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邦为何拜韩信为大将:人生低谷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刘邦为何拜韩信为大将:人生低谷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韩信一开始投奔的是项梁,没干出什么名堂。

项梁战死之后,韩信又归属在项羽手下,被任命为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策,都没有得到采纳。

韩信觉得没有前途,转而投奔了入蜀的刘邦,但是也没有什么名气。

不仅如此,韩信因为犯法还差点被砍头,幸而被腾公救下,还向刘邦大力推荐。

刘邦便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但还是没觉得韩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刘邦到了南郑,手下的将领士兵纷纷在路上开小差溜了,韩信没有等到刘邦的进一步重用,也跟着跑了。

萧何连忙去追,这才把韩信追了回来。

经历这个事件之后,萧何大力向刘邦推荐,夸赞韩信是国士无双,刘邦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除此之外,还搞了一个庄重盛大的仪式,又是挑日子,又是斋戒设坛场等等,惊艳了全军。

韩信到刘邦阵营,丝毫战功没有立过,之前也是一直默默无闻,刘邦为何就一下子把他提拔到大将军的位置呢?

刘邦为何拜韩信为大将:人生低谷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刘邦这样做主要有何考虑?

可能很多人会说,那是因为萧何慧眼识珠,韩信确实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几乎为刘邦打下了大汉的半壁江山。

但这不过是事后诸葛亮而已,现在看历史的人知道韩信后来的军事成就,当时的刘邦又怎么能预测到呢。

虽然韩信讲起军事、战略、兵法来头头是道,但谁能保证韩信不是下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呢?

之前,有人向楚怀王推荐宋义,说他是个知兵之人,怀王召来一谈话,觉得确实是个人才,大喜,就任命他为上将军,带领楚军北上救赵,结果中途就被项羽诛杀了。

而刘邦在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之后,虽说听从了韩信的建议,但也并没有立刻让他带兵打仗,还定三秦、出兵伐楚都是刘邦亲自带队。

后来才开始逐渐重用韩信,韩信的军事才慢慢发挥出来。

其实,刘邦突然重用韩信,主要目的不在于期望他能打仗,而是激励鼓舞士气。

刘邦为何拜韩信为大将:人生低谷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按照“怀王之约”,刘邦是要封为关中王的,结果被项羽分封到巴蜀偏远之地,还被项羽强制裁军,原本的十万人马减到三万。

刘邦气得都想和项羽拼命,但是实力不济,奈何不了项羽。

行军到了南郑,很多人就在途中逃亡了,跑回家了。

可见,刘邦的这支军队士气低落,缺乏信心。

一支没有士气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呢?

刘邦又怎么带领他们还定三秦?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之后,攻打大城市失利,就带领部队南下上山。一路上遭遇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艰苦战斗。

加上连续行军十分辛苦,疟疾流行,不少人在行军过程中牺牲,部队士气十分低落,情绪非常消极。

开小差逃跑竟成了公开讨论的事情。

毛泽东在三湾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又对部队作动员。

他说:敌人在我们后面放冷枪,没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

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了军长,带了一军人,现在我们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七百多条枪,还怕干不起来吗?

这极大地鼓舞了人心,继续行军途中人们议论纷纷:“毛委员不怕,我们还怕什么,贺龙两把菜刀都能起家,我们几百人还不能起家么?”

毛泽东给部队立了一个贺龙做榜样。

刘邦为何拜韩信为大将:人生低谷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刘邦则选择了韩信。

第一,韩信此前没什么名气,大家都不了解,因此也显得有点神秘。

但是,滕公赏识他,萧何连夜去追回他,刘邦直接任命他为大将,还搞了个隆重的任命仪式。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这使得韩信在众人眼里更加神秘,士兵们会想,汉军是不是真的来了一个战神,能够带领我们打胜仗。

只要在军中大加宣传,士气、信心就鼓舞起来了。

而樊哙、曹参等这些手下的老熟人,他们的水平几斤几两,士兵都清楚得很,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第二,韩信不是刘邦沛县的老底子,他是从楚军投奔而来的。

此前一点战功也没有,却被任命为大将军。

就好比,一个普通人搬了一根木头,商鞅却命人奖赏了五十两黄金。

这个爆炸性消息一经传出,刘邦爱才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那些有才华有志气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肯定纷纷前来投奔,那些想逃走的暂时也不会走了,也期待在刘邦的手下奋勇拼杀,拼个前程。

士兵的战斗欲大大加强。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地方有个人突然买彩票中了大奖,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很多平时不买彩票的人是不是也纷纷买几张彩票试试运气呢?

而在任命韩信为大将后,和刘邦的一番对话,也给了刘邦极大的信心,老大都这么自信,地下的士兵将领看到了,自然也跟着信心百倍了起来。

所以,鼓舞士气是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主要目的,在人生的低谷,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至于韩信是不是真的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并不重要。

如果后续证明不是,把韩信撤职就是,也没有什么损失。

但后续事实证明,韩信确实是国士无双,刘邦真是中了大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