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記憶」班樓 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地方

【村中故事】

班樓,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地方

(東方一紅/文)

在河南與安徽的交界線上,有這麼一個小村莊,之是以說它小,是因為它隸屬夏邑縣韓道口鎮黑李莊村的一個自然村,僅有人口300餘人。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卻長眠着為解放戰争而英勇犧牲的十位革命烈士,他們沒有留下姓名,甚至不知道家在何處,他們将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班樓這個地方。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戰争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遼沈戰役之後形勢發展越來越有利于人民解放軍,國民黨為挽回敗局,在淮淮戰役前夕,調集主力部隊,向徐州方向集結。其中有一股國民黨的軍隊,在集結途中盤距在今仲樓、崔樓集黃莊一帶,并對解放區内的村莊進行襲擊和侵擾。為攔截和打掉國民黨軍這股力量,由劉伯承、鄧小平所上司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某部,委派一個連的兵力,駐紮在班樓村附近,與國民黨這股軍隊形成南北對峙狀态。

人民解放軍的到來,受到了班樓村民們熱情的接納,并打開寨門歡迎解放軍,還将位于村寨西南的一座李氏宗廟提供給解放軍部隊作為臨時休息和指揮場所,本村壯年群眾更是積極配合部隊在村寨西北挖戰壕,築掩體,協助做好戰前的軍事防禦。

班樓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落,原為班姓聚居,後來班姓絕嗣。明朝末年,夏邑太平集大柳李氏為擴大族人的生産、生活環境,其十一世孫李兆庚來到班樓,購買了班姓村莊土地,定居于此。李氏族人定居後持家有道,勤于農耕,家族日益發展壯大,加之有太平集豐厚的祖業支援,村民的生活相對富餘。到了民國初年,為防匪患和戰亂,圍村四周挖有寨海子,築有寨牆,并在村口正南設有寨門吊橋,村民俗稱為“前門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城堡式村寨。

據村裡的老人講述,深秋的一天半夜時分,天上還下着蒙蒙細雨,國民黨部隊趁着雨夜向這裡的解放軍發起進攻,在村外站崗放哨的解放軍士兵,警覺地發現寨子的西北二裡許,黃莊村口隐隐約約有人頭攢動,随即彙報了解放軍上司,做好應戰的準備。隻見國民黨軍向班樓方向發起炮火進攻,早有準備的解放軍戰士,以步槍、機槍、手榴彈組成的火力網進行還擊,隻打得對方丢盔棄甲,饋不成軍。這場戰鬥持續了幾個小時,在殘酷激烈的血戰中,解放軍戰士作戰英勇、指揮有方,成功的打掉了這骨力量,殲滅國民黨軍隊數百人,解放軍也有十餘人的傷亡。

戰鬥結束後,村民自發組織協助解放軍清理戰場,其中有十名戰士遺體,就地埋葬在班樓村寨外的西北角,由西向東依次排列築成十個墳頭,并用樹幹從中劈開,寫上烈士的姓名,插在墳頭前以示尊敬和緬懷。

這場戰鬥勝利了,雖然班樓村民沒有上戰場與國民黨軍真刀真槍地交鋒,但在後方積極配合解放軍籌集糧食,搶救傷員,同樣對戰鬥的勝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悲的是解放軍部隊撤走後的第二天清晨,當地有一位瘋瘋癫癫的老漢,在烈士墓附近撿拾柴草,誤以為插在墳前的木塊是無用的柴薪,遂拿回家放入柴草堆裡當作劈柴。待村民發現後,急忙趕到其家要回,但為時已晚,無法厘清是插在哪座墳頭上的牌子了,從此這十名烈士變成無名烈士,成為永遠的遺憾!

後來在連年的清明祭掃、挖土添墳中,烈士墓的墳頭逐漸連為一體,成為東西走向的長型大墳包,遠遠望去像一道土崗,墳前有幾棵老槐樹和葛花樹,葛藤依附着槐樹緊緊纏繞在一起,每年的清明節前後葛花盛開,紫色的花朵芳香滿地。到了五、六十年代,山西某地烈士的後人來此尋親,說是犧牲時系排長職務。按照這一線索,據當時參于安葬烈士的村民回憶,排長的裝束與戰士略有不同,根據這一特征,确定了埋葬烈士的大緻位置。烈士遺骸遷走後,長型的墳墓東部形成了一道溝,把原來連為一體的烈士墓分成東西一大一小兩座墳包。2013年夏邑縣人民政府為緬懷革命先烈,投入專項資金在班樓村重新規劃修建了烈士陵園。每逢清明節,周邊的廣大幹群、學校師生來此掃墓和悼念者絡繹不絕。

如今走進班樓村,一條幹淨整潔的水泥路直通陵園,隻見莊嚴的大門上镌刻“烈士陵園”四個大字。整座陵園占地約2.5畝,由烈士墓、紀念碑、管理室、大門及陵園廣場五部分組成。正對大門迎面樹立着一塊大理石紀念碑,是2014年10月韓道口鎮人民政府所立,上面刻有“革命烈士千古永垂”。紀念碑的右側,是2010年清明節所立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經念碑,碑後就是長眠在這裡的九名烈士單身墓,每個墓前鑲嵌着一塊2013年夏邑縣人民政府所立的方型墓碑,正中刻有“無名烈士之墓”,在綠蔭的掩映中更顯莊重肅穆。烈士雖然無名,卻勝似有名,這不正是成千上萬為革命而犧牲的無名英雄,最為真實的寫照嗎?

七十餘年過去了,面對這座革命先烈鮮血染紅的豐碑,讓人不由得想起老作家臧克家先生的一首詩,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是啊!随着時光的飛逝,一切事情都會漸行漸遠,在人們的記憶中模糊。而在班樓戰鬥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在這裡永恒,留給後人去緬懷、去繼承,去接受着心靈的洗禮。

又是秋風飒起,金黃色的樹葉飄落在烈士陵園裡,秋風嗚咽,似乎在告訴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經曆過那樣的炮火硝煙,那麼多烈士的鮮血抛灑在班樓村這個地方,也更加昭示着為人民解放事業而英勇捐軀的先烈們,必将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鄉村記憶」班樓 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地方
「鄉村記憶」班樓 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地方
「鄉村記憶」班樓 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地方
「鄉村記憶」班樓 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地方
「鄉村記憶」班樓 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地方
「鄉村記憶」班樓 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地方
「鄉村記憶」班樓 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