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宋年间,一日一老翁到包拯衙门击鼓鸣冤。原来老翁儿子大婚,洞房花烛夜,新郎竟在书房睡了一晚,次日,新娘说:“昨晚不是你吗

作者:君好读史

北宋年间,一日一老翁到包拯衙门击鼓鸣冤。原来老翁儿子大婚,洞房花烛夜,新郎竟在书房睡了一晚,次日,新娘说:“昨晚不是你吗?”之后便死了。

包拯是北宋父母官,智谋过人,明察秋毫,判案如神,人称包大人。

一日,一个老翁到衙门击鼓鸣冤。包大人升堂审问。老翁哭着讲述事情来龙去脉。

老翁姓张,膝下有一子,名叫张正,是个相貌堂堂的读书人。不久前,老翁为儿子找了一门好亲事。对方是邻村的姑娘,聪明贤慧,出身书香门第。双方父母都满意,前日成婚。

而在此之前,新娘与新郎没有见过面。听闻新郎正在攻读迎考,洞房花烛夜,新娘有些紧张,待新郎进房,正欲宽衣解带时,突然想试探一下新郎的水平,便提议说两人先对对联。

新郎在宴席上喝了不少酒,此时已经有些飘忽,听到新娘子的提议,顿时轻笑,自信答道:“好主意!娘子尽管说上联,假如我对不出下联,今晚就去书房睡。”

新娘一听笑了,低头想了下说出了上联:“点灯登阁各攻书”。

新郎一听傻眼了,这上联看似简单,但要对仗工整又要同音,那就有难度了。

这个上联也是新娘突然想出来的,一时兴起,增添一下洞房趣味。若新郎对不出来,开口说句软话也就过去了。

没想这新郎竟是个书呆子。他沉思片刻,没想出来,一时无法静心便羞愧退出洞房走去书房。

就在这时,同窗几位朋友见他出来,大家打趣问他,春宵一刻值千金,出来干什么?张正有些尴尬,便把新娘出的上联告诉了朋友,请他们帮忙想答案。他们也纷纷摇头,答不出来回家去了。

新郎在书房继续想,可慢慢酒劲上来了,他便就在书房迷迷糊糊睡着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丈夫闷闷不乐,便问是怎么了?新郎说;“你那上联太难了,我还在想怎么对呢。”新娘一听惊问:“你不是写在纸张上了吗?”

新郎感到奇怪;“我昨晚在书房想下联,不小心睡着了,哪来的纸张?”

“昨晚不是你吗?”新娘喃喃自语,瞬间明白,之后脸色煞白。昨晚她已圆房,而那人却不是新郎。

新娘顿时悔恨交加,一气之下,支开丈夫锁上房门上吊死了。

仅一天喜事变丧事,岳母闻讯晕倒,岳父认定是张正杀害他的女儿,把他送进了大牢。于是老翁为儿子击鼓鸣冤。

包大人听后立即提审了新郎张正,详细询问宾客名单,结婚当晚的一些细节,他从洞房出来后遇到了哪些人,并拿到了新娘留下的那张写着下联的纸张。

包大人看着纸上写的“移椅依桐同赏月”七个字,思考片刻,计上心头,接着叫人贴了求贤告示。

告示上写:招师爷一名,条件:对出“点灯登阁各攻书”的下联。

求贤榜一贴出,很多人来尝试,一个书生得意洋洋揭榜来见包大人。包大人让他把下联写出来。

那书生立马提笔写上“移椅倚桐同赏月。”

包大人让人核对新娘死前留下带有下联的纸张,字迹完全一致。

于是包大人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来人呀!那把他给我拿下!”

左右一拥而上,把书生捆绑起来。

包大人怒斥他:“你真是色胆包天,钻空子乘夜污人清白,害人家破人亡,来人,掌刑。”

书生吓得魂不附体,立马招供。

原来,他叫郑奇,是张正的同窗好友。那晚吃完喜宴几个好友正要结伴离去时,看见新郎从洞房岀来,他们开他玩笑,新朗就把考对联的事说了。谁知,郑奇起了心思。

郑奇才学可以,但心思不正。郑奇回到家就想出了下联,立马提笔写在纸上。然后偷偷潜入洞房

,冒充新郎把写着下联的纸张递给新娘。

新娘正后悔不该出此难题让新郎难堪,听到新郎回来,看到纸张上的下联,满心钦佩,郑奇立马熄灯洞房,待新娘熟睡后,悄悄溜走。

包大人当堂叫郑奇划供,打入死牢,并叫来张老翁,让他把狱中的儿子领回家去。

一场冤案,被包大人巧妙地判明了,百姓拍手称赞。

@君好读史

倘若当时新郎灵活些,服个软,说句好话,悲剧也不会发生。家庭生活中,很多时候,服个软不要太较真,彼此会更和谐。

家庭矛盾,夫妻烦恼,也要注意“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以免被“有心之人”利用。

而罪犯郑奇,虽然颇有才华,但一时色迷心窍,胆大妄为,最害人害己。

#人世间的故事#

北宋年间,一日一老翁到包拯衙门击鼓鸣冤。原来老翁儿子大婚,洞房花烛夜,新郎竟在书房睡了一晚,次日,新娘说:“昨晚不是你吗
北宋年间,一日一老翁到包拯衙门击鼓鸣冤。原来老翁儿子大婚,洞房花烛夜,新郎竟在书房睡了一晚,次日,新娘说:“昨晚不是你吗
北宋年间,一日一老翁到包拯衙门击鼓鸣冤。原来老翁儿子大婚,洞房花烛夜,新郎竟在书房睡了一晚,次日,新娘说:“昨晚不是你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