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作者:成都圖書館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從上古炎黃,到盛世東方,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揚向上的活力,推動着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綿延向前,影響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觀念,賦予我們民族不可替代、自強不息的精神内涵。

2022年6月11日,是大陸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為慶祝大陸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業務指導下,國家圖書館聯合全國182家各級各類圖書館舉辦“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系列活動。

本次所展映的20部綜述片來源于已完成驗收的8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中的優秀項目,是剛剛評選出的優秀成果,首次與公衆見面。這些綜述片立體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的成長經曆、技藝特點、代表作品、傳承教學等内容,通過觀賞影片,觀衆們不僅能領略到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的技藝和風采,還能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産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煥發的魅力和風情。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成都圖書館主題分館——天府人文藝術圖書館作為聯合主辦機關,将通過微信公衆号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優秀項目,通過傳承人項目實踐、傳承教學和口述曆史等内容立體展示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人生經曆與技藝水準,呈現了非遺之美和非遺保護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成都圖書館精選115部紀錄片的18部,自6月23日起,每周四下午14:00開始,在天府人文藝術圖書館負一樓講座報告廳向廣大讀者播放。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讓我們一起緻敬非遺傳承人,牢記文化守護的責任感,共同守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

潘薩銀花—侗族大歌—貴州省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潘薩銀花,1943年出生,本名潘玉清,女,侗族,貴州從江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伴奏的合唱形式。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侗族大歌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演唱形式及由此演繹出來的民俗事項,對推動社群的文明進步發揮着巨大作用,對本土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具有很大推動力。潘薩銀花出生于侗歌世家,8歲開始跟着爺爺、奶奶、母親學習侗歌,後又拜當地老歌師吳哈常及其徒弟吳薩庫為師,逐漸成為侗族地區公認的優秀歌手。潘薩銀花20歲即可自編自唱侗族大歌,同時也擅長琵琶歌、牛腿琴歌的演唱,是掌握侗族歌種較為全面的一位歌師。

微信識别二維碼觀看紀錄片

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廣東省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文琰森,1941年出生,男,漢族,廣東深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代表性傳承人。松崗七星獅舞分布于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及相鄰地區,源自清末民初當地群眾在文氏宗祠前為紀念南宋著名愛國将領文天祥而舉行的獅舞表演,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它與其他獅舞表演的主要差別在于伴奏的鑼鼓樂節奏為“七拍半”,且有逗蛇、蜈蚣陣、螃蟹陣、鯉魚青、砂煲陣、椰子青等舞蹈陣型。七星獅以獅頭顔色分為文獅和武獅,也代表着三國時期的不同人物。文琰森,藝名文琰,9歲拜“七星獅”傳人焦賢為師,學習七星獅舞。1968年赴香港工作,其間帶徒教授獅舞;2006年以來,他在松崗不斷招收新學員傳授七星獅藝,積極參加各項醒獅活動和表演。他成立的“山門文琰醒獅訓練社”成為深圳及香港有名的獅舞門派。

微信識别二維碼觀看紀錄片

文道華—彜族撮泰吉—貴州省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文道華,1944年出生,男,彜族,貴州威甯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彜族撮泰吉代表性傳承人。撮泰吉是僅存于貴州省威甯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闆底鄉裸嘎寨的一種古老的戲劇形态。撮泰吉為彜文譯音,意思為“變人戲”。撮泰吉表演主要分為祭祀、耕作、喜慶、掃寨四個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戲的核心,主要反映彜族遷徙、農耕、繁衍的曆史。正月十五的掃寨即“掃火星”活動将整個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文道華是畢摩,他主持表演的撮泰吉曾于2002年獲畢節地區首屆民族文化博覽會一等獎,并參加“中國貴州彜族年會暨彜族文化節”(六盤水)“國際杜鵑花節”(大方縣)、貴州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産彙報演出等活動。

微信識别二維碼觀看紀錄片

林媚媚—昆曲—浙江省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林媚媚,1941年出生,女,漢族,浙江溫州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昆曲又稱昆腔、昆山腔、昆劇,是元末明初南戲發展到昆山一帶,與當地的音樂、歌舞、語言結合而生成的一個聲腔劇種。嘉靖年間經魏良輔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鹽腔、弋陽腔的長處,形成委婉細膩、流麗悠長的“水磨調”風格。林媚媚中學畢業考入戲曲班,後配置設定到永嘉昆劇團為小生演員,師承楊永棠、楊銀友兩位著名永昆藝術家。在59歲時出演南戲古典劇目《張協狀元》中的張協,該劇獲得首屆中國昆劇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最高獎,林媚媚出演的花甲小生也成為了昆曲界的一段佳話。

微信識别二維碼觀看紀錄片

範正安—皮影戲(泰山皮影戲)—山東省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範正安,1945年出生,男,漢族,山東泰安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皮影戲(泰山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泰山皮影戲是山東皮影戲的重要代表之一,從明代開始,其表演活動就非常頻繁。泰山皮影戲聲腔種類豐富,它不僅繼承了早期山東皮影的“摩調”,還廣泛吸收泰安當地流行的其他民間戲曲唱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聲腔體系。泰山皮影戲屬典型的口傳民間藝術,演出沒有劇本,演員完全靠記憶表演發揮,尤以《泰山石敢當》系列劇最為著名。範正安自幼喜愛皮影,8歲拜劉玉峰為師,繼承了皮影獨門絕技“十不閑”,一人演出一台皮影戲,功夫爐火純青。在他的積極呼籲和努力下,泰山皮影于2008年正式作為鄉土文化課程進入當地國小課堂。

微信識别二維碼觀看紀錄片

牛玉亮—口技—北京市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牛玉亮,1938年出生,男,漢族,北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口技代表性傳承人。口技屬喬裝類雜技項目,主要運用人體的口、齒、唇、舌、喉等部位,用複雜的發聲方法,模仿風雨雷電、動物鳴叫、樂器等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口技源于上古時期人們為狩獵而進行的聲音模仿。舊時口技在屏障後表演,稱“隔壁戲”,清末由幕後走向舞台。牛玉亮自幼酷愛口技藝術,1956年拜上海雜技團口技表演藝術家周志成為師,并深得師叔孫泰的培養。1960年進入北京雜技團,後進入中國雜技團,擔任口技演員,直至退休。從藝以來,牛玉亮先後到50多個國家演出100餘次,撰寫出版了口技專著《中國口技》。

微信識别二維碼觀看紀錄片

沈少三—撂石鎖—河南省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

沈少三,1929年出生,男,回族,北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撂石鎖代表性傳承人。撂石鎖是國術功法運動的一種,又稱“石鎖功”。據傳,撂石鎖産生于唐宋時期,元代以來為開封回族子弟所喜愛,他們習武必練石鎖功。操練石鎖花樣變化無窮,大類可分為翻花、接花、組合套花。可雙人組合演練,還可按照統一套路進行集體演練。沈少三1936年開始跟随其祖父沈芳、父親沈友三學習撂石鎖,他不僅掌握了撂石鎖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技藝,還在傳統的單個動作練法上創編了成套連貫動作。1953年,沈少三參加全國第一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同年11月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上司表演。他利用多種方式、多種管道進行傳授,學員達數百人。

微信識别二維碼觀看紀錄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