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作者:夢與電影v

《愛當機》前兩季的作品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齊馬藍》。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在系列各種暗黑、迷幻、暴力、血腥的短片裡,《齊馬藍》就像一股清流。

刨去片頭片尾,它的正片隻有8分鐘左右,但内裡蘊含的資訊量太多,探讨的東西已經遠遠不止藝術,而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

本期《經典解析》我們将用5500字的篇幅來講述這一部動畫短片。

首先,介紹背景。

本片改編自阿拉斯泰爾·雷諾茲的短篇科幻小說,原著裡,齊馬是宇宙裡最受歡迎的畫家之一,在某次即将完成畫作之時,他不小心把一抹藍色塗在了上面,這抹藍色突然喚醒了他對藝術、對生命的本能追求,為了探索藍色的奧秘,他對全身進行了改造更新,讓自己能夠趟過岩漿、踏過冰川,去宇宙中尋找答案。

後來他發現,改造反而讓他離答案越來越遠,那抹讓他内心戰栗的藍色,是他最初作為泳池清掃機器人形态時,看到的第一塊瓷磚的顔色。

阿拉斯泰爾本人十分擅長新太空歌劇的創作。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這個類型的科幻小說有個特點,故事往往發生在一個尺度很大的宇宙中,具有浪漫傾向。

動畫礙于篇幅,對背景設定和情節有所精簡,沒有過多描繪故事背景所在的未來星球,去除了全人類都是半機械人的設定,情節上,女記者和她的記憶助手am的支線也被删掉了,還改變了藍色出現的起源。

但短片表達的終極問題沒有變化,某種意義上,動畫短片讓齊馬的故事更加純粹,也留下了更多可探讨的空間。

畢竟文字和影像是兩套截然不同的表達系統,這點我們留到結尾再探讨。

關于《齊馬藍》的創作,背後還有一段故事。

起初,作者隻是想完成一個科幻界的“元”命題:當一個機器人,在人類的世代改造下,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複雜,會發生什麼?

而這個故事已經被說爛了,他本人也自嘲,如果隻是這樣,阿西莫夫不比他講的好?之後,他一直試圖尋找一個滿意的外殼,去包裹這個核心,無奈沒有找到,齊馬藍的故事,也被擱置了好幾年。

很久之後,作者在遊泳時突然醍醐灌頂,找到了新的角度,于是完成了《齊馬藍》這一短篇小說。

背景介紹完,我們直入正題。

影片開始,一輛炫酷的水上座駕從畫面左邊駛來,這相當于介紹了背景——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世界。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車内坐了一個女記者,她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大畫家齊馬的閉關之作。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她還設定了一個懸念,齊馬已經很多年沒接受過采訪了,為什麼這次會主動邀請她過去呢?

開頭幾秒,在遠景鏡頭裡,水上座駕慢慢變成一個微小的黑點,像一條魚在無邊的大海裡遊動。

導演有意讓座駕淹沒到大海之中,暗示這個高科技文明的造物,回歸了原始自然中的生靈。

創造出座駕的,是當代科技,它同樣造就了此行目标——機器人齊馬,女記者此行的答案,其實已經揭開了,它跟結尾的畫面高度對應,為了更好了解,我們放到最後再講。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女記者開始講述齊馬神秘的過去。

齊馬的畫家生涯,始于肖像畫創作,這種藝術形式,不講究後天的藝術“創作”,重點在于忠實地再現繪畫對象。最開始,齊馬希望通過對于人類的細緻觀察,找到内心原始的沖動。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但齊馬越畫越覺得,這不是點燃自己的那團火,畢竟肖像畫太局限于人體的形态,然後他放棄了肖像畫,開始畫壁畫。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壁畫可畫的範圍就大了,磅礴的風景、繁華的都市、宏偉的宇宙,齊馬嘗試了各種題材,從地球城市到宇宙疆域,越來越複雜、艱深,恰好對應了人類文明從地球世紀到宇宙世紀的進發,是疊加各種要素後不斷“進步”的結果。

從畫人轉向畫宇宙,從小範圍轉向大範圍,暗示了人類在“整體性文明”上的追求與野心。

退一步說,宇宙存在的本身,就是深邃的象征。齊馬創作的壁畫,其實是一個他對于“人類”逐漸複雜、深入的過程展示,說明這個時候,齊馬試圖在深邃之中,追尋出關于“生靈”的真相。

不過很可惜,不管是肖像畫,還是壁畫,都沒有讓他得到自己内心最初感受到的那種沖動。

随後,轉折點出現了,他的壁畫裡出現了一個藍色方塊。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從後片中我們知道,這個藍色方塊,是齊馬在清掃機器人形态時接觸到的東西,是再普通不過的泳池瓷磚,也是他畫作裡,宇宙之藍、都市之藍最初的形态,正是它,讓齊馬通向了最初的“心靈悸動”,成為了誘發他覺醒人類之心、探索其本質的鑰匙。

藍色,代表着真相的源頭,簡單而又原始,當它出現在各種象征“複雜偉大文明”的壁畫中之中,顯得十分突兀、違和,跟四周别的東西格格不入。

後期,齊馬畫作中藍色的範圍不斷擴大,占據了越來越多的空間,意在展現這個時候,齊馬對于真相的追逐之心,越來越熱切。

然而,哪怕他用藍色制成了一幅單一色調的巨大壁畫,甚至在實際的宇宙空間裡,打造出藍色的碎石帶,藍色也無法占據全部空間。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在動畫前半段,導演使用顔色時,始終保持反差化、豐富化,用藍色四周的非藍色——比如宇宙的黑、石頭的白,以及齊馬改造身體時,血液的紅——強調着這種不正确。

全藍壁畫的周圍,是各種紛雜顔色的都市場景,藍色碎石帶周圍,則是黑色基調的宇宙、以及尚未染色的灰石,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沖突感。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齊馬開始意識到,向複雜、深邃的方向探尋是錯誤的,無法給他帶來真正的心靈悸動,不是正确答案。

到了女記者和齊馬的回憶部分,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二人對于齊馬經曆的叙述,是不同的。

女記者的記憶中,齊馬是人類肉體經過改造而成的機器人,而在齊馬自己叙述時,他最初的形态隻是“清潔機器人”。

這一點,導演利用視聽語言暗示了,當女記者來到齊馬的住處,她的座駕自動離開,而下一秒,齊馬從這個位置走出來,此處同位代換的構圖語言,就暗示了齊馬“科技造物機器人”的屬性。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機器化後高大無比的齊馬,跟作為普通人類的女記者,玩了個最萌身高差,兩人對比效果怪異的握手特寫,也進一步加深了二者的差别。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為什麼兩人的認知會存在偏差?實際上此處強調了齊馬的個體經曆。

在追求人類的過程中,他去掉了自己最原始的機器人形态,先是成為了“有血有肉”的人類存在,在沒有尋找到滿意的答案後,又變成了人體基礎之上的機器人。

屬于科技的後天力量,在他的軀體上疊加施展,讓他變得愈發複雜化、進階化,越來越失去了初始的模樣。

當然,一切的結果是消極的,為了感受到曾經的悸動,他疊加了如此多的東西,卻陷入自我認知的混亂迷茫,如他自己所說:

“有時候,連我自己都很難了解,我到底成為了什麼。”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好在他找到了終極答案。

盡管在女記者口中,很多人可能隻會覺得,這是一次為了藝術的過度犧牲。

影片最後,齊馬自我解體,讓一切都回到了原始的形态,他把所有複雜的“文明”,都從他的演出會場裡抹除幹淨,變回了最簡單的清掃機器人。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配合這部分的視聽語言,能更加清楚地了解,短片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黑暗中,高科技加持下的泳池,在徹底打開之後,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面積,它把“科技文明”感十足的現代化會場——包廂、座席、燈光、舞台——擠到了四邊的角落。

四周的觀衆席位于陰影之中,導演給泳池和身披紅袍的齊馬打了高光。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最終,一切旁枝末節隐掉,現場的燈光關閉,周圍的科技消失,背景的宇宙消失,隻剩下中心的泳池,最後,它擴大成了海洋,一切都回到了簡單的樣子,從宇宙落回地球,從科技落回自然。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本片對藍色的運用也很巧妙。

前半段,藍色隻占據一部分,以灰暗的深色系為主。而到了後半部,随着齊馬逐漸返璞歸真,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那團火,一切也就都改回了純粹的藍色色調。

一開始,女記者介紹說,齊馬接受改造後“能看清一切光譜”,結尾處齊馬自我拆解,尤其還給了一個“卸除眼球部件”的特寫,表現了他返璞歸真的決心。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它視野内的顔色感覺,從豐富變回了單一,而藍色物體本身,也從宇宙等複雜深邃環境的映襯中離開,回到了“泳池邊上的瓷磚”狀态。

最後,在全黑之下,泳池失去了邊界,成為了原始自然的“大海”,壓倒了同場裡的文明元素。

可見,簡單、初始的内心,才是作為生靈、情感激蕩的關鍵。

在齊馬本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回歸”的概念。

他一步步地卸下了那些後天安裝上的複雜部件,最終回到了清掃機器人的形态。

這樣的他暢遊于“大海”之中,變成了一條“魚”。

結尾的一幕,無疑與開頭的鏡頭對應,形成了複合的表達效果,是以我才說,短片一開始,就解釋了女記者此行的答案。

隻有剝離一切複雜要素堆砌發展出來的後天文明,才能觸及到人類生靈的純粹,回歸到原始狀态。

情感專屬于生命體,這種主觀性的微妙反映,差別了人類與機器人,讓前者成為擁有能動性與不定性的生靈,後者就隻是執行指令的工具。

人類自以為“發達”的文明,是不斷複雜化、做着各種“加法”而疊加起來的,但它反倒讓人類變成“機器”、失去生命那種最單純而直接的情感反應。

内容上,這個結尾讓“泳池”對等到了“大海”,強調了“科技對自然的回歸”;

結構上,它也讓影片復原到了開場,給出了“畫面重制”下的形式回歸,可以說非常用心。

科技、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片中的齊馬,自身是科技造物,從事藝術工作,兼顧二者,和周圍的人類努力用各種東西武裝自己相比,他在最後完成了徹底的減法,解體回科技強化最少的形态,似乎也變成了“毫無創作加工痕迹”的大海。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人為發展出的文明,讓人類屬性逐漸複雜化,那些價值觀、學識、群體意識,在文明被剝離的過程之中,也被逐一去除,人類由此回到了最初的模樣。

在齊馬的經曆中,“添加複雜自主思想的大腦”,是改裝中被重點提及的部分,它擁有了思想,但卻離答案更加遙遠。

而到了結尾,卸掉一切的它,沒有了任何的外在牽絆、掣肘、限制,甚至沒有所謂的“思想”,有的隻是最基本的“功能”,那種本能一般的心靈震顫,對于某種單純、完全的藍色之美的直覺感動,關于“人類”的答案方才出現。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這也是本片哲學意味的來源。

古希臘神話中,雅典王子忒修斯頗受人民愛戴,他從克裡特島歸還時搭乘的30槳船,被雅典人民留做紀念碑。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可木頭不像石雕等堅固的東西,可以恒久儲存,每腐爛一根,雅典人就會換上一根新的木頭。最後,這隻船的每根木頭都被換過了。

那麼問題來了,一艘船,如果我把它的零件全換了,它還是原本那艘船嗎?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這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忒修斯悖論。

在這裡,這個問題可以替換成:齊馬經曆了那麼多次身體改造,他還是最初的齊馬嗎?

在這裡,導演給出的答案是:是。

齊馬添加了人類肌肉,讓自己的軀體變得更像人類,但卻離他追求的答案更遠了。

反而,當他回歸了機器人的最簡單形态,卻得到了曾經瞬間觸碰到的感受。

在一定程度上,本片甚至否定了“人類肉體”對于“人類生靈的本質”的加成作用。

身體改變并不能說明什麼,原初的内心帶來純粹的情感,才是“生命”之是以為“靈”、而非“機器”的關鍵。

一艘船,就算我把它的零件全換了,它還是原本的那艘船,生命也是,它隻關于内心,不受軀殼等外在形式的影響。

内心的有無,定義了“你的本質是否為生靈”,哪怕你的外表隻是機器人。

再來說說,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版的改編很優秀。

原作裡,作者讓女記者以“我”的第一視角,講述了這個故事,她和齊馬一樣,也是機器改造的産物,已經生活了五百年,需要靠記憶機器人管理自己的生活。

小說有一個細節,齊馬請她喝酒,問她喝紅的還是白的,在沒有記憶助手的情況下,她猶豫不決、無法選擇,說明她在不斷用機器改造自己之後,直覺性的内心情感之選,讓位給了理性客觀的邏輯判斷。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這樣的設計,當然有優勢。

一方面,她具有和齊馬一樣的情感條件,可以讓讀者更有代入感;

另一方面,女記者的經曆和齊馬的經曆形成了呼應,兩者共同表達了小說的主題。

結尾,當她作為一個機器人與人類的混合存在,而不是電影版裡的純人類,看到了齊馬那極緻的表演之後,她心底作為人類的感情再次複蘇。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對比之下,女記者不再是電影裡的表演旁觀者,成為了和齊馬對等的存在:在齊馬自我解體、重回原初的同時,她也找回了曾經的自己,最後,她也解除了自己的記憶助手。

不過,盡管文字可以抵達人物内心世界,或者埋下伏筆互相呼應,但小說的雙線表述,結合女記者的第一人稱視角,也讓主題的表達變得有些啰嗦。

作者用文字解釋了太多的關鍵資訊,且說得太過直白,略帶笨重,而影像的特點就是直覺性、豐富性。

小說用女作者對齊馬的回憶作結,而動畫最後,泳池變成了大海,齊馬化作海中的小魚,首尾呼應,餘韻更加悠長。

在10分鐘的空間裡,導演選擇以齊馬為切入點,将所有的資源投注在一個線索之上,沒有完全複刻故事所有情節,不過卻讓最核心的故事,得以更加完整的呈現,成就了一部優秀的影視化改編作品。

可以了解,愛當機已經出到了第三季,卻還有很多人對第一季這個故事念念不忘,提議讓我們出一期欄目來解析。

個人覺得,除了上述原因,它還是最切中标題的一部作品。

《愛,死亡和機器人》中的三個詞彙,正是齊馬的疑問:“機器人”是齊馬的外在形态,是讓他産生“成為生命”之沖動的誘發起點,“死亡”是生命的終結,而“何為生命”是他的問題,而“愛”,是心靈悸動的最高峰産物,是齊馬獲得的答案。

5500字解析《齊馬藍》:用哲學诠釋“愛,死亡和機器人”

齊馬活了幾百年,經曆了文明的發展,探尋了宇宙的深邃,他所找到的答案,就是回到最初的原點。

從宇宙回歸到地球,從科技回歸到自然,從各種形态的藍色物體回歸到那片純潔的泳池瓷磚,從複雜的機器人體回歸到最初的機器人形态,從全色系光譜回歸到單一的藍色,多重角度上的“回歸”,引導我們走向了最本真的心靈,齊馬用他感受到的最直覺、感性的悸動情緒,道出了“生靈”的秘密。

後天賦予外在的一切,乃至于肉體,都是對純粹本質的削弱式疊加,讓它變得複雜,反而淡化了“生靈”的屬性。

說到底,“何為生靈”,關系到很多東西,它與意識的存在緊密相關,在當今科學仍然有限的發展水準之下,顯得有些虛無缥缈。

本片給予的情感答案,或許多少有些讨巧,顯得避重就輕,但也是大家最能了解,也最願意接受的解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