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公衆号 有方空間
日本建築師筱原一男的标志性建築之一“傘之家”,現已在萊茵河畔的維特拉設計園區重建,重建工作在東京工業大學的密切配合下于2021年9月開始,并于2022年夏季完成。這是繼巴克敏斯特·富勒設計的穹頂(Dome)、讓·普魯維設計的加油站(Petrol Station)後,第三座在此重建的經典建築佳作。

△ 攝影:Dejan Jovanovic
筱原一男(Shinohara Kazuo,1925—2006),與丹下健三一同被認為是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日本建築師之一,他的作品後來影響了伊東豐雄、妹島和世等多位日本建築師。
他的設計主要以住宅為主,并建立起了一套獨特的建築觀和設計方法論,以小住宅設計實踐對其進行檢驗,成為日本建築界衆多方向中獨特的一支。
△ 攝影:Dejan Jovanovic
“傘之家”建于1961年,是其第一樣式時期創造的作品。在設計時,筱原一男借鑒了日本傳統民居和寺廟建築,并首次嘗試将一些建築元素抽象并提煉,使用在住宅建築中。例如,“傘之家”的金字塔式屋頂形式,以前隻在寺廟建築中使用過。在建造時,筱原一男也傾向于使用簡單、廉價的材料,例如立面的水泥纖維闆。
△ 攝影:Dejan Jovanovic
由于東京一個道路建設項目,“傘之家”将被拆除。維特拉設計園區為了保護該建築,決定收購它。該住宅采用了木樁梁的建造方法,在2020年夏天被小心拆除,并分成單獨的部分。木結構由日本柏木、日本松木和俄勒岡松木制成,與其他元件一起安全包裝,并完整運送到德國魏爾Weil am Rhine。
△ 重建前“傘之家” ©Akio Kawasumi
重建于2000年的穹頂(Dome),由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與Thomas C. Howard于1975年合作設計,并在1978/79年被用作美國底特律的汽車陳列室。富勒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曆的影響,設計了一個改進的網格穹頂系統,作為軍隊、傷員或難民的住所。組成架構的旅館通過插件系統連接配接,這有助于建築的快速組裝和拆卸。該建築原理于1954年在美國獲得專利。
△ 穹頂 ©Vitra Campus
2000年,Rolf Fehlbaum在一次拍賣會上買下了它,并于同年在維特拉設計園區重建。如今,該建築被用作舉辦活動和展覽的場所。
△ 穹頂 ©Vitra Campus
△ 設計草圖 ©Vitra Campus
加油站(Petrol Station)系列則由讓·普魯維和其兄弟Henri在1953共同設計。目前這個加油站是該系列僅存的三個加油站之一,于2003年在維特拉設計園區重建。
△ 加油站 ©Vitra Campus
該建築由棱角分明的鋁構件,以及帶有靶心镂空孔的薄闆組成。承重結構和牆體結構則通過顔色區分。
△ 加油站 ©Vitra Campus
維特拉設計園區
維特拉設計園區是一個符号式的地點,一個某種意義上将建築作為“收藏品”的場所,以assamblage為其美學。園區坐落于德國西南邊陲小鎮魏爾Weil am Rhine,自1981年邀請到英國建築師格裡姆肖設計工廠以來,至今已集齊七屆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蓋裡、西紮、安藤忠雄、紮哈、SANAA、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倫佐·皮亞諾的設計。
而其中,消防站(1993)是紮哈的第一個建成作品,維特拉設計博物館(1989)是蓋裡設計的第一個歐洲項目,會議中心(1993)是安藤在日本之外完成的第一個房子……這些建築,均非建築師職業生涯中無足輕重的一筆。
弗蘭克·蓋裡
△ 維特拉廠房、設計博物館及畫廊 ©Vitra Campus
阿爾瓦羅·西紮
△ 維特拉廠房及人行步道 ©Vitra Campus
安藤忠雄
△ 會議中心 ©Vitra Campus
紮哈·哈迪德
△ 維特拉消防站 ©Vitra Campus
SANAA
△ 維特拉廠房 ©Vitra Campus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
△ VitraHaus家居博物館及維特拉展館 ©Vitra Campus
倫佐·皮亞諾
△ “第歐根”(居住單元設計) ©Vitra Cam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