆了个七零八落,名存实亡了。

只剩下一个捷克斯洛伐克,依然忠心耿耿的跟着两位大哥,梦想着以后有肉吃。

所谓枪打出头鸟,别人都跑了你没跑,里宾特洛甫的目光顿时转向了捷克斯洛伐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