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戰趣談:二戰德國為什麼能以一己之力與多國周旋?

作者:戰伐141

敵人都在忙着“勾心鬥角”,給了德國發展壯大的機會。

其實當時,歐洲各國起碼有 3 次機會将希特勒和他的帝國扼殺在襁褓中,

1

1939 年 8 月 24 日,整個 20 世紀外交史上最詭異的一幕出現了。

經曆了長達七年劍拔弩張的外交鬥争後,蘇聯與納粹德國這兩個在意識形态上完全對立的宿命之敵,在全世界錯愕的目光中,突然扔掉了指向對方的刀槍,握住了仇敵的雙手。

随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納粹德國身上的最後一道封印就此解開。

僅僅 7 天之後,人類戰争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在此之前,蘇聯、法國、英國曾有多次機會聯手,将希特勒和他的帝國掐死在襁褓裡。

但政治家們骨子裡的自私自利,使得歐洲各國最終迷失在了「變色龍」裡賓特洛甫眼花缭亂的外交舞步之中,納粹德國在二戰前漫長的歐洲外交戰争中,實作了不可思議的「一家獨赢」。

2

看似雲詭波谲的争鬥源頭,還得從「辱法」開始。

在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最終取勝,但法軍陣亡 130 多萬人,緻殘 280 多萬人。

再加上生産以及前線勤務勞動人口損失的 130 萬人,法國在一戰中的傷亡總人數超過 500 萬。

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輕人的法國,就此徹底成為了一名戰争 PTSD 患者。

戰後由法國與英國主導的「凡爾賽體系」核心思想就兩個字:安逸。

世仇德國被嚴格限制了軍事力量,由法國人自己重兵看管。

意識形态不一緻的蘇聯跟不安分的美國都被一腳踢出了「凡爾賽體系」,任由人家自生自滅。

其他小國間的政治争端,不看不聽不管,實在太殘忍頂多捂一下眼睛。

反正一句話,命都不要,就要安逸;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

不過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這樣,越是想安逸,就越想不起來。

舒心的日子過了不到十年,第一次席卷全球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來了。

這場經濟危機在二戰史上的地位就類似《水浒傳》裡的洪太尉,它一來,頓時歐洲各國的妖魔鬼怪全都被放了出來。

德國納粹黨迅速崛起了。

在納粹黨首希特勒狂熱的演說下,越來越多的德國群眾開始相信,自己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完全就是因為現任政府接受了《凡爾賽和約》和戰争賠款,同時向共産主義妥協導緻的。

德國要想擺脫經濟危機,大家想要過上好日子,就必須要打破宿敵法國對自己的桎梏,收複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故土」。

然後向着蘇聯和東歐的方向進軍,去奪取「陽光下的地盤」,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

随着德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被徹底煽動起來,1933 年 1 月,希特勒成功就任德國總理。

耳聽着希特勒赤裸裸的反法言論,眼瞅着納粹德國明晃晃的厲兵秣馬,法國終于沒辦法再裝瞎裝聾了,他們決定要先發制人。

當時的法國号稱擁有 300 萬常備軍,受困于「凡爾賽體系」的德國則隻有 10 萬國防軍。

被第一次世界大戰吓破了膽的法國政府,并沒有選擇直接離開 A 過去拉倒,反而選擇相信法國「公知」們極力鼓吹的「戰争潛力論」,認為貿然跟德國開戰,法國必敗。

根據這套奇葩理論的計算,法國在歐洲大陸上隻有 4000 萬人口,而德國有 7000 萬,要是再加上散落在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波蘭等國的日耳曼人,德國能夠使用的戰争人口足有 8000 萬,是法國的差不多兩倍。

是以别看現在法國号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但是德國的戰争潛力足足是法國的兩倍,法國必須要在歐洲大陸上至少再拉攏一個大國作為盟友,讓自己的「戰争潛力」高于德國,然後開戰才有必勝的把握。

放眼歐洲大陸,在當時有資格被法國稱為「大國」的,隻有英國跟蘇聯。

法國先去找了名義上本來就應該是自己盟友的英國人。

英國雖然此時跟法國算是「表面兄弟」,但作為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幾百年來「大陸均衡」思想已經快成了思想鋼印一類的東西,内心裡從來都是巴不得大陸上幾個大國天天打仗,打得越大越好,這樣才能彰顯出我大英帝國的光榮偉大正确,順便還能跟幾方都做做生意,發發戰争财。

一戰結束後,這兩個凡爾賽體系下同命相憐的失意者迫于形勢,自發結成「互助小組」。

在蘇聯老鐵的幫助下,德國的軍事發展并未因《凡爾賽條約》的制約停滞不前,衆多軍工研究機構紛紛以跟蘇聯合作的方式繞開了英法等國的束縛,繼續開展研究。

借助德國老鐵開辟的經濟視窗,蘇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歐國家對自己的經濟封鎖,順利完成了兩個五年的經濟建設,從一個貧窮的農業國一躍成為了歐洲數得上号的工業大國。

在當時「人際關系淡漠」的歐洲大陸,像蘇聯跟德國魏瑪政府這樣願意互相幫助,補齊對方軟肋的關系,已經算是換命的交情了。

雖然現在德國換成了希特勒掌權,蘇聯換成斯大林說了算,但一日夫妻百日恩,法國本來是準備了大價錢說服蘇聯倒戈的。

沒想到的是,這邊法國人支支吾吾一開口,連收買的條件都沒來得及提,蘇聯那邊倒是小暴脾氣壓不住的模樣,反過來不斷催促法國:啥時候出兵?

看着戰意正濃的蘇聯,法國人默默回想了一下拿破侖征俄的慘劇,擦了擦頭上的冷汗:果然自古以來,誰跟俄國人談領土問題,俄國人就跟誰玩命……

1932 年 11 月,在确定希特勒即将掌握德國掌權後,一拍即合的法國跟蘇聯在巴黎簽署了《法蘇互不侵犯條約》。

按照斯大林的小暴脾氣,既然條約都簽署了,咱現在就各回各家召集人馬,算個良辰吉日就可以出兵削他丫的去了。

但戰争 PTSD 患者法國又深思熟慮了一下,表示不行,還是不能打。

你們蘇聯遠在東歐,我跟德國可就住隔壁,真打起來,蘇軍開過來起碼得六周時間,說不定沒等你們開過來,我法蘭西就已經被希特勒撂斬了。

最樂觀的估計,也是我們前期跟德國人拼個兩敗俱傷,你們趕過來正好摘果子。

堂堂資本主義法國,不能幹這種賠本買賣。

是以還得繼續搖人,多搖上幾個,最好形成整個歐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大好局面,看能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實在要打,那也得是背鍋别人來,送死别人去,我們資本主義法國就要個安逸!

本來興沖沖的斯大林仔細一想,如果真像法國說的那樣,整個歐洲都加入反德同盟,那我們蘇聯豈不是就變相重返歐洲大家庭了?

于是兩國再次一拍即合,共同提出了「歐洲集體安全政策」,決定分頭搖人,成立一個以遏制德國為主要目标的「東方公約」。

蘇聯負責搞定東歐的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跟立陶宛;法國則負責搞定中西歐的英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跟羅馬尼亞。

事情一開始進行得很順利。

也怪希特勒習慣性口嗨,在各種演講與外交場合中對周圍幾個國家或多或少地都提出過領土或主權要求。

尤其是像捷克、立陶宛、波蘭這幾個國家,國内本身就有日耳曼民族定居,希特勒更是覺得隻要有日耳曼人生存的土地,天經地義就應該是我大德意志的領土,對這些地區索取得理直氣壯。

是以到了 1933 年底,在蘇法兩國的努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跟立陶宛相繼都表示願意加入「東方公約」,一張将納粹德國圍得密不透風的大包圍圈,看似已經到了收網階段。

關鍵時刻,一位大神上線了。

3

大神的名字叫作阿希姆·馮·裡賓特洛甫,時任納粹黨内「裡賓特洛甫辦公室」主任。

在掌管這個一看名字就是「草台班子」的辦公室之前,裡賓特洛甫的上一個職務是納粹黨務「辦公室主任」,每天囑咐大家按時打卡,拿表領取辦公用品,開會前在會議室調試 PPT 的那種人物。

但就是這麼個非職業外交官,帶着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草台班子,憑借着此後的一系列騷操作,獲得了希特勒口中「俾斯麥第二」的贊譽。

盟軍各國則是憤恨地稱之為「變色龍」。

1933 年底,法蘇兩國興高采烈地打電話搖小弟時,納粹德國的外交系統其實并沒閑着,也在竭盡全力地争取盟友。

隻不過當時,德國的外交大權還牢牢掌握在以德國外交部長康斯坦丁·馮·紐賴特為首的魏瑪共和國職業外交官手裡。

這幫人資曆老架子大,屬于典型的「治不了洋人還治不了你」的舊式官僚,忙忙碌碌了幾個月,盟友沒争取來,倒是時不時把希特勒怼得夠嗆。

一怒之下,控制欲極強的希特勒下令,在納粹黨内秘密成立一個專門負責外交事務的辦公室,繞開德國外交部,直接對自己負責。

作為「辦公室主任」的裡賓特洛甫,自然而然地開始負責籌措組建這個辦公室,在「籌建期」,這個專門辦公室,也就被暫時稱作裡賓特洛甫辦公室。

外行人的思考方式跟職業人士确實有不同,裡賓特洛甫掌管納粹黨外交事務後,根本就沒費心思去跟蘇聯和法國逐一争奪各小國的外交主導權,而是迅速進入到了自己最擅長的「辦公室政治」領域,仔仔細細地分析了近百年來歐洲各國之間的「人際關系」和「政治站隊」。

這一通分析下來,裡賓特洛甫敏銳地察覺到,在蘇聯跟法國這個「東方公約」體系中,暗藏着一個巨大的攪屎棍:波蘭。

在裡賓特洛甫看來,波蘭這個國家隻有八個字可以形容:志大才疏,人菜瘾大。

最早建國時,波蘭的老祖宗們就犯下了新手玩家常見的錯誤,隻貪圖波德平原平緩便捷,沒等開全圖就拍下了主城。

結果全圖一亮,全國傻眼,發現自己完全被夾在了幾個大國之間。

此後的幾百年裡,俄國人強盛了就從東往西把他們當副本刷,德國人強盛了就從西往東把他們當經驗包打,各方豪強你來我往,波蘭光亡國就亡了三回,累計當了 120 多年亡國奴。

但即便如此,波蘭中二少年的性格依然沒有一點點改變,心中依然有着一個「平獨鎮露」,東歐我有的夢想。

「平獨鎮露」,是網絡上形容波蘭傳統外交理念的一個梗。

其中「獨」是日語發音中的德國,「露」是日語發音中的俄羅斯,波蘭曆史上很短暫的一段時期有過同時擊敗德國跟俄國的輝煌,日本文獻中稱為「平獨鎮露」。

是以當一戰結束時,趁着沙俄帝國跟奧匈帝國戰敗,波蘭果斷對兩國都提出了領土要求。

奧匈帝國當時已經被揍得奄奄一息,幾乎是拱手向波蘭讓出了但澤地區。

新生的蘇聯卻要頭鐵得多,硬生生跟波蘭打了三年的蘇波戰争,拼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筋疲力歇之下,才被迫向波蘭割讓了寇松線以東的 13.5 萬平方公裡土地。

當時被波軍從華沙城下一路吊打到明斯克的蘇聯紅軍西南方面軍的政委,恰恰就是現在的蘇聯掌舵人斯大林!

裡賓特洛甫由此分析,盡管從理智上來說,波蘭對迅速崛起的德國跟蘇聯都懷有戒懼心理,但從情感上來說,波蘭對的蘇聯恐懼應該要遠遠高于德國。

更何況,法國傻乎乎地居然還想拉捷克斯洛伐克一起組隊。

要知道,作為立志要「平獨鎮露,東歐我有」的有聲有色大國,波蘭對周邊鄰國從來沒給過好臉色,尤其是跟捷克斯洛伐克。

十餘年來,波蘭不斷鼓勵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斯洛伐克人反對捷克人,捷克斯洛伐克則反過來煽動波蘭境内的烏克蘭人反對波蘭人,彼此看對方都是「心懷鬼胎的境外勢力」。

法國現在想都不想,非要把波蘭跟捷克斯洛伐克分在一個辦公桌,波蘭心裡能痛快就見鬼了。

更關鍵的是,要是波蘭真的把自己搞得天怒人怨孤家寡人,那利用價值也還有限。

偏偏秦桧也有叁朋友,波蘭當時跟鄰居羅馬尼亞的外交關系,恰恰正處在曆史上都罕有的蜜月期。

按照「東方公約」的架構,蘇軍要想跟法軍兩面夾擊進攻德國,走陸路隻能從波蘭或羅馬尼亞借道,隻要這倆國家一聯手,蘇聯就算是徹徹底底被封鎖在遠東了。

想明白了這幾層關系,整個歐洲外交局勢在裡賓特洛甫眼中豁然開朗。

在法國跟蘇聯依然執着于「東方公約」,一門心思「下大棋」的時候,裡賓特洛甫果斷發起了對關鍵小國波蘭的外交攻勢。

按照當時歐洲各國的傳統,外交官就應該長相俊朗,思維靈活,巧舌如簧。

照這個标準,裡賓特洛甫完全就是個反面教材,不但長相憨厚,語速遲緩,交談方式也是完全脫離了外交辭令的坦誠直白。

但就是這種看似毫無心機的交談方式,反而更容易赢得其他國家外交人員的信任。

在跟波蘭外交人員的談判中,裡賓特洛甫一上來就「推心置腹」地表示波蘭現在是「群狼環伺」,

不但德國國内有重新奪回被波蘭占據的但澤地區的聲音,即便是「東方公約」體系裡的蘇聯和緊鄰的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也同樣恨他恨得牙癢癢。

不過德國要擴張,必須要先打敗宿敵法國,但澤地區絕對不是首選目标,蘇聯要擴張,卻隻能向着波蘭的方向。

你們波蘭真的不怕蘇聯打着從波蘭借道進攻德國的旗号,來一出「假途滅虢」?

是以波蘭不如在德國這裡再買個保險,這樣「一旦蘇聯武裝攻擊波蘭,德國将毫不猶豫地将其視同為攻擊德國本土」。

同為曆史上的苦主,德國雖然也不能保證永遠不會進攻波蘭,但裡賓特洛甫以個人名譽擔保,「德國在未來十年内,不會以任何形式要求波蘭出賣但澤地區主權」。

同時,德國也願意幫助波蘭,徹底解決跟立陶宛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的領土争端。

該說不說,這種看似完全站在波蘭立場上考慮問題的談判思路,開誠布公的談判方式,毫無技巧上來就「亮底牌」的談判話術,恰恰最對波蘭這種中二少年的胃口。

波蘭人長久以來求之不得的國家安全感跟民族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平獨鎮露」雖然短時間内實作不了,但「聯獨鎮露」的大好前景似乎就在眼前。

1934 年 1 月,波蘭跟德國簽訂了《德波互不侵犯條約》,雙方保證在 10 年内互不侵犯、互相尊重制有領土主權,不使用任何武力方式解決兩國間發生的争端。

随即,波蘭立即強硬表示,讓老子加入「東方公約」可以,但是讓蘇軍從大陸境内過路不行!要過去,蘇軍除非從老子屍體上踏過去!

波蘭這番豪強壯志,立即把羅馬尼亞也整得熱血沸騰,當即表示波蘭說的就等于我說的,波蘭不讓你們過,我羅馬尼亞也不讓你們過!

哎?

眼看着這倆之前他們根本沒往心裡去的小國突然吃錯藥一般跳出來叫闆,斯大林跟法國外長路易·巴爾都一下都蚌埠住了。

斯大林試探性地說不行我出兵先把這倆「二百五」滅了得了,巴爾都無奈地表示我們的目标是要消滅納粹,不是要自己變成納粹……

過又過不去,打又不能打,蘇軍跟法軍于是隻能隔着波蘭遙遙相望。

眼看着勢頭不對,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跟立陶宛等國也紛紛打起了退堂鼓,表示不行你們先把波蘭的問題解決了再說?

看似聲勢浩大的《東方公約》,頓時被拆了個七零八落,名存實亡了。

隻剩下一個捷克斯洛伐克,依然忠心耿耿的跟着兩位大哥,夢想着以後有肉吃。

所謂槍打出頭鳥,别人都跑了你沒跑,裡賓特洛甫的目光頓時轉向了捷克斯洛伐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