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公众号 有方空间
日本建筑师筱原一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伞之家”,现已在莱茵河畔的维特拉设计园区重建,重建工作在东京工业大学的密切配合下于2021年9月开始,并于2022年夏季完成。这是继巴克敏斯特·富勒设计的穹顶(Dome)、让·普鲁维设计的加油站(Petrol Station)后,第三座在此重建的经典建筑佳作。

△ 摄影:Dejan Jovanovic
筱原一男(Shinohara Kazuo,1925—2006),与丹下健三一同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日本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后来影响了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等多位日本建筑师。
他的设计主要以住宅为主,并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建筑观和设计方法论,以小住宅设计实践对其进行检验,成为日本建筑界众多方向中独特的一支。
△ 摄影:Dejan Jovanovic
“伞之家”建于1961年,是其第一样式时期创造的作品。在设计时,筱原一男借鉴了日本传统民居和寺庙建筑,并首次尝试将一些建筑元素抽象并提炼,使用在住宅建筑中。例如,“伞之家”的金字塔式屋顶形式,以前只在寺庙建筑中使用过。在建造时,筱原一男也倾向于使用简单、廉价的材料,例如立面的水泥纤维板。
△ 摄影:Dejan Jovanovic
由于东京一个道路建设项目,“伞之家”将被拆除。维特拉设计园区为了保护该建筑,决定收购它。该住宅采用了木桩梁的建造方法,在2020年夏天被小心拆除,并分成单独的部分。木结构由日本柏木、日本松木和俄勒冈松木制成,与其他组件一起安全包装,并完整运送到德国魏尔Weil am Rhine。
△ 重建前“伞之家” ©Akio Kawasumi
重建于2000年的穹顶(Dome),由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与Thomas C. Howard于1975年合作设计,并在1978/79年被用作美国底特律的汽车陈列室。富勒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历的影响,设计了一个改进的网格穹顶系统,作为军队、伤员或难民的住所。组成框架的旅馆通过插件系统连接,这有助于建筑的快速组装和拆卸。该建筑原理于1954年在美国获得专利。
△ 穹顶 ©Vitra Campus
2000年,Rolf Fehlbaum在一次拍卖会上买下了它,并于同年在维特拉设计园区重建。如今,该建筑被用作举办活动和展览的场所。
△ 穹顶 ©Vitra Campus
△ 设计草图 ©Vitra Campus
加油站(Petrol Station)系列则由让·普鲁维和其兄弟Henri在1953共同设计。目前这个加油站是该系列仅存的三个加油站之一,于2003年在维特拉设计园区重建。
△ 加油站 ©Vitra Campus
该建筑由棱角分明的铝构件,以及带有靶心镂空孔的薄板组成。承重结构和墙体结构则通过颜色区分。
△ 加油站 ©Vitra Campus
维特拉设计园区
维特拉设计园区是一个符号式的地点,一个某种意义上将建筑作为“收藏品”的场所,以assamblage为其美学。园区坐落于德国西南边陲小镇魏尔Weil am Rhine,自1981年邀请到英国建筑师格里姆肖设计工厂以来,至今已集齐七届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盖里、西扎、安藤忠雄、扎哈、SANAA、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伦佐·皮亚诺的设计。
而其中,消防站(1993)是扎哈的第一个建成作品,维特拉设计博物馆(1989)是盖里设计的第一个欧洲项目,会议中心(1993)是安藤在日本之外完成的第一个房子……这些建筑,均非建筑师职业生涯中无足轻重的一笔。
弗兰克·盖里
△ 维特拉厂房、设计博物馆及画廊 ©Vitra Campus
阿尔瓦罗·西扎
△ 维特拉厂房及人行步道 ©Vitra Campus
安藤忠雄
△ 会议中心 ©Vitra Campus
扎哈·哈迪德
△ 维特拉消防站 ©Vitra Campus
SANAA
△ 维特拉厂房 ©Vitra Campus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 VitraHaus家居博物馆及维特拉展馆 ©Vitra Campus
伦佐·皮亚诺
△ “第欧根”(居住单元设计) ©Vitra Cam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