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已經很久沒有體驗過,讀一本書能讓你淚流滿面、心碎崩潰?
2015年,《夜莺》出版上市,立即引發了廣泛地關注。
長期霸占《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感動了全球無數讀者。
2017年,《夜莺》成功提名國際都柏林獎。
有“女版馬爾克斯”之稱的伊莎貝爾更是直言:“這是一部趨于完美的作品”。
作者克裡斯汀 漢娜,憑借《螢火蟲小巷》在中國擁有很高的知名度。
與《螢火蟲小巷》相同的是,《夜莺》的關注點仍然是女性。
《夜莺》以法國為社會背景,采用了雙線時間結構。
一個是現實,即1995年;一個是“我”的回憶,即1939年到1945年。
主人公是姐妹倆。
姐姐薇安,在戰争沒來之前,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她沉靜、溫柔、一心撲在小家庭中。對外界發生的事毫不在意。
戰争的到來摧毀了她的家庭,她不得不委身于納粹。

妹妹伊莎貝爾,是一個美麗又倔強的女孩。
與姐姐懦弱自私不一樣,伊莎貝爾勇敢地與納粹鬥争。
在海報上畫勝利符号,發傳單,送反抗信,帶領外國飛行員穿越比利牛斯山。
甚至後來被關進集中營,她仍然在戰鬥。
經曆了戰争,姐妹倆對愛、對家、對祖國都有了全新的了解。
正像書中所寫的那樣:
“愛,讓我們明白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但戰争,讓我們看到自己真正的模樣。”
作者通過兩個截然不同的姐妹的遭遇,向讀者展現了女性的堅韌與偉大。
薇安與伊莎貝爾幼年喪母,父親将她們送到鄉下,托付給親戚照顧。
兩姐妹自小缺少家庭的溫暖。
“爸爸把女兒們當成發臭的髒衣服一般丢棄,把她們丢給一個陌生人。”
是以,她們都十分渴望愛,隻是兩人表達的方式不一樣。
薇安不到十六歲的時候,愛上了郵差安托萬,很快兩人就結了婚。
有了小家庭的薇安,十分滿足。
可是,婚後多次流産讓薇安心力交瘁。她無心再照看年幼的妹妹伊莎貝爾。
于是,伊莎貝爾又被送到父親那裡。
父親也不想收留她。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她輾轉于各個寄宿學校。
伊莎貝爾成了寄宿學校裡最讓人頭痛的學生。
她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父親和姐姐的注意,渴望他們能将自己接到身邊。
結果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二戰爆發時,薇安已經有了一個八歲的女兒蘇菲。
彼時,女兒乖巧可愛,丈夫對她寵愛有加。
鄰居是自己的同僚兼好友。
薇安在幸福的時刻,也不時會想到妹妹伊莎貝爾。
如果不是戰争,薇安與伊莎貝爾可能就隻能保持那種禮貌又尴尬的關系。
薇安的丈夫安托萬應征參戰。
當時法國國内,人人情緒高漲,大家都認為這場戰争很快就能結束。
男人們很快就能回到家鄉。
可是,一天天的漫長等待,一次次的壞消息,粉碎了大家的美夢。
伊莎貝爾被學校退學,父親仍然不肯收留她。
她隻能去投奔姐姐。
在路上,伊莎貝爾遇到了讓她一生魂牽夢萦的男人——賈約丹。
在他的影響下,伊莎貝爾找到了餘生需要奮鬥的方向——抵抗侵略者。
納粹進駐了薇安所居住的小鎮。
薇安的家裡更是住進了一個德國軍官貝克上尉。
薇安和伊莎貝爾對他充滿了戒備,尤其是伊莎貝爾看向他的眼神裡滿是敵意與厭惡。
貝克上尉雖然是德國人,對法國老百姓卻有人道主義的關懷。
在他的庇護下,薇安一家可以不用挨餓,也免受了很多的麻煩。
薇安與貝克之間漸漸萌生出了一種不一樣的情愫。
與此同時,伊莎貝爾在做極其危險的工作。
受上級指令,她回到巴黎父親家裡。
利用書店做掩護,伊莎貝爾使用“夜莺”這一代号,偷偷地幫助很多外國飛行員翻越比利牛斯山。
時間來到了1942年,德國人開始對猶太人展開了瘋狂的搜羅與虐待。
薇安的鄰居瑞秋被抓去集中營,女兒被殺,隻剩下一個兒子,被薇安拼命保護了下來。
同時,伊莎貝爾又輾轉回到了薇安的小鎮,但是危機越來越向她逼近。
為了保護伊莎貝爾,薇安竟失手打死了貝克上尉。
在伊莎貝爾看來,薇安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為自己,為祖國。
可是,善良軟弱的薇安,為失去一個和善仁慈的夥伴而深深自責痛苦。
因為,無論是法國人還是德國人,戰争都不是大家所祈盼的。
大家都是戰争的犧牲品。
何況,貝克上尉還有在德國等着他回去的妻子和孩子們。
我們一直以為自己很堅強。
在殘酷的戰争面前,我們照見了自己的脆弱。
同時,也激發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莎士比亞有一句: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
薇安,就是這樣的女人。
可是,當戰争的殘酷真實地擺在她的面前,薇安不再選擇逃避。
她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守護女兒蘇菲以及好友的兒子。
事态的發展越來越不受控制。
貝克上尉離奇失蹤,雖然沒有給她帶來危險,但是薇安的家裡又住進了另一個德國軍官——凡· 芮克特上校。
他是一個粗魯殘暴的人。
霸占了薇安家裡最好的房間,将薇安當做傭人使喚,對孩子們動辄打罵。
甚至以孩子的性命威脅薇安委身于他。
薇安被迫成了他的情婦。
這樣屈辱的經曆放在以前,薇安肯定活不下去。
但是,現在她更重要的事要做,更重要的人要保護。
白天,她利用到孤兒院教書的機會,藏匿了十幾個猶太孩子。
隻要有人找上門向她求救,薇安總是義不容辭。
1944年,德國人已是強弩之末。他們開始了更嚣張的攻擊。
伊莎貝爾在一次任務中被捕。
她頑強地扛住了納粹的折磨,始終沒有吐露一個字。
為了救伊莎貝爾,父親向納粹招供:自己就是夜莺。
父親被殘忍殺害。
父親在自首之前,找到薇安,向她們倆姐妹忏悔。
臨别之際,薇安向父親說出了長久以來壓抑在心底的那句話:“我愛你!”
話一出口,連薇安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麼多年,她一直在心裡恨着父親。
要不是父親的遺棄,她不會那麼早就嫁人,伊莎貝爾也不用流浪。
“女兒對爸爸的愛永遠不會改變。雖難以承受,卻不可抹殺。”
在經曆了那麼多變故後,薇安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她不再怨恨,不再沉溺過去,而是勇敢地直面現實,直面自己内心。
父親死後,納粹并不打算放過伊莎貝爾,他們将她關進了集中營。
集中營的非人折磨,讓伊莎貝爾患上了嚴重的斑疹傷寒與肺炎。
等到納粹被趕出法國,伊莎貝爾重獲自由,此時的她已經奄奄一息了。
她和薇安一起讀了父親的絕筆信。
“原諒我吧,女兒們,請寬恕我的一切作為。讓我跟你們說再見,請你們明白,心中受創的我,始終一心一意愛着你們兩姐妹。”
這封信,也讓伊莎貝爾釋懷了。
終其一生,她終于等來期盼已久的父親的愛。
而且,這份愛從未消失,它始終都在。
戰争可以摧毀人的肉體,可是它不能毀滅愛。
經曆了那麼多次的崩潰,薇安與伊莎貝爾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戰争之前,他們一家三口,居住在三個不同的地方。
看似互相背離,卻牢不可破的愛,讓他們在黑暗中找到了光。
薇安等來了安托萬的回歸,卻發現自己懷上了惡魔上校的孩子。
他們夫妻一直上演着恩愛夫妻的好戲,彼此心中都明白,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但是,安托萬是個好人,盡管薇安說孩子是他的,但是他已經猜到了真相。
他接納了孩子。
他相信恨會迷亂人的眼睛,隻有愛才能看到未來。
這個孩子,代表着他們的生活有了新的開始。
伊莎貝爾被薇安接回拉家,姐妹倆剛結束生離,又要面臨死别。
幸運的是,伊莎貝爾還是等來了賈約丹——那個讓她愛了一生的男人。
她死在了賈約丹的懷裡。
“萬事始于愛,也因愛告終------他愛她,她也愛他。終其一生,她始終等待,始終期盼人們的愛,但此刻她明白了什麼事真正重要的。她已經懂得了愛,也受到了愛的庇護。”
愛能化解一切傷痛。
漢娜筆下的薇安和伊莎貝爾,讓我們看到了女性最美好的模樣。
她們能屈能伸,拼命守護心中信念。
正如夜莺,象征着對生活美好的願望,象征着對自由的渴望。
無論是勇往直前的伊莎貝爾,還是忍辱負重的薇安,她們都是最美的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