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读一本书能让你泪流满面、心碎崩溃?
2015年,《夜莺》出版上市,立即引发了广泛地关注。
长期霸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感动了全球无数读者。
2017年,《夜莺》成功提名国际都柏林奖。
有“女版马尔克斯”之称的伊莎贝尔更是直言:“这是一部趋于完美的作品”。
作者克里斯汀 汉娜,凭借《萤火虫小巷》在中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与《萤火虫小巷》相同的是,《夜莺》的关注点仍然是女性。
《夜莺》以法国为社会背景,采用了双线时间结构。
一个是现实,即1995年;一个是“我”的回忆,即1939年到1945年。
主人公是姐妹俩。
姐姐薇安,在战争没来之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沉静、温柔、一心扑在小家庭中。对外界发生的事毫不在意。
战争的到来摧毁了她的家庭,她不得不委身于纳粹。

妹妹伊莎贝尔,是一个美丽又倔强的女孩。
与姐姐懦弱自私不一样,伊莎贝尔勇敢地与纳粹斗争。
在海报上画胜利符号,发传单,送反抗信,带领外国飞行员穿越比利牛斯山。
甚至后来被关进集中营,她仍然在战斗。
经历了战争,姐妹俩对爱、对家、对祖国都有了全新的理解。
正像书中所写的那样:
“爱,让我们明白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但战争,让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模样。”
作者通过两个截然不同的姐妹的遭遇,向读者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伟大。
薇安与伊莎贝尔幼年丧母,父亲将她们送到乡下,托付给亲戚照顾。
两姐妹自小缺少家庭的温暖。
“爸爸把女儿们当成发臭的脏衣服一般丢弃,把她们丢给一个陌生人。”
所以,她们都十分渴望爱,只是两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
薇安不到十六岁的时候,爱上了邮递员安托万,很快两人就结了婚。
有了小家庭的薇安,十分满足。
可是,婚后多次流产让薇安心力交瘁。她无心再照看年幼的妹妹伊莎贝尔。
于是,伊莎贝尔又被送到父亲那里。
父亲也不想收留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辗转于各个寄宿学校。
伊莎贝尔成了寄宿学校里最让人头痛的学生。
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父亲和姐姐的注意,渴望他们能将自己接到身边。
结果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二战爆发时,薇安已经有了一个八岁的女儿苏菲。
彼时,女儿乖巧可爱,丈夫对她宠爱有加。
邻居是自己的同事兼好友。
薇安在幸福的时刻,也不时会想到妹妹伊莎贝尔。
如果不是战争,薇安与伊莎贝尔可能就只能保持那种礼貌又尴尬的关系。
薇安的丈夫安托万应征参战。
当时法国国内,人人情绪高涨,大家都认为这场战争很快就能结束。
男人们很快就能回到家乡。
可是,一天天的漫长等待,一次次的坏消息,粉碎了大家的美梦。
伊莎贝尔被学校退学,父亲仍然不肯收留她。
她只能去投奔姐姐。
在路上,伊莎贝尔遇到了让她一生魂牵梦萦的男人——贾约丹。
在他的影响下,伊莎贝尔找到了余生需要奋斗的方向——抵抗侵略者。
纳粹进驻了薇安所居住的小镇。
薇安的家里更是住进了一个德国军官贝克上尉。
薇安和伊莎贝尔对他充满了戒备,尤其是伊莎贝尔看向他的眼神里满是敌意与厌恶。
贝克上尉虽然是德国人,对法国老百姓却有人道主义的关怀。
在他的庇护下,薇安一家可以不用挨饿,也免受了很多的麻烦。
薇安与贝克之间渐渐萌生出了一种不一样的情愫。
与此同时,伊莎贝尔在做极其危险的工作。
受上级命令,她回到巴黎父亲家里。
利用书店做掩护,伊莎贝尔使用“夜莺”这一代号,偷偷地帮助很多外国飞行员翻越比利牛斯山。
时间来到了1942年,德国人开始对犹太人展开了疯狂的搜罗与虐待。
薇安的邻居瑞秋被抓去集中营,女儿被杀,只剩下一个儿子,被薇安拼命保护了下来。
同时,伊莎贝尔又辗转回到了薇安的小镇,但是危机越来越向她逼近。
为了保护伊莎贝尔,薇安竟失手打死了贝克上尉。
在伊莎贝尔看来,薇安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为自己,为祖国。
可是,善良软弱的薇安,为失去一个和善仁慈的伙伴而深深自责痛苦。
因为,无论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战争都不是大家所祈盼的。
大家都是战争的牺牲品。
何况,贝克上尉还有在德国等着他回去的妻子和孩子们。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很坚强。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我们照见了自己的脆弱。
同时,也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莎士比亚有一句: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
薇安,就是这样的女人。
可是,当战争的残酷真实地摆在她的面前,薇安不再选择逃避。
她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守护女儿苏菲以及好友的儿子。
事态的发展越来越不受控制。
贝克上尉离奇失踪,虽然没有给她带来危险,但是薇安的家里又住进了另一个德国军官——凡· 芮克特上校。
他是一个粗鲁残暴的人。
霸占了薇安家里最好的房间,将薇安当做佣人使唤,对孩子们动辄打骂。
甚至以孩子的性命威胁薇安委身于他。
薇安被迫成了他的情妇。
这样屈辱的经历放在以前,薇安肯定活不下去。
但是,现在她更重要的事要做,更重要的人要保护。
白天,她利用到孤儿院教书的机会,藏匿了十几个犹太孩子。
只要有人找上门向她求救,薇安总是义不容辞。
1944年,德国人已是强弩之末。他们开始了更嚣张的攻击。
伊莎贝尔在一次任务中被捕。
她顽强地扛住了纳粹的折磨,始终没有吐露一个字。
为了救伊莎贝尔,父亲向纳粹招供:自己就是夜莺。
父亲被残忍杀害。
父亲在自首之前,找到薇安,向她们俩姐妹忏悔。
临别之际,薇安向父亲说出了长久以来压抑在心底的那句话:“我爱你!”
话一出口,连薇安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心里恨着父亲。
要不是父亲的遗弃,她不会那么早就嫁人,伊莎贝尔也不用流浪。
“女儿对爸爸的爱永远不会改变。虽难以承受,却不可抹杀。”
在经历了那么多变故后,薇安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她不再怨恨,不再沉溺过去,而是勇敢地直面现实,直面自己内心。
父亲死后,纳粹并不打算放过伊莎贝尔,他们将她关进了集中营。
集中营的非人折磨,让伊莎贝尔患上了严重的斑疹伤寒与肺炎。
等到纳粹被赶出法国,伊莎贝尔重获自由,此时的她已经奄奄一息了。
她和薇安一起读了父亲的绝笔信。
“原谅我吧,女儿们,请宽恕我的一切作为。让我跟你们说再见,请你们明白,心中受创的我,始终一心一意爱着你们两姐妹。”
这封信,也让伊莎贝尔释怀了。
终其一生,她终于等来期盼已久的父亲的爱。
而且,这份爱从未消失,它始终都在。
战争可以摧毁人的肉体,可是它不能毁灭爱。
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崩溃,薇安与伊莎贝尔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战争之前,他们一家三口,居住在三个不同的地方。
看似相互背离,却牢不可破的爱,让他们在黑暗中找到了光。
薇安等来了安托万的回归,却发现自己怀上了恶魔上校的孩子。
他们夫妻一直上演着恩爱夫妻的好戏,彼此心中都明白,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但是,安托万是个好人,尽管薇安说孩子是他的,但是他已经猜到了真相。
他接纳了孩子。
他相信恨会迷乱人的眼睛,只有爱才能看到未来。
这个孩子,代表着他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开始。
伊莎贝尔被薇安接回拉家,姐妹俩刚结束生离,又要面临死别。
幸运的是,伊莎贝尔还是等来了贾约丹——那个让她爱了一生的男人。
她死在了贾约丹的怀里。
“万事始于爱,也因爱告终------他爱她,她也爱他。终其一生,她始终等待,始终期盼人们的爱,但此刻她明白了什么事真正重要的。她已经懂得了爱,也受到了爱的庇护。”
爱能化解一切伤痛。
汉娜笔下的薇安和伊莎贝尔,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最美好的模样。
她们能屈能伸,拼命守护心中信念。
正如夜莺,象征着对生活美好的愿望,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
无论是勇往直前的伊莎贝尔,还是忍辱负重的薇安,她们都是最美的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