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故事】
班楼,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地方
(东方一红/文)
在河南与安徽的交界线上,有这么一个小村庄,之所以说它小,是因为它隶属夏邑县韩道口镇黑李庄村的一个自然村,仅有人口300余人。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却长眠着为解放战争而英勇牺牲的十位革命烈士,他们没有留下姓名,甚至不知道家在何处,他们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班楼这个地方。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辽沈战役之后形势发展越来越有利于人民解放军,国民党为挽回败局,在淮淮战役前夕,调集主力部队,向徐州方向集结。其中有一股国民党的军队,在集结途中盘距在今仲楼、崔楼集黄庄一带,并对解放区内的村庄进行袭击和侵扰。为拦截和打掉国民党军这股力量,由刘伯承、邓小平所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某部,委派一个连的兵力,驻扎在班楼村附近,与国民党这股军队形成南北对峙状态。
人民解放军的到来,受到了班楼村民们热情的接纳,并打开寨门欢迎解放军,还将位于村寨西南的一座李氏宗庙提供给解放军部队作为临时休息和指挥场所,本村壮年民众更是积极配合部队在村寨西北挖战壕,筑掩体,协助做好战前的军事防御。
班楼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原为班姓聚居,后来班姓绝嗣。明朝末年,夏邑太平集大柳李氏为扩大族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其十一世孙李兆庚来到班楼,购买了班姓村庄土地,定居于此。李氏族人定居后持家有道,勤于农耕,家族日益发展壮大,加之有太平集丰厚的祖业支持,村民的生活相对富余。到了民国初年,为防匪患和战乱,围村四周挖有寨海子,筑有寨墙,并在村口正南设有寨门吊桥,村民俗称为“前门口”,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堡式村寨。
据村里的老人讲述,深秋的一天半夜时分,天上还下着蒙蒙细雨,国民党部队趁着雨夜向这里的解放军发起进攻,在村外站岗放哨的解放军士兵,警觉地发现寨子的西北二里许,黄庄村口隐隐约约有人头攒动,随即汇报了解放军领导,做好应战的准备。只见国民党军向班楼方向发起炮火进攻,早有准备的解放军战士,以步枪、机枪、手榴弹组成的火力网进行还击,只打得对方丢盔弃甲,馈不成军。这场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在残酷激烈的血战中,解放军战士作战英勇、指挥有方,成功的打掉了这骨力量,歼灭国民党军队数百人,解放军也有十余人的伤亡。
战斗结束后,村民自发组织协助解放军清理战场,其中有十名战士遗体,就地埋葬在班楼村寨外的西北角,由西向东依次排列筑成十个坟头,并用树干从中劈开,写上烈士的姓名,插在坟头前以示尊敬和缅怀。
这场战斗胜利了,虽然班楼村民没有上战场与国民党军真刀真枪地交锋,但在后方积极配合解放军筹集粮食,抢救伤员,同样对战斗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悲的是解放军部队撤走后的第二天清晨,当地有一位疯疯癫癫的老汉,在烈士墓附近捡拾柴草,误以为插在坟前的木块是无用的柴薪,遂拿回家放入柴草堆里当作劈柴。待村民发现后,急忙赶到其家要回,但为时已晚,无法分清是插在哪座坟头上的牌子了,从此这十名烈士变成无名烈士,成为永远的遗憾!
后来在连年的清明祭扫、挖土添坟中,烈士墓的坟头逐渐连为一体,成为东西走向的长型大坟包,远远望去像一道土岗,坟前有几棵老槐树和葛花树,葛藤依附着槐树紧紧缠绕在一起,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葛花盛开,紫色的花朵芳香满地。到了五、六十年代,山西某地烈士的后人来此寻亲,说是牺牲时系排长职务。按照这一线索,据当时参于安葬烈士的村民回忆,排长的装束与战士略有不同,根据这一特征,确定了埋葬烈士的大致位置。烈士遗骸迁走后,长型的坟墓东部形成了一道沟,把原来连为一体的烈士墓分成东西一大一小两座坟包。2013年夏邑县人民政府为缅怀革命先烈,投入专项资金在班楼村重新规划修建了烈士陵园。每逢清明节,周边的广大干群、学校师生来此扫墓和悼念者络绎不绝。
如今走进班楼村,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陵园,只见庄严的大门上镌刻“烈士陵园”四个大字。整座陵园占地约2.5亩,由烈士墓、纪念碑、管理室、大门及陵园广场五部分组成。正对大门迎面树立着一块大理石纪念碑,是2014年10月韩道口镇人民政府所立,上面刻有“革命烈士千古永垂”。纪念碑的右侧,是2010年清明节所立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经念碑,碑后就是长眠在这里的九名烈士单身墓,每个墓前镶嵌着一块2013年夏邑县人民政府所立的方型墓碑,正中刻有“无名烈士之墓”,在绿荫的掩映中更显庄重肃穆。烈士虽然无名,却胜似有名,这不正是成千上万为革命而牺牲的无名英雄,最为真实的写照吗?
七十余年过去了,面对这座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丰碑,让人不由得想起老作家臧克家先生的一首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啊!随着时光的飞逝,一切事情都会渐行渐远,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而在班楼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这里永恒,留给后人去缅怀、去继承,去接受着心灵的洗礼。
又是秋风飒起,金黄色的树叶飘落在烈士陵园里,秋风呜咽,似乎在告诉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经历过那样的炮火硝烟,那么多烈士的鲜血抛洒在班楼村这个地方,也更加昭示着为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捐躯的先烈们,必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