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胃肠病学两大牛刊共同指导:IBD临床研究和药物治疗

作者:热心肠先生
胃肠病学两大牛刊共同指导:IBD临床研究和药物治疗
胃肠病学两大牛刊共同指导:IBD临床研究和药物治疗

07 月 13 日的《热心肠日报》,我们解读了 9 篇文献,关注:IBD,临床终点,药物研发,新冠,前驱阿尔茨海默病,PSC,二甲双胍,粪便潜血,工程菌,药物递送。 ​​

多学科国际共识倡议:如何设计IBD的临床终点

Gastroenterology——[33.883]

① 对于克罗恩病,症状缓解及内镜下应答作为共同的主要终点;② 同时使用PRO2(患者报告的腹痛及排便频率)、克罗恩病活动指数、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C反应蛋白、粪便钙卫蛋白作为核心临床结局集合(COS);③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及内镜下缓解作为复合主要终点;④ 同时使用9分制Mayo临床评分、粪便急迫感、Robarts组织病理学指数或Geboes评分、粪便钙卫蛋白作为COS。

【主编评语】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多学科国际共识倡议,在53名专家及235名患者的参与及讨论下,针对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对临床终点的设计给出了相应的建议。(@aluba)

【原文信息】

CORE-IBD: A Multidisciplinary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Initiative to Develop a Core Outcome Set f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2-07-01, doi: 10.1053/j.gastro.2022.06.068

探索IBD药物的联合治疗

Gut——[31.793]

① 对于疾病不受控制的IBD患者,应考虑ACT方案;② 目前IBD治疗中最常用的ACT方案为维多珠单抗(vedolizumab)+抗TNF药物,③ 对于老年患者及衰弱患者,基于安全性考虑,应首选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维多珠单抗的ACT方案;④ 对于克罗恩病患者(尤其是回肠克罗恩病及存在肠道损伤的患者),抗TNF药物应作为ACT方案的首选考虑;⑤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考虑以维多珠单抗为基础的ACT方案;⑥ 对于存在肠外症状的患者,应选择抗TNF药物或乌司奴单抗或JAK抑制剂。

【主编评语】

IBD中的先进联合治疗(ACT)指两种生物制剂的联合,或一种生物制剂联合一种小分子药物。Gut上发表的一篇观点文章,详细讨论了在IBD治疗中,对于不同的疾病类型及症状表现,应如何选择ACT方案。(@aluba)

【原文信息】

The future of drug development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e need to ACT (advanced combination treatment)

2022-06-14, doi: 10.1136/gutjnl-2022-327025

浙大一附院: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道及肠道菌群变化

Advanced Science——[17.521]

① 纳入66名新冠肺炎患者,对呼吸道菌群、肠道菌群及PBMC进行分析;② 相比于非ICU患者,ICU患者的呼吸道菌群中的链球菌属、放线菌属、奇异菌属及拟杆菌属减少,肠球菌属及念珠菌属增加,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属减少,肠球菌属增加;③ 肠道菌群与呼吸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④ 相比于健康对照,新冠肺炎患者的PBMC中的防御素相关通路上调,呼吸道菌群中的链球菌属减少;⑤ 呼吸道菌群中的链球菌属及奇异菌属可显著区分ICU患者与非ICU患者。

【主编评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陈瑜团队与郑书发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对6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3个阶段(住院、进展、康复)的呼吸道及肠道菌群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出了ICU患者与非ICU患者的菌群差异。(@aluba)

【原文信息】

Dynamic Alterations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 Microbiota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icrobiota in the Gut

2022-07-03, doi: 10.1002/advs.202200956

宣武医院:手术恶化前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Annals of Surgery——[13.787]

① 135名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人根据术前评估分3组:40名对照、58名主观认知下降(SCD)、37名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② 术前,相比于对照,SCD及aMCI组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增加,血浆LPS及紧密连接蛋白(TJ)水平升高;③ 术后,相比于对照,SCD及aMCI组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增加,血浆claudin水平升高;④ 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与TJ及细胞因子呈负相关;⑤ 手术诱导的代谢应激及炎症应答与肠道菌群变化相关。

【主编评语】

宣武医院的王天龙团队与国外研究者合作在Annals of Surger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结果,在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人中发现,骨科手术可恶化前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包括主观认知下降及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已有的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与系统性炎症相关,并可能导致进一步的认知衰退。(@aluba)

【原文信息】

Orthopedic Surgery Causes Gut Microbiome Dysbiosis and 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in Prodromal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2022-06-29, doi: 10.1097/SLA.0000000000005489

PSC-IBD患者的非典型及不可见型异型增生的风险增加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10.02]

① 纳入173名PSC-IBD患者,在54名患者中检测到153个异型增生,其中35名患者有多个异型增生;② 61%为非典型异型增生,66%为内镜下不可见型异型增生,59%为右侧/近端的异型增生;③ 对其中86个异型增生进行平均55个月的随访,37%发展为高度异型增生或结直肠癌;④ 具有新生物的PSC-IBD患者的全结肠炎更多,IBD病程更长;⑤ 与具有新生物的非PSC-IBD患者相比,具有新生物的PSC-IBD患者的非典型、不可见型及右侧/近端异型增生的比例更高。

【主编评语】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IBD患者的结直肠新生物风险高于IBD患者。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发现约1/3的PSC-IBD患者具有结直肠新生物,且非典型、不可见型及右侧/近端的异型增生的比例更高。(@aluba)

【原文信息】

Increased Risk of Non-Conventional and Invisible Dysplasia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2-06-30, doi: 10.1093/ecco-jcc/jjac090

二甲双胍与老年IBD风险降低无关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6.772]

① 在来自丹麦的302,863名刚开始使用口服降糖药的非IBD参与者中,纳入1271名IBD患者,以及12676名年龄、性别及随访时长相匹配的对照;② 校正教育水平、其它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DPP-4抑制剂使用、他汀类药物使用等因素;③ 二甲双胍的使用与IBD风险、克罗恩病风险、溃疡性结直肠癌风险均无显著关联;④ 二甲双胍的累计使用量及二甲双胍的使用时长均与IBD风险无显著关联。

【主编评语】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在来自丹麦的上万名参与者中发现,二甲双胍的使用与IBD风险(包括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无显著关联。(@aluba)

【原文信息】

Metformin us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of older 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Danish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2022-07-02, doi: 10.1007/s00535-022-01896-2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阳性与类风湿关节炎风险增加相关

BMC Medicine——[11.15]

① 纳入1,044,955名接受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的受试者,其中229,594名为FIT阳性,815,361名为FIT阴性;② 平均随访7.59年期间,共确诊7645例类风湿关节炎(RA)、2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101例银屑病关节炎(PsA);③ 校正后的Cox分析显示FIT阳性与RA风险增加16%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FIT阳性与RA风险增加18%相关;④ FIT阳性与SLE及PsA的风险无显著关联。

【主编评语】

BMC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100多万名接受了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检查粪便潜血)的受试者进行多年随访后发现,阳性结果与类风湿关节炎(而非系统性红斑狼疮或银屑病关节炎)的风险增加相关。(@aluba)

【原文信息】

A positive 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resul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incidence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psoriatic arthritis: an analysis of one-million national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me results

2022-07-04, doi: 10.1186/s12916-022-02416-y

Nature子刊:工程益生菌调节肠道胆酸盐,抑制艰难梭菌感染

Nature Communications——[17.694]

① 水解酶Cbh可将结合胆酸盐解偶联成非结合胆酸盐,从而抑制艰难梭菌的萌发和生长;② 构建由传感器(唾液酸诱导)、放大器(转录激活基因CadC)和致动器(Cbh)组成的工程益生菌,恢复肠道胆酸盐代谢,应对抗生素诱导的菌群失调;③ 在体外,工程益生菌可抑制艰难梭菌内生孢子的萌发和营养细胞的生长,并减少艰难梭菌毒素的分泌;④ 体内小鼠模型中,工程益生菌通过调节胆酸盐水平,抑制艰难梭菌感染(CDI),并改善CDI的预后及临床结果。

【主编评语】

艰难梭菌感染(CDI)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这篇文章,通过构建工程益生菌,调节肠道胆酸盐代谢,进而抑制CDI。这项工作表明胆酸盐代谢可作为一种治疗CDI的策略,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抗菌策略:利用宿主-病原体微环境作为干预靶标以限制CDI。(@圆圈儿)

【原文信息】

Engineering probiotics to inhibi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by dynamic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metabolism

2022-07-04, doi: 10.1038/s41467-022-31334-z

纳米微粒口服递送系统:进展与前景(综述)

Advanced Materials——[32.086]

① 通过肠淋巴系统(ILS)口服靶向给药,可防止肝脏首过代谢、增加全身生物利用度;② 颗粒递送载体主要通过肠细胞和微褶皱(M)细胞运输到淋巴管;③ 脂基递送系统包括脂质体、固体脂质NPs、纳米乳液及脂质-药物偶联物,靶向肠细胞运输到淋巴管;④ 靶向M细胞的载体包括基于脂质的颗粒、聚合物颗粒和无机颗粒;⑤ 酵母微胶囊及其衍生物β葡聚糖,作为新型ILS靶向递送载体,可改善生物相容性欠佳、靶向率不足的缺陷,在核酸口服递送中具有潜在用途。

【主编评语】

口服递送系统在口服疫苗、治疗剂以诱导粘膜免疫反应和治疗淋巴疾病等方面很有前景。近日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的综述,介绍了肠淋巴系统(ILS)的结构和生理特征,其肠细胞和微褶皱 (M) 细胞是颗粒递送载体由肠上皮细胞进入淋巴管的主要通道及转运机制;全面概述了微粒载体的最新进展及对ILS药物输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展望了新型ILS靶向递送载体(如酵母微胶囊及其衍生的聚合 β-葡聚糖)的潜在用途。(@圆圈儿)

【原文信息】

Engineering Nano- and Microparticles as Oral Delivery Vehicles to Promote Intestinal Lymphatic Drug Transport

2021-10-01, doi: 10.1002/adma.202104139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aluba,圆圈儿,柚子表妹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7-12 | 武阳丰等:食疗改善高血压!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降压循证饮食来了

07-11 | 野火烧不尽!Nature揭示大肠癌干细胞休眠的调节机制

07-10 | 1000人试验:每天1个牛油果,能改善代谢健康吗?

07-09 | 赵方庆+魏泓等GUT:抑食欲、调菌群的强效减肥肽

07-08 | 朱书+王育才NBE:巧妙包裹抗生素,效果大增,伤菌大减!

07-07 | 今日Nature:肠道如何耐受食物抗原?一类新发现的T细胞很关键

07-06 | 秦环龙团队突破:“通用”肠菌特征+代谢物,助力大肠癌诊断

07-05 | 抗PD-1免疫治疗缘何致肠炎?钟超团队Nature子刊揭示新机制

07-04 | JAMA子刊综述:改善癌症治疗,肠道菌群如何发力?

07-03 | 9文再论中西式饮食:病从口入,还是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