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渭水之盟 唐灭东突厥始末

作者:夏小雪2020

唐朝初年,哪个外部势力对刚刚建立的大唐帝国威胁最大?

估计李世民会咬着牙根说出两个字:突厥。因为他真是太欺负人了。

626年7月2日,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

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大唐帝国的天可汗时代即将到来。

俗话说,创业艰难百战多,李世民好不容易登上了皇位,又要面临更加艰难的外敌挑战,这个突厥,不仅是武力强大,而且咄咄逼人,欺负到你头上了。

突厥起源

说到突厥,公元五六世纪崛起于漠北。

在《隋书》卷84中记载:

“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阳,为蠕蠕铁工。金山形似兜鍪,俗号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

而开创突厥汗国的人,就是灭掉柔然汗国的阿史那土门。

隋文帝杨坚在建立了隋朝之后,他对突厥汗国采用了长孙晟的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随后,反攻突厥,突厥人由盛转衰。

渭水之盟 唐灭东突厥始末

但是到了隋朝末年,中原内乱,东、西突厥汗国借此机会再度强大。各地军阀如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王世充,甚至是唐高祖李渊都曾先后向突厥的始毕可汗称臣,可以说突厥是比匈奴、鲜卑、柔然更加凶悍强大的游牧民族。

渭水之盟 唐灭东突厥始末

李世民对这个民族的评价是:

见利即前,知难便走。胜为求财,败无惭色。

玄武门之变,犹如平地而起的一声惊雷响彻神州大地,政变引起的余波已经到了蛮夷之地。

想想看,大唐的皇太子和齐王被杀,老皇帝被囚禁在太极宫,大唐的高层那肯定是一团糟,各方大佬不趁此机会闹点儿事儿,岂不是对不起李世民的这番作为了?东突厥颉利可汗表示,他已经嗅到了中原的战机。

626年武德九年八月初一,他给李唐递交了国书,虚伪的外交措辞后面,是嗜血和贪婪的嘴脸,因为颉利可汗调派了20万大军南下,想要趁长安内乱之际,浑水摸鱼,牟取暴利。

突厥人这次南下,几乎是洞穿了唐朝的整个防线,雁门、太原、河东,甚至是长安,基本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按照史书的记载,要么是各大防区的长官对突厥人视而不见,要么是打了败仗,史书不愿意去写。

武德九年8月24日,突厥大军直接杀到高陵县(西安高陵区),距离长安城只有50里左右。

曾几何时,突厥人如此强悍,唐军如此颓败。

武德九年8月26日,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前去迎战,与突厥人大战于泾阳。

从结果来看,尉迟敬德确实是砍了一千多个脑袋,还擒获了突厥俟斤阿史德乌没啜,算是一场小胜,但遗憾的是尉迟敬德的局部胜利并不能挡得住突厥人的兵锋,颉利可汗带着突厥骑兵直接杀到了渭水边上。

渭水之盟 唐灭东突厥始末

武德九年8月28日,突厥骑兵屯兵在渭水便桥之北。颉利可汗说道:执失思力,你去拜访一下李世民,向他表示一下热烈的问候,顺便摸清楚长安城的虚实,咱们是过来打秋风的。

长安城内执失思力就像一只瞎了眼的骄傲天鹅,在他的眼里李世民那是通过谋反才上位的,朝中大臣肯定不会和他一条心,因此,态度极其嚣张的说道:大唐陛下,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统兵百万,现在,正在渭水之北等着呢,您是不是得表示一下啊?

对李世民来说,这是他执掌大权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如果处理妥善,朝中大臣自然不会多说什么,如果处理不好,恐怕玄武门政变的余波还会持续下去,那么李世民将如何应对外敌的第一次挑衅呢?

渭水之盟

626年8月28日,唐朝迎来了自开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东突厥兵临长安城下,使臣执失思力态度蛮横,不可一世,准备吓唬一下这个刚刚继位的年轻皇帝。

就在此时,李世民站起身来,一字一句的说道:殿前卫士何在?将这个狂徒给我拉出去砍了。

执失思力懵了,来长安之前就做好了功课,知道中原是礼仪之邦,也知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外交潜规则,所以才敢口出狂言,可他没有想到一点,李世民连亲兄弟都敢杀,连老爹的位置都敢抢,何况你一个小小的外族使臣。

执失思力望着李世民,看到这位新皇帝的脸上充满了刚毅与果决,大有把他撕成碎片的趋势。

好汉不吃眼前亏,执失思力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气焰顿时是消失殆尽,恳求道:陛下,您为什么要杀我呀?

李世民说:朕和颉利可汗当面说好讲和,前后赠给你们的金银无数,然而,颉利可汗却背弃盟约,兴兵来犯,这是你们对不起朕,你们虽然是夷狄之人,却也有一颗人心,为何会如此知恩不图报?还在朕的面前自夸兵强马壮。

执失思力无言以对。

李世民又说:突厥使者,你这是无话可说了吧?来人,把他拉进去砍了。

面对李世民的威严,执失思力已经变得语无伦次,他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一条小命。

封德彝等大臣看到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出班奏道:陛下,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老规矩,希望陛下可以将突厥使者放回去,以免为人诟病。

李世民非常生气,现在将此人放回去,颉利可汗必定以为朕和大唐的将士怕了他,恐怕将会变得肆无忌惮,将此人暂且关押在门下省。

封德彝说:陛下,那渭水河边的突厥军队咱们该如何应对?

李世民出道以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又曾惧怕过谁?突厥算个鸟。

“房玄龄,高士廉,萧瑀,你们几个准备一下,跟朕一起去会会这个颉利可汗”。

此时的长安城,兵力空虚,如果突厥选择强攻,大概率是能够打下长安,而此时的唐朝高层又几乎全都在长安城内,一旦城破,大部分唐朝高层肯定会成为突厥的俘虏,再加上不久之前刚刚闹了一场玄武门之变,导致唐朝地方上人心浮动,一旦长安被攻破,唐朝极有可能会瞬间分崩离析,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长安城北,李世民带着房玄龄,高士廉等六个得力重臣,从玄武门飞奔而出,与颉利可汗隔着渭水相望。

据史料记载,突厥骑兵虽然是声势浩大,可毕竟是在别人的主场,看到李世民等人飞奔而来,还是显得有些骚动不安,颉利可汗就说:听说陛下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成了长安城的主人,真是喜可贺啊。

李世民说:颉利可汗,朕当日和你定下盟约,约定不再互相攻伐,并给你送了不少金银珠宝,如今你背弃盟约,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要说这事,颉利可汗做得确实有点不太地道,因此面对李世民的责问,他也不想继续打口水战。

颉利可汗将目光投向李世民身后,正在努力寻找心腹爱将执失思力,找了半天也没这小子的身影。

颉利可汗说:陛下,那执失思力身为突厥的使臣,代表我们去拜会您,可如今怎么不见他人呢?

李世民说:执失思力出言不逊,正在朕的门下省反省人生呢。

就在此时,大唐军队陆续从玄武门涌了出来,开始以李世民为中心排兵布阵,阵势非常浩大。

颉利可汗有点坐不住了,李世民囚禁了东突厥的使臣,又带着军队前来搞事,明显是早有安排。

李世民大手一挥,说:你们都退下,朕和颉利可汗说说话。

李世民说话间,就要继续纵马向前与颉利可汗一对一单聊。尚书左仆射萧瑀急忙跳下马来,牵着李世民的缰绳苦苦劝道:陛下啊,如今,天下刚刚安定,您不可孤身犯险?面对渭水对岸的10万突厥大军,李世民到底敢不敢孤身犯险?

俗话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唐朝初年的外部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东突厥、西突厥、吐谷浑、高句丽以及刚刚崛起的吐蕃,那都在盯着看呢,这个大唐王朝到底是龙还是蛇?

李世民他本身就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会惯你那毛病?今天如果让东突厥给拿住了,以后谁都敢过来欺负你。

面对众臣的阻拦,李世民微微一笑,大家放心,突厥最精锐的就是骑兵,不擅长打攻坚战,他们来中原无非是搞点钱财和女人,这次,他们肯定误以为大唐发生了巨变,局势不太稳定,所以才把军队带来趁火打劫。如果朕率先怯阵,正好印证了突厥人对形式的判断。突厥虽然不会攻城,可一定会抢劫长安附近的城池,如果朕的态度强势,突厥人必定会后退,他们深入唐朝境内本来就犯了兵法的大忌,能在这里呆上几天,那就不错了,哪还有功夫和咱们打仗?

李世民并不是狂傲,他长期跟随老爸李渊,深知突厥人的本性,他笃定突厥骑兵不会强行攻城,自讨苦吃,更何况,李世民的背后那是大唐最精锐的禁卫军,就算打起来,唐军也不会吃亏。

那颉利可汗是怎么想的呢?

渭水河畔,颉利可汗看到大唐已经做好了准备,于是,下令撤军回营。就在当天,颉利可汗坐镇在长安城西,随后派出大批重臣前往长安,表示要和李唐政权重新建立盟友关系。

武德九年8月30日,李世民亲自前往西便桥和颉利可汗签订了新一轮的友好盟约。

按照盟约突厥就此撤退,但唐朝则要支付给突厥一大笔财物。对于唐朝到底赔了多少财物,史书上没有什么任何记载,但据一些野史记载,当时长安城内的金银布帛几乎都被搬空了。

对于渭水之盟的详细内容,史书上也并没有任何记载。但显然,光是被突厥兵临城下逼迫签订合约,被迫赐予大量财货,这就足以让李世民感到耻辱,再加上李唐早年起家的时候,曾依仗突厥援助,这就让李世民引以为耻了。

在突厥退兵之后,李世民开始励精图治,一边整顿唐朝内部,清理李建成的旧属,一边训练军队准备对突厥进行报复性进攻。

反观突厥,退兵后,内部再次出现混乱,而且草原又遭遇了天灾,实力大损。

说起来,突厥汗国和中原政权还不太一样,他们的民族处于游牧状态,大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没有中央集权,也没有完善的管理组织,只是依靠血统和武力来维系关系,说白了想要让各部落的首领认可你的权威,你就得带着大家发家致富奔小康,否则你就自己滚下台来。

看看这个颉利可汗,你说他每次南下都是劳师动众,回去的时候却是两手空空,别说带着属下打秋风赚生活费了,大家伙完全是自掏腰包出差,干的都是赔本的买卖。

去长安那次,突厥明明占据绝对的优势,就算打不进长安城,也可以在周边搞搞抢劫啊,可颉利可汗的脑袋被门夹了,和李世民签什么协议,搞得大家都不好意思抢劫了,你说这算哪的事儿啊?

颉利可汗的窝囊行径引起了国内部落首领们的强烈不满,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相继离叛,国人开始和颉利可汗离心离德。

客观地说:手下反对颉利可汗表面上都是因为钱财,实际上都是因为政治利益,说白了草原上没有那么多的君臣礼仪,谁的势力强大,谁就可以做首领,既然你颉利可汗不给力,那把你轰下台来又有何不可?

有趣的是颉利可汗的策略,不是安抚这些强大的部落,而是借助汉人来压制他们,以及扶持毫不起眼的部落来牵制他们,事实就是,汉人的这套手段在草原上水土不服。

薛延陀、回纥等部落该反还是反,毫不买账。

628年贞观二年4月,东突厥传来噩耗,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闹掰了。

突厥内乱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因为利益有了裂痕,那就很难弥补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是叔侄关系,关系非常铁,颉利可汗信任大侄子,让他做了东突厥的二把手,后来他们联手侵略大唐,抢劫事业搞的是风风火火。

几年前李世民抵御突厥的时候,无意间就给他们叔侄挖了一个大坑,李世民先是威慑颉利可汗,随后又拉拢突利可汗,并和他拜了把兄弟。

颉利可汗的心里开始有些慌张了,突厥国内因为离间计而反目成仇的亲人用一只手能数的过来吗?在突厥国内,颉利可汗能做皇帝,那突利可汗也能做皇帝,如果颉利可汗进攻唐朝的时候,大侄子在背后捅一刀子,那怎么办呢?

当时,突利可汗驻扎在幽州以北,主持东突厥东部的所有事务,管辖着奚、室韦等十多个部落。

东突厥走下坡路的时候,这些部落是相继背叛,投奔了大唐。颉利可汗十分震怒,将突利可汗狠狠地羞辱了一顿。

在颉利可汗的眼里,大侄子就是亲唐派的势力,旗下的部落归附唐朝,他肯定是在里面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这也就罢了,薛延陀、回纥叛乱时,突利可汗率兵前去帮忙平叛却换了个惨败而归。突利可汗回来之后,颉利可汗将他关押了十多天,还多次鞭打凌辱,颉利可汗心中愤怒不已,突厥国内能有今天,全拜这个大侄子所赐,你居心何在?

有趣的是,突利可汗也不爽,明明就是叔叔施政不善,这才引起了部落首领的背叛,叔叔把过错推得一干二净。

之后,突利可汗回到自己驻地休养,可颉利可汗还想继续平乱,因此以大可汗的身份要求突利可汗赶紧给他招募士兵,顺便筹措一批粮草。

突利可汗表示:这游戏根本没法玩下去了,地主家本来也没多少余粮,如果都给了你颉利可汗,岂不是让自己的族人那喝西北风去了?再者说,就算再打一仗,还是打不过人家,回来之后,再挨一顿鞭子?这不是主动找抽吗?

突利可汗怒了,“我念着一脉相承,这才一再相让,难道你能做大可汗,我就不能做了吗?既然这样,造反吧,弄死你”。

对李唐政权来说,这是个消灭突厥的历史转折点。

628年贞观二年4月,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彻底闹掰了。

突利可汗派使者前往长安,表示要以整个部落归降唐朝。大唐与东突厥的关系,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那李世民是性情中人,面对突利可汗的请降,他感慨良多:诸位爱卿,想当年,突厥国内控弦之士多达百余万,何其强大,现在竟然沦落到向我们投降的地步,要不是国内混乱,怎么会到如此地步?朕听到这个消息,既高兴又担心,突厥衰落,大唐将重新迎来和平,可是如果朕犯了颉利可汗犯过的错误,难保不会重蹈覆辙,你们这些人要时刻向朕进谏,提醒朕不要走上这样一条道路。

群臣是擦汗不已,这皇上的心思真的是高深莫测。话分两头,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闹掰了之后,便在大草原上干了起来。

突利可汗毕竟势单力薄,撑了没几天就给把兄弟李世民写信救援。李世民与大臣们商量,朕和突利可汗有盟约,他有难,朕不能不救啊。可颉利可汗和我们也有盟约,这可如何是好?

注意,这就是领导考验手下情商的时候了。

兵部尚书杜如晦就发言了:陛下,突厥人背信弃义那是常事儿,即便和我们结盟也会背叛,如今咱们如果放过进攻的机会,恐怕日后会追悔莫及。

李世民态度很冷淡,这说明杜如晦没摸准皇帝的脉,这个时候让东突厥内斗那才是英明的政治家应有的觉悟。

随后的一段日子,契丹部落投奔唐朝,依附突厥的梁师都,(李世民派右将军柴绍和殿中少监薛万均伐梁)也被堂弟梁洛仁杀死降唐。颉利可汗气急败坏,开始纵兵在唐朝朔州等地耀武扬威。

可在李世民眼里,颉利可汗已经沦为跳梁小丑,消灭他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李世民寻找战机之时,贞观二年12月,西突厥又出事了。

薛延陀崛起

628年,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个好年头,东突厥内乱不已,西突厥同样也不消停,统叶护可汗被杀,国内乱成一团,搞起了内战。

西突厥和东突厥的动荡让那些小部落看不到任何前景,他们都在寻找下一个真正的草原霸主。

就在此时,薛延陀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薛延陀其实是由薛部和延陀部合并而来,是铁勒部的一个分支,族人少,牲口少,属于草原上毫不起眼的部落,活得非常低调。

事实证明,越是低调的人,越能活得长久,越懂得保存实力的人,实力会越来越强。

起初,他们依附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后来遭到残酷的压榨,后来投奔到颉利可汗麾下,结果颉利可汗对他们更是残暴,小日子完全是过不下去了,薛延陀部和其他几个部落商议之下,决定造反。

有趣的是,大家原本只想给自己找一条活路,可是没想到的是,强大的东突厥骑兵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薛延陀、回纥联军居然打赢了。

这场战争改变了很多事实,东突厥不再是老大的唯一选择,薛延陀部收获了无数的马匹和牛羊牲口,还得到了大块的栖息地,以及依附他们的小型部落。

就这样,薛延陀部的日子开始变得红火起来了。

628年贞观二年12月,各部落的首领合计之下,找到薛延陀部的首领夷南,想要邀请他出山做大可汗,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

夷南惶恐了,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因为这个职位不好做。

李世民得到消息后,意识到这是个机会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大草原并带去了朝廷册封诏书。

有了李世民的支持,夷南的腰杆终于挺起来了,不就是做个大可汗吗?有什么好怕的?来吧,接受你们的朝拜。

薛延陀的总部定在郁督军山,也是蒙古高原西北的杭爱山。离雁门关大概1800公里左右,是历代中国军队可以深入漠北追击游牧民族的极限位置。

薛延陀部在东突厥的北部强势崛起,李世民只用了一道册封诏书,便赢得了薛延陀部衷心支持。这可是突厥人背后的一颗定时炸弹。

渭水之盟 唐灭东突厥始末

629年贞观三年8月初八,夷南大可汗派弟弟统特勒前往长安进贡,李世民送给他一把宝刀,一条铁鞭,还带了一句话:薛延陀境内如果有人犯了大罪,就以此刀杀之;如果犯了小罪,就以此鞭抽之。

颉利可汗坐不住了,薛延陀和唐朝方面如胶似漆,如果李世民真想对付东突厥,双方来个南北夹击,颉利可汗恐怕是死无葬身之地啊。

颉利可汗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他派使者前往长安表达了归顺之意,希望李世民能够给他赐一个公主,然后他打算迎回去当祖宗供起来,遗憾的是,一切都完了。

历史走到了公元629年,漠北,严寒,大雪,马牛羊冻死无数,想想看,换成任何一个皇帝,面对这种天赐良机,会让东突厥安稳的度过历史寒冬,然后再精神抖擞,继续欺负中原吗?更何况,李氏家族被颉利可汗威胁多少年了,中原百姓是受了多么大的屈辱,这份世仇,李世民能不报吗?

李世民苦心经营这么多年,不是为了让北部边境安宁,而是彻底铲除突厥对中原的威胁,洗刷数百年来中原老百姓饱受的耻辱。

629年贞观三年8月,刚刚在位三年的李世民就接受了铁杆粉丝代州都督张公谨的合理化建议,趁突厥病,要突厥命。

8月19日,李世民正式下诏,东突厥颉利可汗背信弃义,在和唐朝结盟的情况下擅自出兵援助叛贼梁师都,特敕以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大元帅,代州都督张公谨为副元帅,出兵讨伐颉利可汗。

李世民的圣旨刚刚传下,拔野古、仆骨、同罗、奚族,纷纷派使者前来投降。

李世民随即组织大军,准备开练。

大唐双星

大唐初年,将星闪耀天空上,最耀眼的两颗明星大唐二李双子星座即将闪亮登场,接下来,整个东北亚的大地上,将是两位军神尽情表演的舞台。

大唐初年是将星如云,基本上就类似于现在的中国乒乓球队,就说李世勣,国内战争没看出来多能打,但出去上国际上那么一练,妥,横扫一切。

李靖更不用说了,妥妥的专业人才,科班出身。年轻的时候和舅舅韩擒虎谈兵法,那就头头是道,当年越国公杨素也曾经给予极高的评价,特别是红拂夜奔的故事,风尘三侠的传奇,更增添了李靖的神秘色彩如此。不仅如此,他还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历史原型。

11月23日,大唐远征军集结完毕,共计十几万人,分为六路军团,此次的出战将领堪称豪华。

第一路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第二路李世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丘行恭为副将;第三路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第四路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第五路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第六路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

渭水之盟 唐灭东突厥始末

六路大军皆由李靖指挥,其中攻击的主力是李靖兵团与李世勣兵团,这两支兵团的战斗力最强。

11月29日,从灵州出发的李道宗部抵达边境,突厥人对他发起了进攻,李道宗是镇定自若,指挥部队英勇反击,突厥人抵挡不住,落荒而逃。

这是唐军北伐的第一场胜仗,大唐帝国出动十余万骑兵北伐突厥,对突厥及其周边的部落造成极大震动。

12月2日突利小可汗前往长安城,向大唐帝国投降。唐太宗对于父亲李渊曾向突厥称臣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如今,虽说颉利可汗尚未抓获,但突厥的二号人物,突厥小可汗前来朝见,他高兴地对左右说这件事,

庶几可雪前耻。

在突利小可汗归降之后,突厥东部的靺鞨部落也归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得意地说:古人认为抵御戎狄没有上佳的策略,我看不然,只要中国强大安定,四夷自服,这岂非是上策。

颉利可汗的牙帐设在定襄,突厥的精兵均在这里,如何夺取定襄成了统帅李靖思考的首要问题。

单纯地一路挺进,与突厥骑兵硬碰硬的打仗,那不是什么高明之策,李靖分析:颉利这个人是有野心,没魄力,无远见,缺乏冒险精神,特别是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颉利从兄长手上继承可汗之位,当时拥兵百万,大有一举平定中原之志,但是他所支持的中原诸势力,逐一被李唐政权击破之后,突厥对大唐发动的战争也仅仅是抢掠性质的,突厥在中原一个据点也没有,优柔寡断,生性多疑,那是颉利可汗的性格弱点,针对颉利的弱点,李靖设定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用三千骑兵对定襄发动突袭。

打定主意后,李靖亲自挑选了三千名最为强悍的骑兵,从马邑出发马不停蹄直奔定襄南部的恶阳岭。

李静对骑兵的要求十分严格,第一要能在身穿重甲的情况下,正常战斗。重甲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战斗中的伤亡,但是不能因为防御能力的增强而削弱进攻能力;第二,无论是使用刀或是枪作为武器,其力度必须要能刺穿厚厚的铠甲;第三,在重装备的情况下必须能够保持骑术的水平,不能影响上马,下马以及马背做战的稳定性。

李靖所挑选的三千名骁勇骑士,是骑兵中的佼佼者,三千人组成的突击骑兵,以急行军的速度迅速向北推进二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了位于定襄南面打恶阳岭,全歼突厥守军。

此时,北方的天气十分寒冷,大地覆盖着冰雪。夜晚的风寒彻骨髓,可以说见过暴风雪,但是就没见过这么大的。三千人马随时都有冻僵的可能,怎么办?离定襄是越来越近,但是机会与风险并存,是撤退还是向前进攻,三千将士的目光望向了老帅李靖。

突袭定襄

大唐军人的铁血精神是如何打造的?

可以说,大唐立国以来,在李世民、李靖、李勣等人的率领下,用一曲曲的冰与火之歌打造了大唐军人永不言败的军魂。

630年贞观四年正月,大唐远征东突厥大军总司令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李靖,面对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风雪,横下一条心,准备以三千骑兵突袭颉利可汗驻扎的定襄城。

历史上,著名的定襄夜袭战即将打响。

当天晚上,雪实在是太大了,突厥人根本没想到唐军会直奔他们的大本营,因此,在定襄的突厥营地,突厥人正躲在帐篷里喝着酒,烤着火,以驱散身上的寒意。

颉利可汗更是一点也不担心战争,他认为虽然唐军发动了什么所谓的六路进剿计划,但是两个多月过去了,唐军的进展速度十分缓慢。

对于唐军的表现,颉利可汗觉得很好笑,要知道在过去的数年里,突厥对大唐帝国的进攻选择的时间基本上是四月到十月,其中以八月到十月的攻势最为猛烈,因为这是秋高马肥的季节,而李靖北伐的时间,却选择在冬季的11月,而且是向北攻击,冬天本来就十分严寒,越往北越严寒,在这个时机发动战争,在颉利看来就是作死。

反观李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他十分清楚这一点,在寒冷的冬季发动进击,对进攻一方十分不利,然而这不过是他的疑兵之计,将大军陈列于边塞,让突厥人搞不清楚唐军何时会发动突袭。

经过两个多月的消磨,突厥人显然失去了防范之心,颉利可汗判断唐军会在春暖花开之后才进军,但是李靖的作战思路是不合常规的,就像是中国乒乓球队一样,水平出现了代差,你根本摸不着他的球路,所以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接招,经常从你意想不到的方位打过来。

入夜时分,李靖的三千骑兵在夜幕的掩护之下对突厥营地,突然发动袭击。当颉利可汗听到战马的嘶叫声时,万万没想到大唐军队已经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向牙帐发动进攻了。

此时营地之外一片混乱,突厥人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在惊慌失措之下,竟然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没有战斗队形,只是一片混战,夜晚黑乎乎的,看不清楚,在紧张的气氛之下那是草木皆兵。

一位将领的伟大之处,就是能否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颉利可汗显然不是这样伟大的将领,他得出的是错误的判断:唐军若不倾国而来,竟岂敢孤军至此。

出乎意料的是李靖真就是孤军深入。

慌乱之中的颉利可汗,只听帐外是杀声震天,心中暗暗叫苦。如果唐军真的是倾国之兵前来,不趁着夜晚的掩护逃出,势必将在次日黎明时分全军覆没。

颉利可汗他不敢赌,在亲兵掩护下,朝铁山的方向逃去,可汗一逃跑,对军队的士气那是致命打击,其余突厥士兵那也是一哄而逃,逃得慢的便成为唐军刀下之鬼。

到了黎明,定襄已经落入李靖之手。

在此战中李靖还有意外收获,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在李靖劝说下向唐军投降,与康苏密一起投降的还有隋炀帝的夫人萧皇后以及孙子杨政道。

远在京师的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定襄大捷的消息后,不禁是击节叫好,后来他当面称赞李靖说:

“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在李靖对定襄发起突袭的同时,根据他所制定的战略,各路大军纷纷出动,对颉利可汗形成包围之势。

颉利可汗率手下跑到浑河附近,感觉这回离唐军主力越来越远了,刚想喘口气,被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柴绍的金河军堵个正着。

柴绍乐了,你别往我这边凑啊,按照李靖老师的计划,你应该往阴山那个方向跑,到那儿再聚歼你,你这不跑偏了吗?我帮你正一下。

于是上去就给颉利可汗的部队摁住,一顿爆揍。颉利可汗没办法,接着跑吧,目标穿越阴山,一路向北。

白道大捷

630年正月,唐军在李靖李勣的率领下发起了对东突厥的灭国之战。

渭水之盟 唐灭东突厥始末

按照之前制定的战略,李靖的定襄之战一旦打响,李勣即刻率军从云中(山西北)发兵,实施战略大迂回,直逼阴山之南,等待李靖三千铁骑,克复定襄之后,李勣负责阻断颉利可汗大军的退路。

就在李靖在定襄得手之后,李勣早已经顺利到达预定位置——白道(呼和浩特西北)。

在各路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下,颉利可汗果然按照唐军预计的逃跑路线向李勣埋伏的白道方向急速而来。

为什么算的那么准?

因为一旦颉利可汗逃跑,他只有一个逃跑方向,便是向北逃窜。

在定襄北部是横贯东西的阴山山脉,从定襄要翻越阴山最便捷的道路即是通过白道。

经过昼夜兼程的急行军,颉利可汗终于抵达白道,此时颉利可汗判断唐军的主力该应该还在定襄一带,当他发现李勣已经是以逸待劳,颉利可汗是更加惶恐不安,两军在阴山的南侧展开激战。

一方是士气正旺的唐军,一方是在丢了定襄之后灰心丧气的突厥部队,颉利可汗到现在还弄不清楚唐军这是如何部署的?怎么走到哪儿都有唐军主力呢?

李勣的英勇骑兵勇猛地投入了战斗之中,突厥人损失惨重,勉强摆脱了李勣兵团的追击,进入阴山山区。

此时,李靖的三千铁骑以及驻守于马邑的部队,也陆续抵达白道与李勣会合。

吃了两场败仗之后,颉利可汗逃到了阴山以北,此时他手中仅仅只有数万军队,没办法,只有派出执失思力作为和谈代表前往长安请降。

为谨慎期间,唐太宗决定派遣鸿胪卿唐俭与将军安修仁前往突厥会晤颉利可汗一探究竟。

此时颉利可汗从定襄经阴山撤退到铁山(白山鄂博),将牙帐设置于此。

唐太宗的特使唐俭,安修仁随同执失思力抵达铁山,不过颉利可汗他并不是真想投降,无非是拖延时间而已,他打算将大军撤到漠北,远离大唐边境,这样唐军的补给线就会会大大拉长,难度也将大大增加。

不过当时正值正月,在这种严寒天气下,要横穿蒙古大漠不太可能,只有等到来年天气变暖,冰雪消融,草青马肥之后大军才好开拔,所以颉利可汗打算用投降来拖延时间。

然而,颉利可汗又失算了,你说你怎么能用正常人的思维来判断李靖呢?前一次定襄之战,李靖率军连夜加班,搞了一个雪夜突袭,这回咋还不长记性?

不过这事儿也不怪颉利可汗,大唐皇帝已经同意和谈了,而且派重臣唐俭前来谈判,格次够高,诚意满满,你敢不听皇上命令啊还是敢不顾大唐重臣唐俭的性命啊?

此时此刻,唐军大营正在紧张热烈地开会讨论之中,李靖与李勣认为,颉利可汗虽然战败,但部下兵马仍然很多,之后一定撤往沙漠,与漠北的铁勒九姓势力相会合,声势复振,唐军北击道路险阻且遥远,如果等到那个时候再追击突厥,会十分困难。如今朝廷派使节前往突厥,突厥大军必定松懈,以为唐军不会继续攻击,如果这时挑选一万精兵,携带20天的粮草,不需要进行战斗就可以将突厥可汗擒获。

两个人一拍即合,纷纷向对方点赞,表示这个计划很是够完美,够突然,够阴险,够狠毒。

张公谨听完整个人都傻了,怎么着打仗还能这么干?你俩还是不是人了?能不能有点人性?

张公谨明确表示,两位大哥,皇帝诏书已经同意突厥投降了,而且使者唐俭还在突厥那边,怎么能在这时候发兵攻击呢?

李靖连忙正色回答道:公谨啊,这其实就是当年韩信用来击败齐国计策。李勣赶忙表示:对对,我们正经地主流打法,没毛病。

不过,李靖接下来的一句话,就连李勣都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东突厥生死存亡,就在今夜一战,牺牲区区一个唐俭,那又有什么可惜的?苏定方,你率二百骑兵为前锋,我率大军,天黑出发”。

阴山之战

630年3月27日夜,东突厥灭国之战——阴山之战在李靖李勣的指挥下悄然展开。

李靖的作战风格素来以进攻神速著称,当天夜里,李靖亲率一万名骑兵向阴山进发,其余军队由李勣指挥,尾随而来。

突厥人在阴山地区驻有侦察兵分队,兵营共有一千余帐落,人数应该有好几千人,这支军队的任务是严密监视阴山南侧唐军的一举一动。

但是自从唐朝特史抵达之后,突厥人觉得和平在望,也丧失了必要的警觉。

黑夜时分,李靖的一万骑兵已经深入阴山,包围了这支突厥的侦察骑兵队,随后发起猛攻,李靖命令突厥俘虏们作为唐军的向导,并且从中了解到了突厥军队分布以及军中的情况。

由于有俘虏的带路,李靖大军一路极其隐秘,没有被突厥人发现。

李靖命令苏定方率领二百骑兵为前锋突前侦察。正好此时浓雾一片,可见度非常低,为唐军的秘密行军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苏定方率二百人,悄悄地接近了突厥人的营地,直到距营地七里的地方,浓雾散去,突厥人方才发现唐军已经杀到门口了,突厥骑兵仓促应战。

苏定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呼冲锋,转眼之间,突厥骑兵被苏定方的前锋部队斩杀了一百多人。李靖的主力部队也随后赶到,对突厥人发起强大的攻势。

此时在碛口一带的突厥人还有十几万,武装人员大约得有一半左右,论兵力还是远远超过李靖的,然而李靖的从天而降,让突厥人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各自为战,一片混乱。

颉利可汗不清楚唐军到底有多少人马,他也没打算组织人手抵抗,也不想找那个外交官唐俭去抗议他的不满了,本能告诉他快跑,跑的越快越好。

他跑得挺快,那唐俭照样跑的也不慢,什么情况?打起来了?没人管了吧?我也跑。这哥们命真好,一溜烟干回唐营去了。

阴山脚下,唐军屠杀了一万多突厥士兵,俘虏了十万多突厥老百姓,以及数量可观的牛羊马匹,这可是突厥贵族最后的资本。

李静为什么不追颉利可汗呢?李靖表示,李勣早已经先颉利可汗一步埋伏在了漠北草原的入口。

颉利可汗率众狂奔,正以为度过危机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漠北碛口已然插满了唐军的旗帜。颉利可汗只能狼狈西逃,李勣趁机扫荡突厥的其余部落,漠南的突厥部落,共计五万余人,向李勣投降。

至此,北起阴山,南抵大漠的广阔土地尽在唐王朝的控制之中。

遭到大败之后的颉利可汗先是逃到叔父苏尼失处,但是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的军队已经开始向苏尼失的地盘进逼了。

李道宗写信给苏尼失,劝他投降并且交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连忙是连夜不辞而别,一路再向西逃窜,躲到了荒山野谷之中,结果被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给生擒了,随后被扭送到长安城,成为李世民的阶下囚。

另外插一嘴,颉利可汗的妻子义成公主是隋朝公主,因为唐取代了隋,她誓死不降,被李靖当场斩杀。她是隋炀帝的堂妹,一生嫁了四个可汗。先嫁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死后嫁给继子始毕可汗,始毕可汗死后嫁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处罗可汗,处罗可汗死后按说该儿子继位,但这个儿子太丑了,义成公主也知道又得嫁下一个可汗,义成公主坚决不同意他继位,后来找了始毕可汗和处罗可汗的弟弟颉利可汗继位,而颉利可汗也成了义成公主的第四任夫君。

李世民没杀死颉利可汗,而是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突利可汗归降后被封为北平郡王;突厥大将执失思力、阿史那杜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数归降,都受到了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南,也上表表示归顺。

历史意义

东突厥灭国之战是贞观时期一次最伟大的胜利,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击侵略的最伟大胜利之一,唐王朝此次对东突厥的进攻,斩杀突厥骑兵数万人,收降部众十五万,经过三年多的卧薪尝胆之后,唐帝国终于一举击败了东突厥。

唐高祖称臣之辱,唐太宗渭水之耻,终于被此役之光荣胜利,一扫而空。

在此之后,唐王朝无可争议地取代了突厥,成为号令四方的霸主,这个伟大帝国,所焕发出的生命力犹如一块磁石,有着强大的吸力,这吸力不仅来自军事的强盛,亦来自文明力量,原先归附突厥的小部落,纷纷归附大唐帝国,诸部落领袖联合上书,请求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

大唐帝国的光芒,即将在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