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不知道的鸵鸟,可能未来只能靠饲养繁殖了

作者:小小影视咖

鸵鸟

与普遍流行的说法相反,鸵鸟从不会把头埋入沙中。事实上,在受到威胁时,这种体型庞大、不会飞的鸟无一例外地都是依靠恰恰相反的策略,即借助它们的长腿逃离逼近的危险。“世界上最大的鸟”这一荣誉属于鸵鸟。

鸵鸟广泛分布于非洲平坦、开阔、降雨少的地区。有4个区别显著的亚种:北非鸵鸟,粉颈,栖息于撒哈拉南部;索马里鸵鸟,青颈,居于“非洲之角”(东北非地区);马赛鸵鸟,与前者毗邻,粉颈,生活在东非;南非鸵鸟,青颈,栖于赞比西河以南。阿拉伯鸵鸟从20世纪中叶起便已绝迹。

你不知道的鸵鸟,可能未来只能靠饲养繁殖了

通过进化,鸵鸟已经具备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警系统:长而灵活的脖子和大而敏锐的眼睛。这使它们能够及时发现迫近的危险,从而迅速采取行动逃离。

高大且不会飞行

形态与功能

鸵鸟的羽毛柔软,没有羽支。雄鸟一身乌黑发亮的体羽与它两侧长长的白色“飞”羽(初级“飞”羽)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它显得异常醒目,白天在很远的距离之外便能看到。雌鸟及幼鸟为棕色或灰棕色,这样的颜色具有很好的隐蔽性。刚孵化的雏鸟则为淡黄褐色,带有深褐色斑点,背部隐隐有一小撮刚毛,类似刺猬。鸵鸟的颈很长,且极为灵活。头小,未特化的喙能张得很开。眼睛非常大,视觉敏锐。腿赤裸,修长而强健。每只脚上仅有两趾。脚前踢有力,奔跑速度可达50千米/小时,是不知疲倦的走禽。因为步伐大、脖子长、啄食准,鸵鸟能够非常高效地觅得栖息地内分布稀疏的优质食物。它们食多种富有营养的芽、叶、花、果实和种子,这样的觅食与其说像鸟类,不如说更像食草类的有蹄动物。鸵鸟在多次进食后,食物塞满食管,于是像一个大丸子一样(即“食团”)沿着颈部缓慢下滑,由于食物团近200毫升,因此下滑过程中颈部皮肤会绷紧。鸵鸟的砂囊可以至少容下1300克食物,其中45%可能是砂粒或石子,用以帮助磨碎难消化的物质。鸵鸟通常成小群觅食,这时它们非常容易遭到攻击,所以会不时地抬起头来扫视一下有没有掠食者出现,最主要的掠食者是狮子,偶尔也有美洲豹和猎豹。

你不知道的鸵鸟,可能未来只能靠饲养繁殖了

一群鸵鸟疾速穿越纳米比亚境内几乎为一片银白色的埃托沙盐沼。对鸵鸟来说,要在这片到处都有行动敏捷的食肉动物出没的大陆上生存下来,具备快速奔跑的能力无疑至关重要。

照看“别人的孩子”

繁殖生物学

鸵鸟的繁殖期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东非,它们主要在干旱季节繁殖。雄鸵鸟在它的领域内挖上数个浅坑(它的领域面积从2平方千米到20平方千米不等,取决于地区的食物丰产程度),雌鸵鸟(“主”母鸟)与雄鸵鸟维持着松散的配偶关系并自己占有一片达26平方千米的家园,雌鸵鸟选择其中的一个坑,此后产下多达12个卵,隔天产1枚。会有6只甚至更多的雌鸵鸟(“次”母鸟)在同一巢中产卵,但产完卵后一走了之。这些次母鸟也可能在领域内的其他巢内产卵。接下来的日子里,主母鸟和雄鸟共同分担看巢和孵卵任务,雌鸟负责白天,雄鸵鸟的繁殖期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东非,它们主要在干旱季节繁殖。雄鸵鸟在它的领域内挖上数个浅坑(它的领域面积从2平方千米到20平方千米不等,取决于地区的食物丰产程度),雌鸵鸟(“主”母鸟)与雄鸵鸟维持着松散的配偶关系并自己占有一片达26平方千米的家园,雌鸵鸟选择其中的一个坑,此后产下多达12个卵,隔天产1枚。

你不知道的鸵鸟,可能未来只能靠饲养繁殖了

会有6只甚至更多的雌鸵鸟(“次”母鸟)在同一巢中产卵,但产完卵后一走了之。这些次母鸟也可能在领域内的其他巢内产卵。接下来的日子里,主母鸟和雄鸟共同分担看巢和孵卵任务,雌鸟负责白天,雄鸟负责夜间。没有守护的巢从空中看一目了然,所以很容易遭到白兀鹫的袭击,它们会扔下石块来砸碎这些巨大的、卵壳厚达2毫米的鸵鸟蛋。而即使有守护的巢也会受到土狼和豺的威胁。因此,巢的耗损率非常高:只有不到10%的巢会在约3周的产卵期和6周的孵化期后还存在。鸵鸟的雏鸟出生时发育很好(即早成性)。雌鸟和雄鸟同时陪伴雏鸟,保护其不受多种猛禽和地面食肉动物的袭击。来自数个不同巢的雏鸟通常会组成一个大的群体,由一两只成鸟护驾。仅有约15%的雏鸟能够存活到1岁以上,即身体发育完全。雌性长到2岁时便可以进行繁殖。雄性2岁时则开始长齐羽毛,3~4岁时能够繁殖。鸵鸟可活到40岁以上。

你不知道的鸵鸟,可能未来只能靠饲养繁殖了

保护与环境

长期以来,鸵鸟的羽毛一直被用来当做饰物。在古埃及,对称放置的鸵鸟羽毛是正义的象征,同时,鸵鸟的大脑被视为是美味佳肴。如今在非洲,鸵鸟的蛋壳碎片仍用于项链和腰带上的装饰;而在一些地方,完整的蛋壳被认为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保护房屋和教堂免受雷击。相比之下,一种较为世俗化的做法如非洲西南部的科伊科伊人一样,将空的蛋壳当做盛水的器皿。

食肉动物的密集存在和人类频繁的狩猎活动,都使鸵鸟的巢很难守护。正是人类不负责任的大肆捕杀导致了曾大量存在的阿拉伯鸵鸟惨遭灭绝。随着人类日益介入它们的栖息地,鸵鸟的数量正在减少,只是目前对于这一种类而言还尚未构成严重威胁。此外,有许多鸵鸟生活在农场里。人们饲养它们是为了获得它们的羽毛和肉,另外,柔软的鸵鸟皮很适合做优质皮革。

你不知道的鸵鸟,可能未来只能靠饲养繁殖了

知识档案

鸵鸟

目 鸵鸟目

科 鸵鸟科

有马赛鸵鸟、北非鸵鸟、索马里鸵鸟、南非鸵鸟4个亚种。

分布 非洲(以前还有阿拉伯半岛)。

栖息地 半沙漠地带和热带大草原。

体型 高约2.5米,重约115千克。雄鸟略大于雌鸟。

体羽 雄鸟体羽为黑色,带白色的初级飞羽和尾羽,其中有一个亚种体羽为浅黄色;雌鸟体羽灰棕色。颈和腿裸露。雄鸟皮肤依亚种不同可为青色或粉色,雌鸟皮肤为略带粉红的浅灰色。

鸣声 响亮的嘶嘶声和低沉的吼声。

巢 地面浅坑。

卵 窝卵数10~40枚;有光泽,乳白色;重1.1~1.9千克。孵化期42天。

食物 草、种子、果实、叶、花。

保护状况 非洲的鸵鸟目前未受威胁。阿拉伯鸵鸟因遭捕杀而灭绝,最后的记录是在1966年。

你不知道的鸵鸟,可能未来只能靠饲养繁殖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