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加拿大发现猛犸象幼崽尸体,历经3万年却皮肤毛发完整,能克隆吗

最近在加拿大育空金矿里发现的一头猛犸象尸体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因为它实在是很特别。

冰河时期的大型食草动物猛犸象,被认为在4000年前灭绝,但是由于其生活在极寒冰冻的特殊时期,所以有很多尸体在永久冻土中被保存到现在。在俄罗斯北极圈的西伯利亚冻土层中,更是冰封着巨量的猛犸象尸体,当地人一度以挖掘猛犸象作为谋生手段,猛犸象牙在很多地方非常畅销。

加拿大发现猛犸象幼崽尸体,历经3万年却皮肤毛发完整,能克隆吗

出土猛犸象并不罕见,为何说这次很特别?主要是因为“它”保存得实在是太完整了。

万年猛犸象保持完整,指甲皮肤清晰可见

一些矿工们在冻土层中寻找黄金时,突然发现了它。这些人来自育空河沿岸生活了数千年的原住民群体,名叫特伦德克赫韦钦,族中长老们给这头猛犸象取名为Nun cho ga,意为“大婴儿动物”。是的,这是头幼年的猛犸象,它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实在是保存得太完整了,虽然已经死去3万年,脚趾甲、皮肤、头发、躯干和肠子却都完整清晰,仿佛是这几天刚刚死亡一样。

加拿大发现猛犸象幼崽尸体,历经3万年却皮肤毛发完整,能克隆吗

古生物学家格兰特扎祖拉激动地说:“这是我迄今为止参与过的最激动的科学项目,没有之一。”

作为一名研究冰河时期的古生物学家,猛犸象无疑是核心课题。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在万年后的今天,能见到的往往只是一些较为坚硬的牙齿或骨骼,其余部位基本都腐烂殆尽。

在古代文明历史里,对尸体进行防腐保存是全世界都有的行为,比如古埃及的木乃伊又或者是古代中国的墓葬里。通常古人会使用脱水防腐或者用水银防腐等方式,尽可能地让尸体保存得更加久远,但是几千年后我们发掘出土时,还是几乎只剩一些残渣。

加拿大发现猛犸象幼崽尸体,历经3万年却皮肤毛发完整,能克隆吗

所以当如此完整,堪称完美的猛犸象尸体出土后,很多人脑海里都浮现一个问题,我们能够利用它克隆出猛犸象吗?

克隆猛犸象有多难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做这件事了。

英国《每日邮报》在2008年曾经报道过,俄罗斯想利用地方优势,在十年内克隆出来猛犸象,并打造猛犸象主题公园,类似于侏罗纪公园那种。

俄罗斯做这种事情确实是有天然优势的,前面提到过,西伯利亚一带的永久冻土层中保存有很多猛犸象,时不时就会挖出一些保存较好的个体,而保存的越完整,就意味着成功提取DNA用于克隆的可能性更大。

加拿大发现猛犸象幼崽尸体,历经3万年却皮肤毛发完整,能克隆吗

但是这事已经过去了4年,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因为克隆技术虽然有成熟案例,但是克隆远古生物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曾经教科书上学到的克隆羊“多莉”,是从A和B两只母羊体内各提取一颗细胞,然后分离出细胞核,再将A羊细胞核注入B羊去核卵细胞,经过处理后将重组后的B羊细胞培育成胚胎细胞,再放入C羊的身体里孕育,就能够生出跟A一模一样的羊。

加拿大发现猛犸象幼崽尸体,历经3万年却皮肤毛发完整,能克隆吗

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获得完整的猛犸象细胞,获取遗传物质,也就是DNA。虽然我们有猛犸象的化石,但是DNA会随着时间流逝不断的退化,氧气和阳光和水都会始它们受到严重损害,无法用来克隆。

目前来说,永久冻土的特殊坏境刚好给DNA提供了很好的保护,让它们的以保存近万年,这让我们的科学家看到了克隆成功的希望,但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加拿大发现猛犸象幼崽尸体,历经3万年却皮肤毛发完整,能克隆吗

当我们终于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猛犸象,终于提取到了来自万年前的DNA片段,这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没办法保证它是“干净的”,它可能会受到来自真菌、细菌、植物、动物等外来DNA的污染,而且由于猛犸象已经灭绝,我们无法拥有参考的数据,所以我们不能够确定我们得到的DNA是正常的,干净的无污染的,就连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也可能造成新的污染,无法对照正确的数据进行核实。

加拿大发现猛犸象幼崽尸体,历经3万年却皮肤毛发完整,能克隆吗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孕妈妈”,也就是生下多莉的C羊。

研究人员找不到一头活着的猛犸象来作为“C羊”,就只能从猛犸象的近亲下手,研究表明,亚洲象跟猛犸象的血缘关系要更近一点,但这也只是相对来说,亚洲象和猛犸象的体型相差很大,就算培育出来猛犸象的胚胎,能否顺利移植到亚洲象体内并完成最后的分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拿大发现猛犸象幼崽尸体,历经3万年却皮肤毛发完整,能克隆吗

最近美国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融资了6000万美元,主要研究的就是复活猛犸象。克隆技术的伦理争议一直很大,克隆远古生物我们也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比如,猛犸象以前的食物都早已消失,现在再出现,它们吃什么,又能活多久?而复活1种已灭绝的生物的成本,足以挽救现存8种濒危物种,这真的值得吗?纵观历史,人类总是先污染,再治理,先毁灭后再挽救。

希望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也要与公众保持交流,并尽可能透明化一些参数与目标,三思而后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