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6年终谢幕,王梓木留下了什么?丨半梳杂谈①

作者:燕梳文化
26年终谢幕,王梓木留下了什么?丨半梳杂谈①
26年终谢幕,王梓木留下了什么?丨半梳杂谈①

“主持完本次董事会会议,我就要和各位董事、监事说再见了。”华泰保险七届董事会四十四次会议,成为了王梓木创业执掌华泰26年来的绝唱。

2022年7月1日,他一封《写在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理事走访华泰之际》不胫而走,而69岁的王梓木本人,也在前一天正式告别了华泰。

作为当年官员下海的“92派”代表之一,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曾服务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多年参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王梓木,其视野与学识,即使在今天的企业家中也不多见,在保险业则更是凤毛麟角。

加上王梓木多年来行事稳重低调,数十年来,无论是自身还是缔造的华泰,都鲜有负面消息,不仅在这个浮躁的行业中犹如清流,还彰显出一股宛若古代理想中的儒家读书人气息。

当然,理想中的儒家书生,总是会有着“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情怀。

这种气质,也正是那个时代华泰的气质。

尽管现在华泰的势头早已被一众规模高速扩张的公司所掩盖,但对于华泰坚持过的理念,以及给市场带来的清新活力,则让这个行业的所有人,至今都记忆犹新。

时间倒回到1996年,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正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徐徐向前,绝大数大陆人民尚不知道保险为何物。

一家有着63家股东,股权高度分散的财险公司出现当时还略显寂静的保险市场之中,这也成为华泰梦开始的地方。

早年的仕途阶段,王梓木对现代企业制度有过深入研究,并对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有着近乎执着的推崇。

这也让刚刚初生的华泰财险,成功避开了民营企业常见的强势股东或者股权纷争影响到公司经营的命运。

也使得这家公司长期以来都保持着战略定力,在整个市场几乎都疯狂追求粗放经营的快速扩张之时,华泰真正将质量效益为先坚持了下来,并几乎打造出自己独有的模式。

特别是在今天,中小保险公司普遍的经营困局下,华泰从一家单一的财险公司起步,26年来一步一步内生发展为拥有财险、寿险、资管和基金的综合金融保险集团,成为中国唯一一家自成立之时起连续盈利和分红的保险公司。

无论是财险一度体现的强大盈利能力,还是寿险公司占比极高的续期保费,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高质量发展。

再加上华泰资管在华泰保险版块保费规模有限之时,坚持稳定收益、做大第三方市场,管理资产规模高达5600亿元,在另一条战线也赢得可观的市场口碑。

可以说,从最早对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和企业治理模式的探究,到对国内保险商业模式的探索,华泰保险26年来的业务质量和行业名声,让王梓木和华泰都足以写入中国保险的史册,“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模板”、“小而美”险企的代表,都是人们多年来对华泰的溢美之词。

不过,从“模板”到“美”,从“美”到“代表”,其定语,都是“小”。

华泰小吗?集团总资产600多亿,产、寿险保费规模均数十亿,并且牌照从集团到资管,从寿险到基金,几乎实现了全牌照经营,这已经不是人们所能认识的中小公司可以比拟。

然而,经过几轮市场保费的“大跃进”,保费过百亿、资产超千亿的保险公司已经几乎俯首皆是,更别提那些量级更加恐怖的市场巨头了。

的确,华泰无论是经营品质与业务质量早已有口皆碑,但随着其在市场份额的逐渐减少,声音与影响也必将慢慢稀释。

再加上前些年来,整个行业从保费到人力的大范围扩张,也明显挤压着华泰的空间与未来,而行业粗犷发展带来的各种乱象,必然也让一些相对遵纪合规的主体连带着受到影响。

毕竟,在大陆的市场特点下,自身壁垒不够厚、护城河不够宽,也许是无法确保自己能一直做到独善其身。

与华泰同年成立的泰康,如今已经资产超过万亿,泰康人寿也长期身居寿险市场“老七家”,甚至排名还在不断攀升;比华泰成立晚了将近10年的阳光,也已经是中间险企的佼佼者,资产和保费也同样远超华泰,并正在冲击险企封尘多年的IPO。

而26年后,起步早、资质深的华泰几乎放弃了无数次跑马圈地的机会,仍然选择了这种“小”,的确,这个“小”品质出众,甚至也证明了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在身边一众高楼广厦的华丽面前,这种“小”却难免落寞。

回过头来, “小而美”的“美”,如果不能让企业由小变大,那这个“美”还会不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特别是面对各种做大做强的可能性,这种“小而美”的“美”能否与这种诱惑相匹敌,又是否能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立足?

这也成为坊间对于华泰最多的一种讨论:是时代辜负了华泰,还是华泰辜负了时代?

当然,这些问题都将随着安达系的进一步入主而告一段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华泰长期质量先于规模的理念,的确与外资险企的观念非常接近,而华泰也极有可能成为国内第一家外资独资的保险集团。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华泰曾经独特的股权高度分散结构也将不复存在,这也让华泰多年带来的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创始人与股东关系的讨论,逐渐消散。

事实上,维持众多股东间的平衡终究不是易事,既坚持理想,又能实现将理想转化为对股东们的利益,可能已经是王梓木和华泰在如今市场条件下能做到的极限。

但有些股东到底想要什么?不会每个人都摆在桌面上,至于与股东权谋层面的拉扯,则更非读书人所长了。

多年以后,华泰可能早已与之前的华泰截然不同,也许正借着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东风,真正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保险公司。

但那时行业中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可能还是王梓木时代,那个曾经顶着环境的浪潮与趋势,不断探索保险经营、公司治理独特模式,甚至让人们一度看到保险业另一种发展可能性的华泰。

无论如何,探索本身都将留给人们希望,而这种希望,将是后人对这个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26年终谢幕,王梓木留下了什么?丨半梳杂谈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