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渭水之盟 唐滅東突厥始末

作者:夏小雪2020

唐朝初年,哪個外部勢力對剛剛建立的大唐帝國威脅最大?

估計李世民會咬着牙根說出兩個字:突厥。因為他真是太欺負人了。

626年7月2日,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為皇太子。

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貞觀。

大唐帝國的天可汗時代即将到來。

俗話說,創業艱難百戰多,李世民好不容易登上了皇位,又要面臨更加艱難的外敵挑戰,這個突厥,不僅是武力強大,而且咄咄逼人,欺負到你頭上了。

突厥起源

說到突厥,公元五六世紀崛起于漠北。

在《隋書》卷84中記載:

“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金山形似兜鍪,俗号兜鍪為突厥,因以為号”。

而開創突厥汗國的人,就是滅掉柔然汗國的阿史那土門。

隋文帝楊堅在建立了隋朝之後,他對突厥汗國采用了長孫晟的離間之計,使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随後,反攻突厥,突厥人由盛轉衰。

渭水之盟 唐滅東突厥始末

但是到了隋朝末年,中原内亂,東、西突厥汗國借此機會再度強大。各地軍閥如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王世充,甚至是唐高祖李淵都曾先後向突厥的始畢可汗稱臣,可以說突厥是比匈奴、鮮卑、柔然更加兇悍強大的遊牧民族。

渭水之盟 唐滅東突厥始末

李世民對這個民族的評價是:

見利即前,知難便走。勝為求财,敗無慚色。

玄武門之變,猶如平地而起的一聲驚雷響徹神州大地,政變引起的餘波已經到了蠻夷之地。

想想看,大唐的皇太子和齊王被殺,老皇帝被囚禁在太極宮,大唐的高層那肯定是一團糟,各方大佬不趁此機會鬧點兒事兒,豈不是對不起李世民的這番作為了?東突厥颉利可汗表示,他已經嗅到了中原的戰機。

626年武德九年八月初一,他給李唐遞交了國書,虛僞的外交措辭後面,是嗜血和貪婪的嘴臉,因為颉利可汗調派了20萬大軍南下,想要趁長安内亂之際,渾水摸魚,牟取暴利。

突厥人這次南下,幾乎是洞穿了唐朝的整個防線,雁門、太原、河東,甚至是長安,基本上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按照史書的記載,要麼是各大防區的長官對突厥人視而不見,要麼是打了敗仗,史書不願意去寫。

武德九年8月24日,突厥大軍直接殺到高陵縣(西安高陵區),距離長安城隻有50裡左右。

曾幾何時,突厥人如此強悍,唐軍如此頹敗。

武德九年8月26日,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前去迎戰,與突厥人大戰于泾陽。

從結果來看,尉遲敬德确實是砍了一千多個腦袋,還擒獲了突厥俟斤阿史德烏沒啜,算是一場小勝,但遺憾的是尉遲敬德的局部勝利并不能擋得住突厥人的兵鋒,颉利可汗帶着突厥騎兵直接殺到了渭水邊上。

渭水之盟 唐滅東突厥始末

武德九年8月28日,突厥騎兵屯兵在渭水便橋之北。颉利可汗說道:執失思力,你去拜訪一下李世民,向他表示一下熱烈的問候,順便摸清楚長安城的虛實,咱們是過來打秋風的。

長安城内執失思力就像一隻瞎了眼的驕傲天鵝,在他的眼裡李世民那是通過謀反才上位的,朝中大臣肯定不會和他一條心,是以,态度極其嚣張的說道:大唐陛下,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統兵百萬,現在,正在渭水之北等着呢,您是不是得表示一下啊?

對李世民來說,這是他執掌大權之後面臨的最大難題,如果處理妥善,朝中大臣自然不會多說什麼,如果處理不好,恐怕玄武門政變的餘波還會持續下去,那麼李世民将如何應對外敵的第一次挑釁呢?

渭水之盟

626年8月28日,唐朝迎來了自開國以來最大的一場危機,東突厥兵臨長安城下,使臣執失思力态度蠻橫,不可一世,準備吓唬一下這個剛剛繼位的年輕皇帝。

就在此時,李世民站起身來,一字一句的說道:殿前衛士何在?将這個狂徒給我拉出去砍了。

執失思力懵了,來長安之前就做好了功課,知道中原是禮儀之邦,也知道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外交潛規則,是以才敢口出狂言,可他沒有想到一點,李世民連親兄弟都敢殺,連老爹的位置都敢搶,何況你一個小小的外族使臣。

執失思力望着李世民,看到這位新皇帝的臉上充滿了剛毅與果決,大有把他撕成碎片的趨勢。

好漢不吃眼前虧,執失思力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氣焰頓時是消失殆盡,懇求道:陛下,您為什麼要殺我呀?

李世民說:朕和颉利可汗當面說好講和,前後贈給你們的金銀無數,然而,颉利可汗卻背棄盟約,興兵來犯,這是你們對不起朕,你們雖然是夷狄之人,卻也有一顆人心,為何會如此知恩不圖報?還在朕的面前自誇兵強馬壯。

執失思力無言以對。

李世民又說:突厥使者,你這是無話可說了吧?來人,把他拉進去砍了。

面對李世民的威嚴,執失思力已經變得語無倫次,他滿腦子想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一條小命。

封德彜等大臣看到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出班奏道:陛下,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是老規矩,希望陛下可以将突厥使者放回去,以免為人诟病。

李世民非常生氣,現在将此人放回去,颉利可汗必定以為朕和大唐的将士怕了他,恐怕将會變得肆無忌憚,将此人暫且關押在門下省。

封德彜說:陛下,那渭水河邊的突厥軍隊咱們該如何應對?

李世民出道以來,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又曾懼怕過誰?突厥算個鳥。

“房玄齡,高士廉,蕭瑀,你們幾個準備一下,跟朕一起去會會這個颉利可汗”。

此時的長安城,兵力空虛,如果突厥選擇強攻,大機率是能夠打下長安,而此時的唐朝高層又幾乎全都在長安城内,一旦城破,大部分唐朝高層肯定會成為突厥的俘虜,再加上不久之前剛剛鬧了一場玄武門之變,導緻唐朝地方上人心浮動,一旦長安被攻破,唐朝極有可能會瞬間分崩離析,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李世民展現出了驚人的勇氣和智慧。

長安城北,李世民帶着房玄齡,高士廉等六個得力重臣,從玄武門飛奔而出,與颉利可汗隔着渭水相望。

據史料記載,突厥騎兵雖然是聲勢浩大,可畢竟是在别人的主場,看到李世民等人飛奔而來,還是顯得有些騷動不安,颉利可汗就說:聽說陛下發動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成了長安城的主人,真是喜可賀啊。

李世民說:颉利可汗,朕當日和你定下盟約,約定不再互相攻伐,并給你送了不少金銀珠寶,如今你背棄盟約,就不怕天下人恥笑嗎?

要說這事,颉利可汗做得确實有點不太道地,是以面對李世民的責問,他也不想繼續打口水戰。

颉利可汗将目光投向李世民身後,正在努力尋找心腹愛将執失思力,找了半天也沒這小子的身影。

颉利可汗說:陛下,那執失思力身為突厥的使臣,代表我們去拜會您,可如今怎麼不見他人呢?

李世民說:執失思力出言不遜,正在朕的門下省檢討人生呢。

就在此時,大唐軍隊陸續從玄武門湧了出來,開始以李世民為中心排兵布陣,陣勢非常浩大。

颉利可汗有點坐不住了,李世民囚禁了東突厥的使臣,又帶着軍隊前來搞事,明顯是早有安排。

李世民大手一揮,說:你們都退下,朕和颉利可汗說說話。

李世民說話間,就要繼續縱馬向前與颉利可汗一對一單聊。尚書左仆射蕭瑀急忙跳下馬來,牽着李世民的缰繩苦苦勸道:陛下啊,如今,天下剛剛安定,您不可孤身犯險?面對渭水對岸的10萬突厥大軍,李世民到底敢不敢孤身犯險?

俗話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唐朝初年的外部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東突厥、西突厥、吐谷渾、高句麗以及剛剛崛起的吐蕃,那都在盯着看呢,這個大唐王朝到底是龍還是蛇?

李世民他本身就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會慣你那毛病?今天如果讓東突厥給拿住了,以後誰都敢過來欺負你。

面對衆臣的阻攔,李世民微微一笑,大家放心,突厥最精銳的就是騎兵,不擅長打攻堅戰,他們來中原無非是搞點錢财和女人,這次,他們肯定誤以為大唐發生了巨變,局勢不太穩定,是以才把軍隊帶來趁火打劫。如果朕率先怯陣,正好印證了突厥人對形式的判斷。突厥雖然不會攻城,可一定會搶劫長安附近的城池,如果朕的态度強勢,突厥人必定會後退,他們深入唐朝境内本來就犯了兵法的大忌,能在這裡呆上幾天,那就不錯了,哪還有功夫和咱們打仗?

李世民并不是狂傲,他長期跟随老爸李淵,深知突厥人的本性,他笃定突厥騎兵不會強行攻城,自讨苦吃,更何況,李世民的背後那是大唐最精銳的禁衛軍,就算打起來,唐軍也不會吃虧。

那颉利可汗是怎麼想的呢?

渭水河畔,颉利可汗看到大唐已經做好了準備,于是,下令撤軍回營。就在當天,颉利可汗坐鎮在長安城西,随後派出大批重臣前往長安,表示要和李唐政權重建立立盟友關系。

武德九年8月30日,李世民親自前往西便橋和颉利可汗簽訂了新一輪的友好盟約。

按照盟約突厥就此撤退,但唐朝則要支付給突厥一大筆财物。對于唐朝到底賠了多少财物,史書上沒有什麼任何記載,但據一些野史記載,當時長安城内的金銀布帛幾乎都被搬空了。

對于渭水之盟的詳細内容,史書上也并沒有任何記載。但顯然,光是被突厥兵臨城下逼迫簽訂合約,被迫賜予大量财貨,這就足以讓李世民感到恥辱,再加上李唐早年起家的時候,曾依仗突厥援助,這就讓李世民引以為恥了。

在突厥退兵之後,李世民開始勵精圖治,一邊整頓唐朝内部,清理李建成的舊屬,一邊訓練軍隊準備對突厥進行報複性進攻。

反觀突厥,退兵後,内部再次出現混亂,而且草原又遭遇了天災,實力大損。

說起來,突厥汗國和中原政權還不太一樣,他們的民族處于遊牧狀态,大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沒有中央集權,也沒有完善的管理組織,隻是依靠血統和武力來維系關系,說白了想要讓各部落的首領認可你的權威,你就得帶着大家發家緻富奔小康,否則你就自己滾下台來。

看看這個颉利可汗,你說他每次南下都是勞師動衆,回去的時候卻是兩手空空,别說帶着屬下打秋風賺生活費了,大家夥完全是自掏腰包出差,幹的都是賠本的買賣。

去長安那次,突厥明明占據絕對的優勢,就算打不進長安城,也可以在周邊搞搞搶劫啊,可颉利可汗的腦袋被門夾了,和李世民簽什麼協定,搞得大家都不好意思搶劫了,你說這算哪的事兒啊?

颉利可汗的窩囊行徑引起了國内部落首領們的強烈不滿,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相繼離叛,國人開始和颉利可汗離心離德。

客觀地說:手下反對颉利可汗表面上都是因為錢财,實際上都是因為政治利益,說白了草原上沒有那麼多的君臣禮儀,誰的勢力強大,誰就可以做首領,既然你颉利可汗不給力,那把你轟下台來又有何不可?

有趣的是颉利可汗的政策,不是安撫這些強大的部落,而是借助漢人來壓制他們,以及扶持毫不起眼的部落來牽制他們,事實就是,漢人的這套手段在草原上水土不服。

薛延陀、回纥等部落該反還是反,毫不買賬。

628年貞觀二年4月,東突厥傳來噩耗,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鬧掰了。

突厥内亂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如果因為利益有了裂痕,那就很難彌補了。東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是叔侄關系,關系非常鐵,颉利可汗信任大侄子,讓他做了東突厥的二把手,後來他們聯手侵略大唐,搶劫事業搞的是風風火火。

幾年前李世民抵禦突厥的時候,無意間就給他們叔侄挖了一個大坑,李世民先是威懾颉利可汗,随後又拉攏突利可汗,并和他拜了把兄弟。

颉利可汗的心裡開始有些慌張了,突厥國内因為離間計而反目成仇的親人用一隻手能數的過來嗎?在突厥國内,颉利可汗能做皇帝,那突利可汗也能做皇帝,如果颉利可汗進攻唐朝的時候,大侄子在背後捅一刀子,那怎麼辦呢?

當時,突利可汗駐紮在幽州以北,主持東突厥東部的所有事務,管轄着奚、室韋等十多個部落。

東突厥走下坡路的時候,這些部落是相繼背叛,投奔了大唐。颉利可汗十分震怒,将突利可汗狠狠地羞辱了一頓。

在颉利可汗的眼裡,大侄子就是親唐派的勢力,旗下的部落歸附唐朝,他肯定是在裡面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這也就罷了,薛延陀、回纥叛亂時,突利可汗率兵前去幫忙平叛卻換了個慘敗而歸。突利可汗回來之後,颉利可汗将他關押了十多天,還多次鞭打淩辱,颉利可汗心中憤怒不已,突厥國内能有今天,全拜這個大侄子所賜,你居心何在?

有趣的是,突利可汗也不爽,明明就是叔叔施政不善,這才引起了部落首領的背叛,叔叔把過錯推得一幹二淨。

之後,突利可汗回到自己駐地休養,可颉利可汗還想繼續平亂,是以以大可汗的身份要求突利可汗趕緊給他招募士兵,順便籌措一批糧草。

突利可汗表示:這遊戲根本沒法玩下去了,地主家本來也沒多少餘糧,如果都給了你颉利可汗,豈不是讓自己的族人那喝西北風去了?再者說,就算再打一仗,還是打不過人家,回來之後,再挨一頓鞭子?這不是主動找抽嗎?

突利可汗怒了,“我念着一脈相承,這才一再相讓,難道你能做大可汗,我就不能做了嗎?既然這樣,造反吧,弄死你”。

對李唐政權來說,這是個消滅突厥的曆史轉折點。

628年貞觀二年4月,東突厥的颉利可汗與突利可汗徹底鬧掰了。

突利可汗派使者前往長安,表示要以整個部落歸降唐朝。大唐與東突厥的關系,迎來了新的轉折點。

那李世民是性情中人,面對突利可汗的請降,他感慨良多:諸位愛卿,想當年,突厥國内控弦之士多達百餘萬,何其強大,現在竟然淪落到向我們投降的地步,要不是國内混亂,怎麼會到如此地步?朕聽到這個消息,既高興又擔心,突厥衰落,大唐将重新迎來和平,可是如果朕犯了颉利可汗犯過的錯誤,難保不會重蹈覆轍,你們這些人要時刻向朕進谏,提醒朕不要走上這樣一條道路。

群臣是擦汗不已,這皇上的心思真的是高深莫測。話分兩頭,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鬧掰了之後,便在大草原上幹了起來。

突利可汗畢竟勢單力薄,撐了沒幾天就給把兄弟李世民寫信救援。李世民與大臣們商量,朕和突利可汗有盟約,他有難,朕不能不救啊。可颉利可汗和我們也有盟約,這可如何是好?

注意,這就是上司考驗手下情商的時候了。

兵部尚書杜如晦就發言了:陛下,突厥人背信棄義那是常事兒,即便和我們結盟也會背叛,如今咱們如果放過進攻的機會,恐怕日後會追悔莫及。

李世民态度很冷淡,這說明杜如晦沒摸準皇帝的脈,這個時候讓東突厥内鬥那才是英明的政治家應有的覺悟。

随後的一段日子,契丹部落投奔唐朝,依附突厥的梁師都,(李世民派右将軍柴紹和殿中少監薛萬均伐梁)也被堂弟梁洛仁殺死降唐。颉利可汗氣急敗壞,開始縱兵在唐朝朔州等地耀武揚威。

可在李世民眼裡,颉利可汗已經淪為跳梁小醜,消滅他隻是時間問題。

就在李世民尋找戰機之時,貞觀二年12月,西突厥又出事了。

薛延陀崛起

628年,對于李世民來說是個好年頭,東突厥内亂不已,西突厥同樣也不消停,統葉護可汗被殺,國内亂成一團,搞起了内戰。

西突厥和東突厥的動蕩讓那些小部落看不到任何前景,他們都在尋找下一個真正的草原霸主。

就在此時,薛延陀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薛延陀其實是由薛部和延陀部合并而來,是鐵勒部的一個分支,族人少,牲口少,屬于草原上毫不起眼的部落,活得非常低調。

事實證明,越是低調的人,越能活得長久,越懂得儲存實力的人,實力會越來越強。

起初,他們依附西突厥統葉護可汗,後來遭到殘酷的壓榨,後來投奔到颉利可汗麾下,結果颉利可汗對他們更是殘暴,小日子完全是過不下去了,薛延陀部和其他幾個部落商議之下,決定造反。

有趣的是,大家原本隻想給自己找一條活路,可是沒想到的是,強大的東突厥騎兵居然如此不堪一擊。薛延陀、回纥聯軍居然打赢了。

這場戰争改變了很多事實,東突厥不再是老大的唯一選擇,薛延陀部收獲了無數的馬匹和牛羊牲口,還得到了大塊的栖息地,以及依附他們的小型部落。

就這樣,薛延陀部的日子開始變得紅火起來了。

628年貞觀二年12月,各部落的首領合計之下,找到薛延陀部的首領夷南,想要邀請他出山做大可汗,帶領大家一起發家緻富。

夷南惶恐了,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因為這個職位不好做。

李世民得到消息後,意識到這是個機會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大草原并帶去了朝廷冊封诏書。

有了李世民的支援,夷南的腰杆終于挺起來了,不就是做個大可汗嗎?有什麼好怕的?來吧,接受你們的朝拜。

薛延陀的總部定在郁督軍山,也是蒙古高原西北的杭愛山。離雁門關大概1800公裡左右,是曆代中國軍隊可以深入漠北追擊遊牧民族的極限位置。

薛延陀部在東突厥的北部強勢崛起,李世民隻用了一道冊封诏書,便赢得了薛延陀部衷心支援。這可是突厥人背後的一顆定時炸彈。

渭水之盟 唐滅東突厥始末

629年貞觀三年8月初八,夷南大可汗派弟弟統特勒前往長安進貢,李世民送給他一把寶刀,一條鐵鞭,還帶了一句話:薛延陀境内如果有人犯了大罪,就以此刀殺之;如果犯了小罪,就以此鞭抽之。

颉利可汗坐不住了,薛延陀和唐朝方面如膠似漆,如果李世民真想對付東突厥,雙方來個南北夾擊,颉利可汗恐怕是死無葬身之地啊。

颉利可汗終于低下了高貴的頭顱,他派使者前往長安表達了歸順之意,希望李世民能夠給他賜一個公主,然後他打算迎回去當祖宗供起來,遺憾的是,一切都完了。

曆史走到了公元629年,漠北,嚴寒,大雪,馬牛羊凍死無數,想想看,換成任何一個皇帝,面對這種天賜良機,會讓東突厥安穩的度過曆史寒冬,然後再精神抖擻,繼續欺負中原嗎?更何況,李氏家族被颉利可汗威脅多少年了,中原百姓是受了多麼大的屈辱,這份世仇,李世民能不報嗎?

李世民苦心經營這麼多年,不是為了讓北部邊境安甯,而是徹底鏟除突厥對中原的威脅,洗刷數百年來中原老百姓飽受的恥辱。

629年貞觀三年8月,剛剛在位三年的李世民就接受了鐵杆粉絲代州都督張公謹的合理化建議,趁突厥病,要突厥命。

8月19日,李世民正式下诏,東突厥颉利可汗背信棄義,在和唐朝結盟的情況下擅自出兵援助叛賊梁師都,特敕以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大元帥,代州都督張公謹為副元帥,出兵讨伐颉利可汗。

李世民的聖旨剛剛傳下,拔野古、仆骨、同羅、奚族,紛紛派使者前來投降。

李世民随即組織大軍,準備開練。

大唐雙星

大唐初年,将星閃耀天空上,最耀眼的兩顆明星大唐二李雙子星座即将閃亮登場,接下來,整個東北亞的大地上,将是兩位軍神盡情表演的舞台。

大唐初年是将星如雲,基本上就類似于現在的中國乒乓球隊,就說李世勣,國内戰争沒看出來多能打,但出去上國際上那麼一練,妥,橫掃一切。

李靖更不用說了,妥妥的專業人才,科班出身。年輕的時候和舅舅韓擒虎談兵法,那就頭頭是道,當年越國公楊素也曾經給予極高的評價,特别是紅拂夜奔的故事,風塵三俠的傳奇,更增添了李靖的神秘色彩如此。不僅如此,他還是托塔天王李靖的曆史原型。

11月23日,大唐遠征軍集結完畢,共計十幾萬人,分為六路軍團,此次的出戰将領堪稱豪華。

第一路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第二路李世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丘行恭為副将;第三路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第四路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第五路衛孝傑為恒安道行軍總管;第六路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

渭水之盟 唐滅東突厥始末

六路大軍皆由李靖指揮,其中攻擊的主力是李靖兵團與李世勣兵團,這兩支兵團的戰鬥力最強。

11月29日,從靈州出發的李道宗部抵達邊境,突厥人對他發起了進攻,李道宗是鎮定自若,指揮部隊英勇反擊,突厥人抵擋不住,落荒而逃。

這是唐軍北伐的第一場勝仗,大唐帝國出動十餘萬騎兵北伐突厥,對突厥及其周邊的部落造成極大震動。

12月2日突利小可汗前往長安城,向大唐帝國投降。唐太宗對于父親李淵曾向突厥稱臣一事,一直耿耿于懷,如今,雖說颉利可汗尚未抓獲,但突厥的二号人物,突厥小可汗前來朝見,他高興地對左右說這件事,

庶幾可雪前恥。

在突利小可汗歸降之後,突厥東部的靺鞨部落也歸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得意地說:古人認為抵禦戎狄沒有上佳的政策,我看不然,隻要中國強大安定,四夷自服,這豈非是上策。

颉利可汗的牙帳設在定襄,突厥的精兵均在這裡,如何奪取定襄成了統帥李靖思考的首要問題。

單純地一路挺進,與突厥騎兵硬碰硬的打仗,那不是什麼高明之策,李靖分析:颉利這個人是有野心,沒魄力,無遠見,缺乏冒險精神,特别是沒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颉利從兄長手上繼承可汗之位,當時擁兵百萬,大有一舉平定中原之志,但是他所支援的中原諸勢力,逐一被李唐政權擊破之後,突厥對大唐發動的戰争也僅僅是搶掠性質的,突厥在中原一個據點也沒有,優柔寡斷,生性多疑,那是颉利可汗的性格弱點,針對颉利的弱點,李靖設定了一個大膽的作戰計劃,用三千騎兵對定襄發動突襲。

打定主意後,李靖親自挑選了三千名最為強悍的騎兵,從馬邑出發馬不停蹄直奔定襄南部的惡陽嶺。

李靜對騎兵的要求十分嚴格,第一要能在身穿重甲的情況下,正常戰鬥。重甲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戰鬥中的傷亡,但是不能因為防禦能力的增強而削弱進攻能力;第二,無論是使用刀或是槍作為武器,其力度必須要能刺穿厚厚的铠甲;第三,在重裝備的情況下必須能夠保持騎術的水準,不能影響上馬,下馬以及馬背做戰的穩定性。

李靖所挑選的三千名骁勇騎士,是騎兵中的佼佼者,三千人組成的突擊騎兵,以急行軍的速度迅速向北推進二百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占了位于定襄南面打惡陽嶺,全殲突厥守軍。

此時,北方的天氣十分寒冷,大地覆寫着冰雪。夜晚的風寒徹骨髓,可以說見過暴風雪,但是就沒見過這麼大的。三千人馬随時都有凍僵的可能,怎麼辦?離定襄是越來越近,但是機會與風險并存,是撤退還是向前進攻,三千将士的目光望向了老帥李靖。

突襲定襄

大唐軍人的鐵血精神是如何打造的?

可以說,大唐立國以來,在李世民、李靖、李勣等人的率領下,用一曲曲的冰與火之歌打造了大唐軍人永不言敗的軍魂。

630年貞觀四年正月,大唐遠征東突厥大軍總司令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李靖,面對百年難遇的特大暴風雪,橫下一條心,準備以三千騎兵突襲颉利可汗駐紮的定襄城。

曆史上,著名的定襄夜襲戰即将打響。

當天晚上,雪實在是太大了,突厥人根本沒想到唐軍會直奔他們的大學營,是以,在定襄的突厥營地,突厥人正躲在帳篷裡喝着酒,烤着火,以驅散身上的寒意。

颉利可汗更是一點也不擔心戰争,他認為雖然唐軍發動了什麼所謂的六路進剿計劃,但是兩個多月過去了,唐軍的進展速度十分緩慢。

對于唐軍的表現,颉利可汗覺得很好笑,要知道在過去的數年裡,突厥對大唐帝國的進攻選擇的時間基本上是四月到十月,其中以八月到十月的攻勢最為猛烈,因為這是秋高馬肥的季節,而李靖北伐的時間,卻選擇在冬季的11月,而且是向北攻擊,冬天本來就十分嚴寒,越往北越嚴寒,在這個時機發動戰争,在颉利看來就是作死。

反觀李靖,作為中國曆史上的名将,他十厘清楚這一點,在寒冷的冬季發動進擊,對進攻一方十分不利,然而這不過是他的疑兵之計,将大軍陳列于邊塞,讓突厥人搞不清楚唐軍何時會發動突襲。

經過兩個多月的消磨,突厥人顯然失去了防範之心,颉利可汗判斷唐軍會在春暖花開之後才進軍,但是李靖的作戰思路是不合正常的,就像是中國乒乓球隊一樣,水準出現了代差,你根本摸不着他的球路,是以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接招,經常從你意想不到的方位打過來。

入夜時分,李靖的三千騎兵在夜幕的掩護之下對突厥營地,突然發動襲擊。當颉利可汗聽到戰馬的嘶叫聲時,萬萬沒想到大唐軍隊已經是神不知鬼不覺地向牙帳發動進攻了。

此時營地之外一片混亂,突厥人猝不及防,倉促應戰,在驚慌失措之下,竟然組織不起有力的抵抗,沒有戰鬥隊形,隻是一片混戰,夜晚黑乎乎的,看不清楚,在緊張的氣氛之下那是草木皆兵。

一位将領的偉大之處,就是能否在最短的時間之内做出準确的判斷,但是颉利可汗顯然不是這樣偉大的将領,他得出的是錯誤的判斷:唐軍若不傾國而來,竟豈敢孤軍至此。

出乎意料的是李靖真就是孤軍深入。

慌亂之中的颉利可汗,隻聽帳外是殺聲震天,心中暗暗叫苦。如果唐軍真的是傾國之兵前來,不趁着夜晚的掩護逃出,勢必将在次日黎明時分全軍覆沒。

颉利可汗他不敢賭,在親兵掩護下,朝鐵山的方向逃去,可汗一逃跑,對軍隊的士氣那是緻命打擊,其餘突厥士兵那也是一哄而逃,逃得慢的便成為唐軍刀下之鬼。

到了黎明,定襄已經落入李靖之手。

在此戰中李靖還有意外收獲,颉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在李靖勸說下向唐軍投降,與康蘇密一起投降的還有隋炀帝的夫人蕭皇後以及孫子楊政道。

遠在京師的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定襄大捷的消息後,不禁是擊節叫好,後來他當面稱贊李靖說:

“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複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

《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

在李靖對定襄發起突襲的同時,根據他所制定的戰略,各路大軍紛紛出動,對颉利可汗形成包圍之勢。

颉利可汗率手下跑到渾河附近,感覺這回離唐軍主力越來越遠了,剛想喘口氣,被早已等候在這裡的柴紹的金河軍堵個正着。

柴紹樂了,你别往我這邊湊啊,按照李靖老師的計劃,你應該往陰山那個方向跑,到那兒再聚殲你,你這不跑偏了嗎?我幫你正一下。

于是上去就給颉利可汗的部隊摁住,一頓爆揍。颉利可汗沒辦法,接着跑吧,目标穿越陰山,一路向北。

白道大捷

630年正月,唐軍在李靖李勣的率領下發起了對東突厥的滅國之戰。

渭水之盟 唐滅東突厥始末

按照之前制定的戰略,李靖的定襄之戰一旦打響,李勣即刻率軍從雲中(山西北)發兵,實施戰略大迂回,直逼陰山之南,等待李靖三千鐵騎,克複定襄之後,李勣負責阻斷颉利可汗大軍的退路。

就在李靖在定襄得手之後,李勣早已經順利到達預定位置——白道(呼和浩特西北)。

在各路大軍的圍追堵截之下,颉利可汗果然按照唐軍預計的逃跑路線向李勣埋伏的白道方向急速而來。

為什麼算的那麼準?

因為一旦颉利可汗逃跑,他隻有一個逃跑方向,便是向北逃竄。

在定襄北部是橫貫東西的陰山山脈,從定襄要翻越陰山最便捷的道路即是通過白道。

經過晝夜兼程的急行軍,颉利可汗終于抵達白道,此時颉利可汗判斷唐軍的主力該應該還在定襄一帶,當他發現李勣已經是以逸待勞,颉利可汗是更加惶恐不安,兩軍在陰山的南側展開激戰。

一方是士氣正旺的唐軍,一方是在丢了定襄之後灰心喪氣的突厥部隊,颉利可汗到現在還弄不清楚唐軍這是如何部署的?怎麼走到哪兒都有唐軍主力呢?

李勣的英勇騎兵勇猛地投入了戰鬥之中,突厥人損失慘重,勉強擺脫了李勣兵團的追擊,進入陰山山區。

此時,李靖的三千鐵騎以及駐守于馬邑的部隊,也陸續抵達白道與李勣會合。

吃了兩場敗仗之後,颉利可汗逃到了陰山以北,此時他手中僅僅隻有數萬軍隊,沒辦法,隻有派出執失思力作為和談代表前往長安請降。

為謹慎期間,唐太宗決定派遣鴻胪卿唐儉與将軍安修仁前往突厥會晤颉利可汗一探究竟。

此時颉利可汗從定襄經陰山撤退到鐵山(白山鄂博),将牙帳設定于此。

唐太宗的特使唐儉,安修仁随同執失思力抵達鐵山,不過颉利可汗他并不是真想投降,無非是拖延時間而已,他打算将大軍撤到漠北,遠離大唐邊境,這樣唐軍的補給線就會會大大拉長,難度也将大大增加。

不過當時正值正月,在這種嚴寒天氣下,要橫穿蒙古大漠不太可能,隻有等到來年天氣變暖,冰雪消融,草青馬肥之後大軍才好開拔,是以颉利可汗打算用投降來拖延時間。

然而,颉利可汗又失算了,你說你怎麼能用正常人的思維來判斷李靖呢?前一次定襄之戰,李靖率軍連夜加班,搞了一個雪夜突襲,這回咋還不長記性?

不過這事兒也不怪颉利可汗,大唐皇帝已經同意和談了,而且派重臣唐儉前來談判,格次夠高,誠意滿滿,你敢不聽皇上指令啊還是敢不顧大唐重臣唐儉的性命啊?

此時此刻,唐軍大營正在緊張熱烈地開會讨論之中,李靖與李勣認為,颉利可汗雖然戰敗,但部下兵馬仍然很多,之後一定撤往沙漠,與漠北的鐵勒九姓勢力相會合,聲勢複振,唐軍北擊道路險阻且遙遠,如果等到那個時候再追擊突厥,會十分困難。如今朝廷派使節前往突厥,突厥大軍必定松懈,以為唐軍不會繼續攻擊,如果這時挑選一萬精兵,攜帶20天的糧草,不需要進行戰鬥就可以将突厥可汗擒獲。

兩個人一拍即合,紛紛向對方點贊,表示這個計劃很是夠完美,夠突然,夠陰險,夠狠毒。

張公謹聽完整個人都傻了,怎麼着打仗還能這麼幹?你倆還是不是人了?能不能有點人性?

張公謹明确表示,兩位大哥,皇帝诏書已經同意突厥投降了,而且使者唐儉還在突厥那邊,怎麼能在這時候發兵攻擊呢?

李靖連忙正色回答道:公謹啊,這其實就是當年韓信用來擊敗齊國計策。李勣趕忙表示:對對,我們正經地主流打法,沒毛病。

不過,李靖接下來的一句話,就連李勣都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

“東突厥生死存亡,就在今夜一戰,犧牲區區一個唐儉,那又有什麼可惜的?蘇定方,你率二百騎兵為前鋒,我率大軍,天黑出發”。

陰山之戰

630年3月27日夜,東突厥滅國之戰——陰山之戰在李靖李勣的指揮下悄然展開。

李靖的作戰風格素來以進攻神速著稱,當天夜裡,李靖親率一萬名騎兵向陰山進發,其餘軍隊由李勣指揮,尾随而來。

突厥人在陰山地區駐有偵察兵分隊,兵營共有一千餘帳落,人數應該有好幾千人,這支軍隊的任務是嚴密監視陰山南側唐軍的一舉一動。

但是自從唐朝特史抵達之後,突厥人覺得和平在望,也喪失了必要的警覺。

黑夜時分,李靖的一萬騎兵已經深入陰山,包圍了這支突厥的偵察騎兵隊,随後發起猛攻,李靖指令突厥俘虜們作為唐軍的向導,并且從中了解到了突厥軍隊分布以及軍中的情況。

由于有俘虜的帶路,李靖大軍一路極其隐秘,沒有被突厥人發現。

李靖指令蘇定方率領二百騎兵為前鋒突前偵察。正好此時濃霧一片,可見度非常低,為唐軍的秘密行軍提供了最好的掩護。

蘇定方率二百人,悄悄地接近了突厥人的營地,直到距營地七裡的地方,濃霧散去,突厥人方才發現唐軍已經殺到門口了,突厥騎兵倉促應戰。

蘇定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呼沖鋒,轉眼之間,突厥騎兵被蘇定方的前鋒部隊斬殺了一百多人。李靖的主力部隊也随後趕到,對突厥人發起強大的攻勢。

此時在碛口一帶的突厥人還有十幾萬,武裝人員大約得有一半左右,論兵力還是遠遠超過李靖的,然而李靖的從天而降,讓突厥人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各自為戰,一片混亂。

颉利可汗不清楚唐軍到底有多少人馬,他也沒打算組織人手抵抗,也不想找那個外交官唐儉去抗議他的不滿了,本能告訴他快跑,跑的越快越好。

他跑得挺快,那唐儉照樣跑的也不慢,什麼情況?打起來了?沒人管了吧?我也跑。這哥們命真好,一溜煙幹回唐營去了。

陰山腳下,唐軍屠殺了一萬多突厥士兵,俘虜了十萬多突厥老百姓,以及數量可觀的牛羊馬匹,這可是突厥貴族最後的資本。

李靜為什麼不追颉利可汗呢?李靖表示,李勣早已經先颉利可汗一步埋伏在了漠北草原的入口。

颉利可汗率衆狂奔,正以為度過危機的時候,卻驚奇地發現,漠北碛口已然插滿了唐軍的旗幟。颉利可汗隻能狼狽西逃,李勣趁機掃蕩突厥的其餘部落,漠南的突厥部落,共計五萬餘人,向李勣投降。

至此,北起陰山,南抵大漠的廣闊土地盡在唐王朝的控制之中。

遭到大敗之後的颉利可汗先是逃到叔父蘇尼失處,但是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的軍隊已經開始向蘇尼失的地盤進逼了。

李道宗寫信給蘇尼失,勸他投降并且交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連忙是連夜不辭而别,一路再向西逃竄,躲到了荒山野谷之中,結果被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給生擒了,随後被扭送到長安城,成為李世民的階下囚。

另外插一嘴,颉利可汗的妻子義成公主是隋朝公主,因為唐取代了隋,她誓死不降,被李靖當場斬殺。她是隋炀帝的堂妹,一生嫁了四個可汗。先嫁啟民可汗,啟民可汗死後嫁給繼子始畢可汗,始畢可汗死後嫁給始畢可汗的弟弟處羅可汗,處羅可汗死後按說該兒子繼位,但這個兒子太醜了,義成公主也知道又得嫁下一個可汗,義成公主堅決不同意他繼位,後來找了始畢可汗和處羅可汗的弟弟颉利可汗繼位,而颉利可汗也成了義成公主的第四任夫君。

李世民沒殺死颉利可汗,而是封他為歸義王,右衛大将軍,讓他在長安度過餘生;突利可汗歸降後被封為北平郡王;突厥大将執失思力、阿史那杜爾、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數歸降,都受到了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南,也上表表示歸順。

曆史意義

東突厥滅國之戰是貞觀時期一次最偉大的勝利,也是中國曆史上反擊侵略的最偉大勝利之一,唐王朝此次對東突厥的進攻,斬殺突厥騎兵數萬人,收降部衆十五萬,經過三年多的卧薪嘗膽之後,唐帝國終于一舉擊敗了東突厥。

唐高祖稱臣之辱,唐太宗渭水之恥,終于被此役之光榮勝利,一掃而空。

在此之後,唐王朝無可争議地取代了突厥,成為号令四方的霸主,這個偉大帝國,所煥發出的生命力猶如一塊磁石,有着強大的吸力,這吸力不僅來自軍事的強盛,亦來自文明力量,原先歸附突厥的小部落,紛紛歸附大唐帝國,諸部落領袖聯合上書,請求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大唐帝國的光芒,即将在世界的東方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