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作者:叶凌风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全球粮荒愈演愈烈,在一些国家,“挨饿”开始成为常态。

疫情的冲击让粮食产量锐减,俄乌冲突更是直接“废了”欧洲粮仓——乌克兰。这段时间里,不少国家都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和骚乱,而导火索就是飞速上涨的粮食价格。

5月13日,印度突然宣布禁止小麦出口,而且即日生效,足见态度之坚决。包括BBC在内的主流媒体纷纷指责其扰乱全球粮食市场,但印度政府对此置若罔闻。

好在印度的禁令只针对小麦,而后者只是它粮食出口中的“小弟弟”,真正的大头还是水稻,毕竟这个国家占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大米出口。印度总理莫迪也给了“定心丸”,表示“印度已准备好向全球提供更多的大米。”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这则新闻在中文网络中颇有热度,只是大家关注的点不在于印度突发的禁令,而是其粮食出口大国和饿灾遍地现状之间的矛盾。究竟是网友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还是印度自有“国情在此”?

饥荒不断出口却火热

可以肯定的是,网友对印度存在饥荒的印象并没有偏差,即使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这里依然有两亿人处于食物短缺的状态,让他们吃饱饭是一直以来困扰印度政府的几大难题之一。

并不是中国媒体夸大其词,印度的饥荒问题一直有权威的数据。联合国2021年的全球饥饿指数报告中,印度在116个发展国家中排在第100位。在这份榜单中,地处非洲、难民颇多的尼日利亚和战火不断、百废待兴的伊拉克排名都在印度之前。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报告还统计了营养不良的人口比例,这项数据印度同样很差,它的数字高达15.3%,这意味着印度有超过两亿人一直在忍饥挨饿。让人吃惊的是,印度的情况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善,而是持续恶化。

1973年,印度农民平均每日的热量摄取还在2300大卡以上;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据已经下降到了2020年。而这几十年里,印度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不错的势头,综合国力提升明显。

讽刺的是,这边厢是农夫犹饿死的悲惨图卷;另一边却是如火如荼的粮食出口。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印度一直以来都是粮食大国,超高的耕地占比给了它极好的农业发展基础。2020年印度的谷物产量达到了3.35亿吨,位于世界第三,排在它前面的正是中国和美国。这个国家的粮食产量如今已达到了大陆的一半以上,放眼全世界都足以自傲了。

和外媒眼中“敝帚自珍”甚至还喜欢进口粮食的中国不同,印度对世界人民非常“友好”,它在粮食出口上是非常慷慨的。从2012年开始,印度的粮食出口就一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根据2020年的官方统计,这个数据更是飙升到了1766万吨。

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印度本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因此它的粮食出口也是以大米为主,很多粮食短缺的国家就是依靠印度的出口才解决了本国的粮荒难题。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粮食出口给印度带来了可观的利润,2020年它的谷物出口额达到了88.2亿美元。对于黄金储备量并不是很高的印度来说,用大米来换取国家发展的资金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对中国人来说,我们是很难理解这种行为的,为什么有2亿人的温饱都没有解决,国家却大量出口粮食呢?

朱门酒肉与饿死之骨

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并不难,它甚至一点都不荒谬。很多人只是习惯了用中国的情况来分析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实际上其他国家无论是社会体制还是政府运行规则都和我们大相径庭。

大陆是社会主义国家,土地是所有人民共有的,只不过承包给农民使用。在废除了农业税之后,农民种植的粮食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必然要先解决自身的温饱,才会考虑其他。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但是印度和大陆是不一样的,它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和大陆古代的封建王朝一样,这些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地主手中,印度的大部分农民实际上就是佃户。据统计,印度目前有超过6亿的农民都是没有土地的,只能沦为佃农。

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这个国家70%以上的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中,剩下三成不到的土地才属于自耕农。后者还是能保证基础小康生活的,而佃户农民里饿肚子的就不在少数了。

可能很多人会对这种情况不理解,为什么21世纪了世界上还存在封建主义气息如此浓厚的地方呢?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事实上,类似印度的这种社会结构其实才是很多国家的常态,我们熟悉的美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这些大国,其实都经历过自上而下的社会革命。在诞生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就已经彻底消解了封建势力存在的基础,所以才有基础的民主平等。

而大部分二战后独立的国家看似使用的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但实际上并没有经过社会革命,所以封建势力不仅顽强生存,影响还很大。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之前的疑问就很好解答了,印度大部分的粮食并不掌握在农民手中,而是地主拥有的。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虽然印度的粮食价格这几年逐渐走高,但是综合来看,还是不如粮食进口国开出的高价。因此但凡有点实力的地主都会考虑和国际公司合作,把自己手中的小麦和大米卖出去。至于农民会不会因为买不到粮食饿死,他们又怎么会考虑呢?

其次,印度粮食的大规模出口本身也是其政府默许的,甚至还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至少莫迪的表现就是如此。比如印度政府给粮食的出口提供了大量的补助,就是在变相鼓励这种行为。

这也很容易理解,首先,印度能出口创汇的行业并不多,而粮食作为每年都带来近百亿美元的行业,印度政府自然不可能自毁城墙。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其次,在任何一个国家,粮食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资,一些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国家很容易因此被别国拿捏。印度政府提供源源不断的大米和小麦出口,很轻易就能影响缺少粮食的中东国家,这对提升自己的区域控制力是极有帮助的。

一个能让大地主、大资本家和印度政府三赢得“美妙”选择,如果只有来自远方饥民的哀嚎,又怎么可能阻止它顺利实施呢?

无疾而终的善政

印度是全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156.4万平方千米的肥沃土地占据了国土的一半以上。气候条件也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它之所以能成为大米的出口大国,是因为这里的所有水稻都是一年三熟的。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只是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加持之下,印度的粮食产量却只有大陆的一半,还出现了超过2亿的饥民。如今看来,南亚这片上天恩赐的土地确实有些被“辜负”了。

面对严重的饥民问题,印度政府也曾试图去力挽狂澜。但是新政推出后效果寥寥,反而让问题变得愈发严重。

为了让印度佃农能够减轻被地主剥削,印度政府推出了利息只有5%的助农贷款。这样的德政能极大程度上避免地主通过高利贷来盘剥农民,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却出了岔子。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为了防止出现呆账和坏账,印度国家银行在基层执行的时候,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流程,操作起来极其繁琐,办理过程中需要提供各种证明。比如土地租赁证明、土地肥力证明和土地收益证明等。

而印度的佃农很多都是不识字的,让他们去办理这些繁琐的证明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往往会耽误农时。因此不少佃农最后宁愿选择地主的高利贷,至少它们的流程简单,获取轻松。

不仅如此,印度政府还曾经推出低价粮食购买政策,特定人群购买每公斤只需要1元人民币。可惜如此善政却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普通百姓基本没享受到政策的红利。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因为印度基层的腐败问题太过严重,而且它的物流和仓储系统建设也很不完善,导致了大量的粮食损耗。很多民众只听到了政策的响声,却没见到实实在在的低价口粮。

与此同时,印度的一些惠农政策也带着点“何不食肉糜”的味道,比如被很多佃农诟病的低价柴油补贴。大家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又怎么可能有钱去购买拖拉机呢。而对于没有拖拉机的家庭,柴油价格下降再多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

莫迪政府上台之后,印度的基层效率相比过去有了明显提升,这是近几年印度能获得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但这种效率仍然局限在一些大中城市,并没有涉及到农村,因此那些看着美好的惠农助农政策最终很难执行下去。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印度农村的表面矛盾是2亿的饥饿人群和源源不断的粮食出口,但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落后的土地制度。只要地主对佃农的无节制剥削一直存在,那么印度的饥荒问题就很难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牵涉到大地主和大资本家的利益,想要变革必然要面对滔天巨浪,如今的印度政府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吗?

结论

“有两亿人饥荒的印度提供了世界第一的大米出口”——这个话题对如今的中国人来说听上去确实荒唐。

人口相当,粮食产量仅中国一半,印度凭啥是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

但在旧有的土地制度下,地主吃不完,农民吃不饱才是常态。当两千多年前先贤老子写下:“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时候,想必满心满眼都是饥民饿殍的惨状与朱门酒肉的浮华。

可惜的是,印度政府的种种尝试都只是隔靴搔痒的治标之策,这些聪明人当然知道应该如何治本,但他们无心也无力去放手一搏。

只有把绵延千年的旧土地制度彻底埋葬,一个没有饥荒、国富力强的印度才能在封建守旧的废墟里浴火重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