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胜利的另一面·记美军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蟒蛇行动”的准备

作者:大眼鸡视界

事件发生在2002年3月份,以美军为首的联军部队清缴位于阿富汗东部加尔代斯山区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残余力量的“蟒蛇行动”,一般被认为是一场取得很大胜利的行动,尽管行动初期美军及其盟友一度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这是媒体的一般性结论,但随着新资料的出现,这一观点受到了动摇,这倒不是说此次行动美军受到了失败,事实上美军占有绝对的技术装备和兵力方面的优势情况下遭到任务失败是不太可能的,只是其付出的代价和行动中出现的失误超出了我们以前的认识。

“蟒蛇行动”的准备

2002年初,在美军支持下的反塔利班联盟部队已经将塔利班及“基地”组织赶出喀布尔,至少从表面上来看,阿富汗已经被反塔利班联盟保护,但是,无论是塔利班头目穆尔维·奥马尔还是“基地”组织头目奥萨马·本·拉登丢失去踪迹。因此,美军及其盟友下一步的行动就聚焦在如何将上述二人及其追随者一网打尽。

从“9·11”之后的阿富汗战争开始到“蟒蛇行动”之前,美军一指遂行的是非常规力量支援配合阿富汗北部的反塔联盟部队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以下统一简称“基地”组织)作战。这一行动模式在推翻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美军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然而,随着正面作战的结束,美军和反塔联盟部队开始面对化整为同样开始遂行非常规作战,也就是转入游击战的对手,这种作战模式就开始显示出其局限性。

2001年11月下旬,美军组织了对位托拉博拉山区的“基地”组织残部的围攻行动,仍然采用非常规作战模式。在美军特种部队的支援下,阿富汗军队对该地区的“基地”组织残余部队发起攻击,但最后以失败告终。托拉博拉山区的“基地”组织部队有数百人成功逃脱。美军分析作战情况后认为,这是因为没有动用常规部队封堵“基地”组织逃往巴基斯坦边境的道路。美军开始考虑在作战中动用常规部队,充当封堵“基地”组织退路的力量,与特种部队和阿富汗军队一起完成作战任务。也就在托拉博拉山区的行动结束不久,中央情报局驻喀布尔的情报机构获悉,“基地”组织人员开始在阿富汗东部加尔代斯地区出现。经过进一步侦察,中情局确认“基地”组织开始在该地区的夏西科特山谷集结。

为此,美军开始准备对夏西科特山谷进行清剿,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蟒蛇行动”。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美军希望自己的部队像巨蟒那样将对手捕捉、缠绕,并最后绞死。

从阿富汗战争开始,美军中央司令部所属的特种部队被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所谓的“白色特种部队”和“黑色特种部队”。前者指的是执行的任务不得公开的不具备机密性的特种部队,后者则是执行机密性任务不得公开的特种部队。“白色特种部队”的指挥官为卡兰海军少将,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部署在阿富汗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分别命名为“短剑”特遣部队和“K型刀”特遣部队。其中,“K型刀”特遣部队主要有盟国特种部队组成,也包括美军的“海豹”特种部队成员;“短剑”特遣部队则以美国陆军第4特种大队为主体组成,由马尔霍上校指挥。

到了2002年1月,“短剑”特遣部队开始派人进入加尔代斯地区进行侦察活动。这支部队包括由第5特种大队3营的“阿尔法”小队和中情局特工组成的“得克萨斯14”分队和一部分由齐亚指挥的阿富汗部队组成,后来被命名为“铁锤”特遣部队。与上述“白色特种部队”同时展开行动的还有被命名为第11特遣部队(代号“长剑”)的“黑色特种部队”,其存在一直都没有得到美国官方的承认。该部队的美军人员都身穿阿富汗当地服装,主要任务只有一个,就是猎杀美国最危险的敌人头目,如奥马尔和本·拉登。

第11特遣部队的主要人员来自陆军特种部队的“三角洲”部队和海军“海豹”特种部队第6小队,前者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中专职反恐任务的精英中的精英,后者则是海军特种部队精英中的精英。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所属的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戴利少将,兼任第11特遣部队的指挥官。戴利少将因为身兼数职,指定其副手特雷邦准将代行其对第11特遣部队的指挥权。此举导致司令部内一些人的疑虑,这些人认为特雷邦准将缺乏地面作战经验,并不适合执行这一指挥职权。按照美军的联合作战体制,特雷邦应该向对第11特遣部队拥有作战指挥权的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上将负责,但是从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这一层次上也经常由戴利少将对该特遣队下达作战指令。这一情况多少有些多头指挥的特征,对作战行动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在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内,由哈瑞尔准将领导着一个根据弗兰克斯上将命令成立的情报整合小组,主要负责整合所有涉及阿富汗的情报,并进行分析整理后提供给弗兰克斯。这个情报整合小组被命名为“猎刀”特遣部队,并在其下组建了名为“先遣作战部队”的侦察分队。这支侦察分队的作战控制权属于第11特遣部队,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所谓的“黑色特种部队”的一部分。先遣作战部队并不是常设机构,而是根据任务需要临时从各特种部队抽调人员组成的,主要执行深入敌占区的高风险侦察任务。指挥该分队的是来自“三角洲”部队的布拉巴尔中校。

根据得到的相关情报,美军对夏西科特山谷的地形进行了仔细研究。这一山谷地区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夏西科特海拔很高,没有人居住。也正是这个原因,作战地区所指的夏西科特山谷实际上指的是夏西科特。夏西科特山谷长约8千米,宽约4千米,山谷南端有一个名为手指山的箭头形山脉,将山谷入口分割为西南与东南两个人口。山谷南端最高峰为塔寇喀尔峰,海拔高达3100米,从峰顶可以俯瞰整个山谷。山谷西面有一个驼峰形山峰,被称为“鲸鱼山”。位于山谷内的村庄有4个,进出路线中最理想的是西面环绕鲸鱼山的那些道路,位于南面和东面的道路则一直通往巴基斯坦边境,也是预想中“基地”组织人员逃跑的主要路线。

根据这一地形条件,“短剑”特遣部队作战军官罗森加尔德中校认为山谷中的敌人只会留下少数人进行抵抗,其主力将会选择逃走。在这种情况下,其很可能会选择位于东面山脊的一条小路。因此,如果山谷中的作战比较顺利的话,那么取得全胜的关键就是美军能在这条小路上阻止“基地”组多人员的撤退行动。罗森加尔德主张仍采用以前的常规作战方式,由美军特种部队支援阿富汗部队进行作战。他认为,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阿富汗部队可以找出混杂在居民之中的“基地”组织成员,而且可以避免将美军部队直接暴露在当地居民面前而被当成是占领军。后一点是所有进入阿富汗的外国军队所极力避免的,因为这将引起一贯以尚武和反抗外族统治精神著称的阿富汗当地部落的极力反对,甚至会引发武力抵抗。

虽然罗森加尔德的建议和美军高层减少在阿富汗使用常规部队的想法是一致的,但鉴于托拉博拉行动的失败,美军最终还是决定投入部分常规部队。执行切断“基地”组织退路的任务。最终,中央司令部批准了这次动用美军特种部队、常规部队和阿富汗部队的行动,并赋予了“蟒蛇行动”的代号。

美军计划动用的常规部队是陆军101空中突击师的第3旅,也称为第3旅战斗队。按照美军的习惯,如果其派遣某个旅或团参加作战,而并未将其与其上级指挥单位如师一同进行部署,那么这个旅或团就被称为旅战斗队或团战斗队。一般来说,旅战斗队包括旅部和旅属部队,还有一些加强的支援部队。对于101空中突击师来说,旅战斗队得到加强的支援部队通常包括1个炮兵营,1个攻击直升机营(通常是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营),1个UH-60“黑鹰”通用直升机营,1个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连,以及宪兵排、工兵、通信、军事情报分队等单位。这样一来,整个旅战斗队总兵力约达5000人。但是,这一次101师第3旅战斗队并没有得到这么多的加强。

根据弗兰克斯的命令,其得到的支援部队中并不包括炮兵营和攻击直升机营,总兵力包括阿富汪部队在内也被限定2200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美军高层认为完全可以利用空中固定翼飞机的支援,而不需要加强炮兵和攻击直升机。但是这一考虑是脱离战场实际情况的。相比受到天气情况影响更为严重的飞机而言,地面炮兵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实施连续射击,其部署时间也要比受到作战半径和滞空时间严重受限的飞机长得多。101师第3旅旅长威尔森斯基上校对此感到十分不满,经过一再请求,最终只得到8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的加强,这就严重影响了该旅战斗队的作战效能。最后,这支被削弱的旅战斗队被命名为“瑞克卡森”特遣部队。

这次作战是美国陆军几十年来第一次派出旅级步兵单位在没有炮兵支援的情况下,与有充分准备的对手进行交战。尽管有空中支援,但那些固定翼飞机使用的是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只能在精确知道敌军位置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有效打击。而另一种可以实施有效直接对地支援的AC-130“炮艇机”因为速度慢和目标较大,空军也不敢冒险让其在白天或有明亮月光的夜晚在敌军阵地上低空飞行实施支援。

况且,即使这些飞机能够有效实施支援,地面部队指挥官要想得到这种支援也需要向空军或海军指挥系统提出申请,而不能像对自己建制内的炮兵那样直接下达命令,这就大大影响了空中支援的及时性。这种情况又因为空军方面的人员变动而变得雪上加霜。在阿富汗战争刚刚开始时,美军突然将缺乏指挥近距离空中支援经验的莫斯利空军中将调来,代替经验丰富的沃德尔空军中将担任联军空军部队司令。而且,在“蟒蛇行动”开始的时候,莫斯利空军中将并没有在阿富汗,而是正在出访中央司令部辖区内的各个国家,以争取其支持美国即将发动的对伊拉克的入侵。

在“蟒蛇行动”进行过程中,莫斯利也缺乏与地面部以利用空中队司令米克拉谢克的协调,很多需要他们直接协商解决的问题被交给了下面的参谋人员。这就给问题的快速解决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这些参谋人员通常缺乏快速解决问题的足够经验和权力。因为预想不会遇到激烈的抵抗,对地面部队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的重要性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空中部队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在计划制订过程中未能将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指挥权交给地面部队指挥官,也对作战中的空中支援造成了严重影响。

不止是在加强兵器和空中支援方面存在问题,作为常规部队参战的“瑞克卡森”特遣部队和参战的“短剑”特遣部队之间的指挥关系也比较复杂。这是因为“瑞克卡森”特遣部队指挥官威尔森斯基和“短剑”特遣部队指挥官马尔霍兰都是上校军衔,一旦在作战协调方面出现分歧将会很难在他们这一级得到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军决定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建立一个战术指挥部,以统一指挥参战的特种部队和常规部队。

马尔霍兰上校推荐由第10山地师师长哈根贝克少将担任这一战术指挥部的指挥官,这一建议得到了驻阿联军地面部队司令部司令米克拉谢克中将的同意,最后还得到了弗兰克斯上将的批准。因此,哈根贝克就将其师部从乌兹别克斯坦移到了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出任联军地面部队前方司令部司令,以统一指挥参战的特种部队和常规部队。在参战部队中,唯一不受他指挥的是第11特遣部队,其仍由弗兰克斯上将直接指挥。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米克拉谢克中将的想法,并非一定要一个师部来充任这一战术指挥部,只是陆军高层认为这一任务由一个师部担负最为合适。但从常理上来讲,既然参战的常规部队是由101空中突击师派出的,理应由该师师部来充任这一战术指挥部才更合理。但是,当时美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人侵伊拉克的行动,101师将会另有重任,只好选择第10山地师师部来充数。

这里的问题是第10山地师不仅人员不足,而且兵力分散,更要命的是其师部的参谋人员有三分之一是缺乏经验的新手。如此一来,“蟒蛇行动”的参战部队就明显带有七拼八凑的特征。整个参战部队只有不到1个旅的规模(2000多人),其人员居然来自8个国家。仅美军一家出动的部队就抽调自2个陆军师、2个特种大队、1个混编航空部队以及中情局等秘密机构,这就给作战协同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仅如此,虽然联军参战部队的人员都来自各精锐部队,但作战主力是从不同省份和部落招募而来的几百名阿富汗士兵(主要的清剿任务由他们担负,进入村庄时他们的身份更为方便)。这些士兵只经过1个月的军事训练,明显存在着作战技能不足的缺陷。

联军方面大部分的特种侦察任务都由“K型刀”特遣部队担负,其人员来自6个国家,而且指挥官因为是“海豹”部队成员,其山地作战的经验并不丰富,甚至被认为不擅长山地作战。而担负机降和设伏阻击任务的“瑞克卡森”特遣部队虽然都来自101师第3旅,但其人员是从该旅不同的营、连单位抽调的,很多军官从来没有在一起训练过,只是见过面而已,非常不利于各部队之间的协调工作。

根据统一指挥原则,在同一作战区域内作战的所有部队都应该被置于同一名作战指挥官的统一指挥之下,这也是美军联合作战体制和所有国家军队联合作战体制的必然要求。然而,同样参加“蟒蛇行动”的美军第11特造部队却未被置于驻阿联军地面部队前方司令部司令哈根贝克的指挥之下,明显违背了统一指挥原则。经过协商,第11特遣部队同意前方司令部派出一位联络官到自己的作战中心工作,情报整合小组指挥下的先遣作战部队指挥官布拉巴尔,也同意将在此次行动中获得的情报提供给前方司令部。虽然有了一定的补救措施,但是很多参战部队之间具体的协调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经过研究,“蟒蛇行动”的初步作战方案被制订出来,其实是以罗森加尔德的方案为基础的。即由“铁锤”特遣部队进入山谷西端发动攻击,将山谷内的“基地”组织歼灭或驱逐向东面,然后“瑞克卡森”特遣部队机降占领“基地”组织逃跑路线上的阻击阵地对其实施阻截,最后将其全歼。这一行动计划于2月25日开始实施。这一作战构想得到了弗兰克斯上将的批准,他还建议哈根贝克将前方司令部更名为“联军联合山地特遣部队司令部”。

为了进一步细化作战计划,该司令部的参谋人员进行了艰苦的连续工作。与此同时,参战部队也展开了紧张的临战训练。令美军感到最头疼的就是那些会战的阿富汗部队。“得克萨斯14”分队在抓紧训练这些阿富汗士兵,但其指挥官托马斯上尉对于带领这运作战技能不足的士兵在夜间进人山谷作战实在是没有多少信心。先遣作战部队此时也苦恼于缺乏获取作战地域情报的困境。他们知道,在这种条件下侦察卫星和通信监听都派不上大用场,使用直升机又会打草惊蛇,只能采取侦察小组进入山谷抵近侦察的方式。

为此,布拉巴尔决定分两个阶段实施抵进侦察,并将侦察部队分为“朱利安”和“印第安”2个小组。第一阶段实施车辆侦察,使用乘车侦察兵沿着加尔代斯西南与东南方的道路行进,弄清楚如何乘车或徒步进入山谷;第二阶段派上述2个小组从南北两个方向抵近山谷侦察,为行动开始前潜入山谷进行准备。

经过2个阶段的侦察,证实了前面提到的上夏西科特山谷不可能成为发动进攻和“基地”组织逃跑路线的情况,而且查明只有山谷南侧可以用来充当进攻路线,尤其是南部包括塔寇喀尔峰在内的几个山峰可以俯瞰山谷。美军认为山谷中有150~250名武装分子,企图在山谷内过冬后发起春季攻势。这些人很可能与当地居民混杂在一起,居住在山谷内的村庄里。作战开始后,敌人不大可能会顽抗,至多抵抗24小时,以掩护“基地”组织头目逃走。在这些侦察结果基础上,经过细化的作战计划与初步设想差别不大,主要是增加了“K型刀”特遣部队负责监视山谷南部并在外围部署一道警戒线,以及第11特遣部队随时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待命,只要“基地”组织头目出现即出动进行抓捕。

在细化作战计划的过程中,对于“瑞克卡森”特遭部队何时在什么地方实施机降行动产生了很大分鼓。特种部队方面认为,为了提高行动突然性和安全性,该部队主力应该在夜间机降在上夏西科特,占领高地后向东潜入各个阻击阵地。这一方案明显体现了特种部队的行事方式,即着眼于发动突袭以获得突然性优势。而101师第3旅则坚持认为需要在白天对下夏西科特实施全面空中突击。他们的理由是上夏西科特海拔过高且被冰雪覆盖,难以找到合适的着陆场,在高海拔地区直升机功率下降,载重量也随之下降,影响首批投送的兵力数量。特种部队方面的罗森加尔德对此强烈反对,指出对下夏西科特实施空中突击,将会影响诱敌出逃的计划,使得在逃跑途中对其实施阻截的计划落空。

2月20日,美军指挥机构进行兵棋推演,结果特种部队和常规部队对上述问题的矛盾全面爆发。马尔霍兰上校对此极为恼火,指出美军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如果可以占领高地就绝不应该从谷底发起攻击。他认为,如果“瑞克卡森”特遣部队按照他们自己的计划那样做,将会面临很大风险。双方的官司打到“联军联合山地特道部队司令部”,同样来自常规部队的哈根贝克支持了“瑞克卡森”特遍部队的意见,决定让该部白天对下夏西科特实施空中突击。

由于天气比较恶劣,“蟒蛇行动”被推迟了2天,计划2月27日开始实施。就在推迟的这段时间里,中情局代号“蜘蛛”的情报员提供了一条新的情报,称中情局在当地的线人报告说夏西科特山谷内有580~700名“基地”组织武装人员。不光是“基地”组织人数多达以前估计的3倍多,而且这些人都被部署到了山上,而不是原来估计的那样住在村庄里。这意味着,“基地”组织应该已经提前知道了美军将要发动攻击的消息。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敌情变化,美军却显得无动于衷。

“联军联合山地特遣部队司令部”司令哈根贝克手下的作战处长格雷和情报处长布里利都获悉了这一情报,但他们以“单一消息来源”的情报可信性不高为由对其置之不理。更严重的是,他们居然没有将这一情报通知“瑞克卡森”特遣部队。这说明,美军联合作战体制中的情报共享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整个战前准备中,“得克萨斯14”分队的指挥官都没有参加“瑞克卡森”和“短剑”特遣部队的演练过程,结果造成了严重后果。

“得克萨斯14”分队所属“铁锤”特遣部队指挥官托马斯一直认为,他的部队从西面进入山谷时,美军飞机将会对鲸鱼山上疑为敌军阵地的地区实施长达55分钟的轰炸。托马斯还将这一计划作为承诺告诉了阿富汗部队指挥官齐亚,以此鼓舞这些缺乏士气和作战技能的阿富汗士兵的战斗意志。但是,司令部内的参谋人员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轰炸持续55分钟的说法。直到战后才搞明白,出现这一差错的原因是讨论作战计划时曾有人提出要实施55分钟的轰炸,但最后没有得到采纳。而一厢情愿的托马斯却将这一提议当成了最后的决定。

出现这样一系列不应该疏忽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军过于轻敌,总是认为“基地”组织在夏西科特山谷不会进行顽强抵抗,美军只需将其驱逐到预设阻击阵地前使用空中力量将其击溃,地面部队收拾残局就行了。这种轻敌情绪最终让美军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到了27日,作战区域内天气仍然恶劣。因此,哈根贝克决定将行动开始时间再次延后48小时,最后的行动开始时间为3月2日晨6时30分。就这样,在一片相互埋怨和不理解、缺乏沟通的气氛中,“蟒蛇行动”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