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提升说服力,很多复杂的事都只是动口不动手就能解决

作者:阳春阿土

谈笑间看天下风云变幻

春秋时期,大小数百诸侯争霸,互相吞并,并先后呈现了五个获胜者,是为春秋五霸。当历史进入到战国时期,只剩下七个主要诸侯,而且各国曾经不满足于称霸,而是以沦亡、兼并他疆土地,进而一统天下为目的。战国七雄中,先是魏国最强大,之后,齐国最大。与此同时,西方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疾速开展起来。齐秦两国向外扩张和争取盟国的斗争,成为这一时期历史的主线。在这种形势下,纵横家公孙衍、张仪登上了历史舞台。

张仪“外连横而斗诸侯”,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树立了诸多功劳,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物。他主要凭仗外交手腕,采用连横战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增,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宏大的威慑作用。张仪的连横之术也成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根本战略。而苏秦也在弱燕的兴起、齐国的衰落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和公孙衍的合纵之术更是胜利保全了东方六国,以至能够说以一人之力阻挠了历史开展的脚步。苏秦、公孙衍等纵横家死后,在秦国强大的攻势下,六国受秦要挟,虽然感到合纵抗秦的必要,但没有适宜的人来推进,合纵联盟一直没有可以构成。各国争斗不息,各顾本人的利益,最后被秦国逐个攻灭。一纵一横,不纵不横,天下大势都迥然不同。在这些剧烈的国度间的争斗中,这些纵横家发挥了宏大的影响。正像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誉的那样,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们的股掌之中一样。

作为一个出色的纵横家,需求具备多方面的才智,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其巧辩的才干。纵横家依托本人的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能影响到天下大势的开展,能够说把舌辩的技巧和效能发挥到了极致。区区三寸不烂之舌,为何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

言语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想要对对方表达的各种意义,普通都是经过言语来停止表达。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基本不可能脱离言语而存在。人们做出判别的前提是获取信息,而他人的言语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纵横家依托本人对言语技巧的控制,可以有认识地分布错误的信息,从而在思想逻辑方面玩弄花样,力图收到含糊对方的认识、影响对方的心情、干扰对方的判别、动摇对方的意志、激起对方的情感等效果,这样,就完成了本人的预期的目的。这是舌辩术可以胜利的基本根据。

在为人处世时,良好的口才被以为是人的重要才干之一。而在政治斗争中,无数人依托雄辩的口才,发明出了种种奇观:飞黄腾达,绝处逢生,化险为夷,化敌为友,冰释前嫌。而最高的境地,就莫过于影响天下大势的开展了。

政治、战争、外交等古代常常呈现的字眼,常常和舌辩之术的运用联络在一同。纵横家的舌辩之术常常在战争的最紧要关头显现出其重要作用。

苏代以本人的三寸不烂之舌压服范雎,范雎也以其三寸不烂之舌压服秦王休战,从而在客观上为韩、赵两国争取了一段珍贵的时间。范雎还由于这事和白起产生嫌隙,后来白起被杀,多半也是范雎在秦王前挑唆教唆所致。而白起被杀后,范雎以本人的心腹郑安平替代,郑安平却一直不能攻下赵国。乃至到后来,赵国不但可以抵挡住燕国的进攻,以至还和其他诸侯国结合起来,对秦国停止了一次主动进攻。通观整个过程,赵国正是凭仗苏代和范雎所停止的压服工作,抵挡住了白起所带领的强大秦军部队的攻势,以至改动了(至少是减缓了)历史的开展进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寸之舌,可敌百万雄兵。

一个为历史学家所公认的观念是,国度或地域间的军事战争,通常是政治的继续,是为了抢夺政治利益而停止。大张旗鼓的战争是一个国度的大事,即使占有绝对的优势,己方也会付出经济上和其他方面的宏大牺牲,因而,在停止战争之前,战争的发起者势必要权衡利害,该动则动,该休则休。因而,每到关键时分,擅长舌辩之术的纵横家常常可以抓住战争发起者的弱点和爱好,陈述战争的利害,循循善诱,把对方引入到本人设计的方案之中,从而到达有利于己方的目的。当所陈述的利害恰恰可以为其所认同时,这种压服工作便可以发挥发起或中止战争的作用,而压服者的三寸之舌便能发挥出抵挡住百万军队进攻的作用。

还有一种状况是,没有发作战争的双方,一方依托某个擅长舌辩之术的纵横家游说对方,为对方陈述利害关系,从而不费一刀一枪便能使其承受己方所要对方达成的条件。无论是以三寸之舌压服敌方中止战争,或在无战争之时用三寸之舌替代战争为己方获得利益,都充沛阐明了三寸之舌的宏大作用。

正由于舌辩之术如此有效,古往今来,它不断备受人们的喜爱,也发挥了许多严重作用。三国时期,诸葛亮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对纵横家的舌辩之术也非常擅长,他的一次“笔战群儒”的胜利游说,以至影响到了天下大势的开展。当时,曹操曾经击溃了刘备的军队,并且以优势兵力大举南下,曾经要挟到孙权;刘备走投无路,急需和孙权结成同盟;孙权一方内部主降、主战两派各执一词,孙权举棋未定。在这种状况下,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停止游说。这次游说的政治目的非常明白,那就是要坚决孙权抗击曹操的决计,促成孙权和刘备两方的政治军事结盟。

针对孙权的心理状态,诸葛亮首先剖析了孙权一方在当时形势下所能做出的选择,及其各自的利害关系,指出了优柔寡断的风险结果。接着,诸葛亮又使出激将法,一面标明新近战败的刘备是汉室之胄,盖世英才,绝不可能投诚曹操;一面又成心劝说“全吴之地,十万之众”的孙权投诚曹操,还可保住头颅。当孙权决意联蜀抗曹后,诸葛亮进一步指出,曹军固然外表上强大,但是却存在孤军深化、远来疲敝、不习水战、军心不稳等方面的致命弱点,从而坚决了孙权必胜的自信心。最后,诸葛亮还剖析了抗曹成功后必将呈现的三足鼎立的政治局势,为孙权展开了光芒的前景。经过这一系列胜利的游说,诸葛亮达成了本人预期的目的。孙权态度坚决地和刘备结合起来,并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奠定了以后三国鼎立场面。因而能够说,三国鼎立场面的构成,和诸葛亮过人的舌辩之术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络。诸葛亮也胜利地支配了一回天下局势的开展,这再一次有力地证明,庄严的历史,完整有可能成为擅长舌辩者的掌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