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作者:成都图书馆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从上古炎黄,到盛世东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推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绵延向前,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赋予我们民族不可替代、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2022年6月11日,是大陆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庆祝大陆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下,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182家各级各类图书馆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系列活动。

本次所展映的20部综述片来源于已完成验收的8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项目中的优秀项目,是刚刚评选出的优秀成果,首次与公众见面。这些综述片立体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成长经历、技艺特点、代表作品、传承教学等内容,通过观赏影片,观众们不仅能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和风采,还能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焕发的魅力和风情。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成都图书馆主题分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作为联合主办单位,将通过微信公众号展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优秀项目,通过传承人项目实践、传承教学和口述历史等内容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与技艺水平,呈现了非遗之美和非遗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成都图书馆精选115部纪录片的18部,自6月23日起,每周四下午14:00开始,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负一楼讲座报告厅向广大读者播放。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让我们一起致敬非遗传承人,牢记文化守护的责任感,共同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

潘萨银花—侗族大歌—贵州省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潘萨银花,1943年出生,本名潘玉清,女,侗族,贵州从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的合唱形式。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侗族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形式及由此演绎出来的民俗事项,对推动社区的文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很大推动力。潘萨银花出生于侗歌世家,8岁开始跟着爷爷、奶奶、母亲学习侗歌,后又拜当地老歌师吴哈常及其徒弟吴萨库为师,逐渐成为侗族地区公认的优秀歌手。潘萨银花20岁即可自编自唱侗族大歌,同时也擅长琵琶歌、牛腿琴歌的演唱,是掌握侗族歌种较为全面的一位歌师。

微信识别二维码观看纪录片

文琰森—狮舞(松岗七星狮舞)—广东省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文琰森,1941年出生,男,汉族,广东深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狮舞(松岗七星狮舞)代表性传承人。松岗七星狮舞分布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及相邻地区,源自清末民初当地民众在文氏宗祠前为纪念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而举行的狮舞表演,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与其他狮舞表演的主要区别在于伴奏的锣鼓乐节奏为“七拍半”,且有逗蛇、蜈蚣阵、螃蟹阵、鲤鱼青、砂煲阵、椰子青等舞蹈阵型。七星狮以狮头颜色分为文狮和武狮,也代表着三国时期的不同人物。文琰森,艺名文琰,9岁拜“七星狮”传人焦贤为师,学习七星狮舞。1968年赴香港工作,其间带徒教授狮舞;2006年以来,他在松岗不断招收新学员传授七星狮艺,积极参加各项醒狮活动和表演。他成立的“山门文琰醒狮训练社”成为深圳及香港有名的狮舞门派。

微信识别二维码观看纪录片

文道华—彝族撮泰吉—贵州省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文道华,1944年出生,男,彝族,贵州威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撮泰吉代表性传承人。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正月十五的扫寨即“扫火星”活动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文道华是毕摩,他主持表演的撮泰吉曾于2002年获毕节地区首届民族文化博览会一等奖,并参加“中国贵州彝族年会暨彝族文化节”(六盘水)“国际杜鹃花节”(大方县)、贵州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报演出等活动。

微信识别二维码观看纪录片

林媚媚—昆曲—浙江省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林媚媚,1941年出生,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声腔剧种。嘉靖年间经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林媚媚中学毕业考入戏曲班,后分配到永嘉昆剧团为小生演员,师承杨永棠、杨银友两位著名永昆艺术家。在59岁时出演南戏古典剧目《张协状元》中的张协,该剧获得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最高奖,林媚媚出演的花甲小生也成为了昆曲界的一段佳话。

微信识别二维码观看纪录片

范正安—皮影戏(泰山皮影戏)—山东省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范正安,1945年出生,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重要代表之一,从明代开始,其表演活动就非常频繁。泰山皮影戏声腔种类丰富,它不仅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的“摩调”,还广泛吸收泰安当地流行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腔体系。泰山皮影戏属典型的口传民间艺术,演出没有剧本,演员完全靠记忆表演发挥,尤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最为著名。范正安自幼喜爱皮影,8岁拜刘玉峰为师,继承了皮影独门绝技“十不闲”,一人演出一台皮影戏,功夫炉火纯青。在他的积极呼吁和努力下,泰山皮影于2008年正式作为乡土文化课程进入当地小学课堂。

微信识别二维码观看纪录片

牛玉亮—口技—北京市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牛玉亮,1938年出生,男,汉族,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口技属乔装类杂技项目,主要运用人体的口、齿、唇、舌、喉等部位,用复杂的发声方法,模仿风雨雷电、动物鸣叫、乐器等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口技源于上古时期人们为狩猎而进行的声音模仿。旧时口技在屏障后表演,称“隔壁戏”,清末由幕后走向舞台。牛玉亮自幼酷爱口技艺术,1956年拜上海杂技团口技表演艺术家周志成为师,并深得师叔孙泰的培养。1960年进入北京杂技团,后进入中国杂技团,担任口技演员,直至退休。从艺以来,牛玉亮先后到50多个国家演出100余次,撰写出版了口技专著《中国口技》。

微信识别二维码观看纪录片

沈少三—撂石锁—河南省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沈少三,1929年出生,男,回族,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撂石锁代表性传承人。撂石锁是武术功法运动的一种,又称“石锁功”。据传,撂石锁产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以来为开封回族子弟所喜爱,他们习武必练石锁功。操练石锁花样变化无穷,大类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可双人组合演练,还可按照统一套路进行集体演练。沈少三1936年开始跟随其祖父沈芳、父亲沈友三学习撂石锁,他不仅掌握了撂石锁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技艺,还在传统的单个动作练法上创编了成套连贯动作。1953年,沈少三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同年11月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表演。他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传授,学员达数百人。

微信识别二维码观看纪录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