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作者:梦与电影v

《爱死机》前两季的作品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齐马蓝》。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在系列各种暗黑、迷幻、暴力、血腥的短片里,《齐马蓝》就像一股清流。

刨去片头片尾,它的正片只有8分钟左右,但内里蕴含的信息量太多,探讨的东西已经远远不止艺术,而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本期《经典解析》我们将用5500字的篇幅来讲述这一部动画短片。

首先,介绍背景。

本片改编自阿拉斯泰尔·雷诺兹的短篇科幻小说,原著里,齐马是宇宙里最受欢迎的画家之一,在某次即将完成画作之时,他不小心把一抹蓝色涂在了上面,这抹蓝色突然唤醒了他对艺术、对生命的本能追求,为了探索蓝色的奥秘,他对全身进行了改造升级,让自己能够趟过岩浆、踏过冰川,去宇宙中寻找答案。

后来他发现,改造反而让他离答案越来越远,那抹让他内心战栗的蓝色,是他最初作为泳池清扫机器人形态时,看到的第一块瓷砖的颜色。

阿拉斯泰尔本人十分擅长新太空歌剧的创作。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这个类型的科幻小说有个特点,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个尺度很大的宇宙中,具有浪漫倾向。

动画碍于篇幅,对背景设定和情节有所精简,没有过多描绘故事背景所在的未来星球,去除了全人类都是半机械人的设定,情节上,女记者和她的记忆助手am的支线也被删掉了,还改变了蓝色出现的起源。

但短片表达的终极问题没有变化,某种意义上,动画短片让齐马的故事更加纯粹,也留下了更多可探讨的空间。

毕竟文字和影像是两套截然不同的表达系统,这点我们留到结尾再探讨。

关于《齐马蓝》的创作,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起初,作者只是想完成一个科幻界的“元”命题:当一个机器人,在人类的世代改造下,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复杂,会发生什么?

而这个故事已经被说烂了,他本人也自嘲,如果只是这样,阿西莫夫不比他讲的好?之后,他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满意的外壳,去包裹这个内核,无奈没有找到,齐马蓝的故事,也被搁置了好几年。

很久之后,作者在游泳时突然醍醐灌顶,找到了新的角度,于是完成了《齐马蓝》这一短篇小说。

背景介绍完,我们直入正题。

影片开始,一辆炫酷的水上座驾从画面左边驶来,这相当于介绍了背景——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世界。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车内坐了一个女记者,她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大画家齐马的闭关之作。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她还设置了一个悬念,齐马已经很多年没接受过采访了,为什么这次会主动邀请她过去呢?

开头几秒,在远景镜头里,水上座驾慢慢变成一个微小的黑点,像一条鱼在无边的大海里游动。

导演有意让座驾淹没到大海之中,暗示这个高科技文明的造物,回归了原始自然中的生灵。

创造出座驾的,是当代科技,它同样造就了此行目标——机器人齐马,女记者此行的答案,其实已经揭开了,它跟结尾的画面高度对应,为了更好理解,我们放到最后再讲。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女记者开始讲述齐马神秘的过去。

齐马的画家生涯,始于肖像画创作,这种艺术形式,不讲究后天的艺术“创作”,重点在于忠实地再现绘画对象。最开始,齐马希望通过对于人类的细致观察,找到内心原始的冲动。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但齐马越画越觉得,这不是点燃自己的那团火,毕竟肖像画太局限于人体的形态,然后他放弃了肖像画,开始画壁画。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壁画可画的范围就大了,磅礴的风景、繁华的都市、宏伟的宇宙,齐马尝试了各种题材,从地球城市到宇宙疆域,越来越复杂、艰深,恰好对应了人类文明从地球世纪到宇宙世纪的进发,是叠加各种要素后不断“进步”的结果。

从画人转向画宇宙,从小范围转向大范围,暗示了人类在“整体性文明”上的追求与野心。

退一步说,宇宙存在的本身,就是深邃的象征。齐马创作的壁画,其实是一个他对于“人类”逐渐复杂、深入的过程展示,说明这个时候,齐马试图在深邃之中,追寻出关于“生灵”的真相。

不过很可惜,不管是肖像画,还是壁画,都没有让他得到自己内心最初感受到的那种冲动。

随后,转折点出现了,他的壁画里出现了一个蓝色方块。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从后片中我们知道,这个蓝色方块,是齐马在清扫机器人形态时接触到的东西,是再普通不过的泳池瓷砖,也是他画作里,宇宙之蓝、都市之蓝最初的形态,正是它,让齐马通向了最初的“心灵悸动”,成为了诱发他觉醒人类之心、探索其本质的钥匙。

蓝色,代表着真相的源头,简单而又原始,当它出现在各种象征“复杂伟大文明”的壁画中之中,显得十分突兀、违和,跟四周别的东西格格不入。

后期,齐马画作中蓝色的范围不断扩大,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空间,意在体现这个时候,齐马对于真相的追逐之心,越来越热切。

然而,哪怕他用蓝色制成了一幅单一色调的巨大壁画,甚至在实际的宇宙空间里,打造出蓝色的碎石带,蓝色也无法占据全部空间。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在动画前半段,导演使用颜色时,始终保持反差化、丰富化,用蓝色四周的非蓝色——比如宇宙的黑、石头的白,以及齐马改造身体时,血液的红——强调着这种不正确。

全蓝壁画的周围,是各种纷杂颜色的都市场景,蓝色碎石带周围,则是黑色基调的宇宙、以及尚未染色的灰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突感。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齐马开始意识到,向复杂、深邃的方向探寻是错误的,无法给他带来真正的心灵悸动,不是正确答案。

到了女记者和齐马的回忆部分,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二人对于齐马经历的叙述,是不同的。

女记者的记忆中,齐马是人类肉体经过改造而成的机器人,而在齐马自己叙述时,他最初的形态只是“清洁机器人”。

这一点,导演利用视听语言暗示了,当女记者来到齐马的住处,她的座驾自动离开,而下一秒,齐马从这个位置走出来,此处同位代换的构图语言,就暗示了齐马“科技造物机器人”的属性。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机器化后高大无比的齐马,跟作为普通人类的女记者,玩了个最萌身高差,两人对比效果怪异的握手特写,也进一步加深了二者的差别。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为什么两人的认知会存在偏差?实际上此处强调了齐马的个体经历。

在追求人类的过程中,他去掉了自己最原始的机器人形态,先是成为了“有血有肉”的人类存在,在没有寻找到满意的答案后,又变成了人体基础之上的机器人。

属于科技的后天力量,在他的躯体上叠加施展,让他变得愈发复杂化、高级化,越来越失去了初始的模样。

当然,一切的结果是消极的,为了感受到曾经的悸动,他叠加了如此多的东西,却陷入自我认知的混乱迷茫,如他自己所说:

“有时候,连我自己都很难理解,我到底成为了什么。”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好在他找到了终极答案。

尽管在女记者口中,很多人可能只会觉得,这是一次为了艺术的过度牺牲。

影片最后,齐马自我解体,让一切都回到了原始的形态,他把所有复杂的“文明”,都从他的演出会场里抹除干净,变回了最简单的清扫机器人。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配合这部分的视听语言,能更加清楚地理解,短片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黑暗中,高科技加持下的泳池,在彻底打开之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面积,它把“科技文明”感十足的现代化会场——包厢、座席、灯光、舞台——挤到了四边的角落。

四周的观众席位于阴影之中,导演给泳池和身披红袍的齐马打了高光。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最终,一切旁枝末节隐掉,现场的灯光关闭,周围的科技消失,背景的宇宙消失,只剩下中心的泳池,最后,它扩大成了海洋,一切都回到了简单的样子,从宇宙落回地球,从科技落回自然。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本片对蓝色的运用也很巧妙。

前半段,蓝色只占据一部分,以灰暗的深色系为主。而到了后半部,随着齐马逐渐返璞归真,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那团火,一切也就都改回了纯粹的蓝色色调。

一开始,女记者介绍说,齐马接受改造后“能看清一切光谱”,结尾处齐马自我拆解,尤其还给了一个“卸除眼球部件”的特写,表现了他返璞归真的决心。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它视野内的颜色感知,从丰富变回了单一,而蓝色物体本身,也从宇宙等复杂深邃环境的映衬中离开,回到了“泳池边上的瓷砖”状态。

最后,在全黑之下,泳池失去了边界,成为了原始自然的“大海”,压倒了同场里的文明元素。

可见,简单、初始的内心,才是作为生灵、情感激荡的关键。

在齐马本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回归”的概念。

他一步步地卸下了那些后天安装上的复杂部件,最终回到了清扫机器人的形态。

这样的他畅游于“大海”之中,变成了一条“鱼”。

结尾的一幕,无疑与开头的镜头对应,形成了复合的表达效果,所以我才说,短片一开始,就解释了女记者此行的答案。

只有剥离一切复杂要素堆砌发展出来的后天文明,才能触及到人类生灵的纯粹,回归到原始状态。

情感专属于生命体,这种主观性的微妙反映,区别了人类与机器人,让前者成为拥有能动性与不定性的生灵,后者就只是执行命令的工具。

人类自以为“发达”的文明,是不断复杂化、做着各种“加法”而叠加起来的,但它反倒让人类变成“机器”、失去生命那种最单纯而直接的情感反应。

内容上,这个结尾让“泳池”对等到了“大海”,强调了“科技对自然的回归”;

结构上,它也让影片回滚到了开场,给出了“画面重现”下的形式回归,可以说非常用心。

科技、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片中的齐马,自身是科技造物,从事艺术工作,兼顾二者,和周围的人类努力用各种东西武装自己相比,他在最后完成了彻底的减法,解体回科技强化最少的形态,似乎也变成了“毫无创作加工痕迹”的大海。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人为发展出的文明,让人类属性逐渐复杂化,那些价值观、学识、群体意识,在文明被剥离的过程之中,也被逐一去除,人类由此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在齐马的经历中,“添加复杂自主思想的大脑”,是改装中被重点提及的部分,它拥有了思想,但却离答案更加遥远。

而到了结尾,卸掉一切的它,没有了任何的外在牵绊、掣肘、限制,甚至没有所谓的“思想”,有的只是最基本的“功能”,那种本能一般的心灵震颤,对于某种单纯、完全的蓝色之美的直观感动,关于“人类”的答案方才出现。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这也是本片哲学意味的来源。

古希腊神话中,雅典王子忒修斯颇受人民爱戴,他从克里特岛归还时搭乘的30桨船,被雅典人民留做纪念碑。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可木头不像石雕等坚固的东西,可以恒久保存,每腐烂一根,雅典人就会换上一根新的木头。最后,这只船的每根木头都被换过了。

那么问题来了,一艘船,如果我把它的零件全换了,它还是原本那艘船吗?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忒修斯悖论。

在这里,这个问题可以替换成:齐马经历了那么多次身体改造,他还是最初的齐马吗?

在这里,导演给出的答案是:是。

齐马添加了人类肌肉,让自己的躯体变得更像人类,但却离他追求的答案更远了。

反而,当他回归了机器人的最简单形态,却得到了曾经瞬间触碰到的感受。

在一定程度上,本片甚至否定了“人类肉体”对于“人类生灵的本质”的加成作用。

身体改变并不能说明什么,原初的内心带来纯粹的情感,才是“生命”之所以为“灵”、而非“机器”的关键。

一艘船,就算我把它的零件全换了,它还是原本的那艘船,生命也是,它只关于内心,不受躯壳等外在形式的影响。

内心的有无,定义了“你的本质是否为生灵”,哪怕你的外表只是机器人。

再来说说,为什么我觉得动画版的改编很优秀。

原作里,作者让女记者以“我”的第一视角,讲述了这个故事,她和齐马一样,也是机器改造的产物,已经生活了五百年,需要靠记忆机器人管理自己的生活。

小说有一个细节,齐马请她喝酒,问她喝红的还是白的,在没有记忆助手的情况下,她犹豫不决、无法选择,说明她在不断用机器改造自己之后,直觉性的内心情感之选,让位给了理性客观的逻辑判断。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这样的设计,当然有优势。

一方面,她具有和齐马一样的情感条件,可以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另一方面,女记者的经历和齐马的经历形成了呼应,两者共同表达了小说的主题。

结尾,当她作为一个机器人与人类的混合存在,而不是电影版里的纯人类,看到了齐马那极致的表演之后,她心底作为人类的感情再次复苏。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对比之下,女记者不再是电影里的表演旁观者,成为了和齐马对等的存在:在齐马自我解体、重回原初的同时,她也找回了曾经的自己,最后,她也解除了自己的记忆助手。

不过,尽管文字可以抵达人物内心世界,或者埋下伏笔互相呼应,但小说的双线表述,结合女记者的第一人称视角,也让主题的表达变得有些啰嗦。

作者用文字解释了太多的关键信息,且说得太过直白,略带笨重,而影像的特点就是直观性、丰富性。

小说用女作者对齐马的回忆作结,而动画最后,泳池变成了大海,齐马化作海中的小鱼,首尾呼应,余韵更加悠长。

在10分钟的空间里,导演选择以齐马为切入点,将所有的资源投注在一个线索之上,没有完全复刻故事所有情节,不过却让最核心的故事,得以更加完整的呈现,成就了一部优秀的影视化改编作品。

可以理解,爱死机已经出到了第三季,却还有很多人对第一季这个故事念念不忘,提议让我们出一期栏目来解析。

个人觉得,除了上述原因,它还是最切中标题的一部作品。

《爱,死亡和机器人》中的三个词汇,正是齐马的疑问:“机器人”是齐马的外在形态,是让他产生“成为生命”之冲动的诱发起点,“死亡”是生命的终结,而“何为生命”是他的问题,而“爱”,是心灵悸动的最高峰产物,是齐马获得的答案。

5500字解析《齐马蓝》:用哲学诠释“爱,死亡和机器人”

齐马活了几百年,经历了文明的发展,探寻了宇宙的深邃,他所找到的答案,就是回到最初的原点。

从宇宙回归到地球,从科技回归到自然,从各种形态的蓝色物体回归到那片纯洁的泳池瓷砖,从复杂的机器人体回归到最初的机器人形态,从全色系光谱回归到单一的蓝色,多重角度上的“回归”,引导我们走向了最本真的心灵,齐马用他感受到的最直观、感性的悸动情绪,道出了“生灵”的秘密。

后天赋予外在的一切,乃至于肉体,都是对纯粹本质的削弱式叠加,让它变得复杂,反而淡化了“生灵”的属性。

说到底,“何为生灵”,关系到很多东西,它与意识的存在紧密相关,在当今科学仍然有限的发展水平之下,显得有些虚无缥缈。

本片给予的情感答案,或许多少有些讨巧,显得避重就轻,但也是大家最能理解,也最愿意接受的解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