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拿破仑,一个差点当上欧洲秦始皇的男人(二)

作者:十八线美男子

1804年11月6日,法国公民投票通过了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

就是这样的一个乡下的野小子,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地成为了“法国人的皇帝”。

按照欧洲传统制度,拿破仑称帝是没有合法性的,法国的皇帝只能是波旁王朝,所以拿破仑新王登基需要教皇来为其戴上皇冠加冕,君权神授的理念也更好证明其合法性。

但他想又借机打破数百年来,教权干预世俗政权谋取私利的局面,所以就有了从教皇手中抢过皇冠自己加冕的那一幕。

1805年,拿破仑加冕为意大利国王,拿破仑成为意大利国王的举动激怒了奥地利。

1805年8月,屡战屡败的奥地利又拉上来英、俄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奥地利和俄国大军,分别向巴伐利亚的乌尔姆进逼。

拿破仑迅速调遣部队,在乌尔姆包围了奥军,并在俄军赶来增援之前,于10月20日取得乌尔姆战役的胜利。俄军闻讯仓皇撤退,而后法军乘胜追击,兵不血刃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从维也纳逃跑出来的奥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带着撤退的奥军到达了奥洛穆茨,与此同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率军来到奥洛穆茨。

得到俄军加强的俄奥联军在奥洛穆茨占领阵地。

面对俄奥联军,拿破仑先是假意惧怕联军的强大兵力,要求谈判。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俄军继续撤退,以便创造条件,寻求战机。

而骄横的亚历山大一世求战心切,在他的再三督促下,11月27日,俄军不待后续部队到达即向布尔诺以东地区开进,企图从南面迂回法军。

关于接下来这仗怎么打,俄奥联军出现了争议,经验老道的总司令库图佐夫主张暂时避战,不与拿破仑发生接触,等到另一批俄奥援军到达以后,特别是等到12月15日普鲁士参战以后,再同拿破仑进行决战。

年轻气盛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认为拿破仑的法军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大削弱,而普鲁士军队的参战,也已确定无疑,在联军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不主动攻击却避而不战,配不上他的英明,他要求立即转入对法军的进攻。

拿破仑听到联军意见不和,那是开心坏了。他也意识到想要现在趁其援军未到进行决战,必须采取点欺敌措施,让对方上套。

为此他命令法军从前沿阵地后撤,同时要求进行停战谈判。看到拿破仑这一举动,联军总司令部内许多将领认为,拿破仑怕了,法军不堪一击。

12月史称“三皇会战”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爆发。

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绝对是拿破仑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战败后的奥地利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终结,第三次反法联盟瓦解,至此拿破仑成为欧洲霸主,这是拿破仑一生的巅峰。

1806年,拿破仑组成莱茵同盟,大洋彼岸的英国担心法国日益强大,同年9月,英、俄、普、瑞四国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10月欧洲战争重新开始。

第四次反法联盟就没那么惊心动魄了,由于普鲁士急于开战,并没有等俄军汇集,就抢先进攻,使得拿破仑有机可趁,率先击败普鲁士,再击退俄国。普军的指挥混乱,俄军的怯懦避战,再加上双方的配合不力,第四次反法联盟迅速瓦解。

从1805年的奧斯特利茨之战到1807年的弗里德兰之战,拿破仑接连打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三个欧洲强国,给欧洲封建制度以沉重的打击。正如恩格斯所说,对于当时的欧洲封建王国来说,拿破仑是一个 “伟大的征服者”。

战争使法兰西帝国获得了大量的割地和赔款,大大扩展了法国的版图和附属国范围,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得到确定。

拿破仑并未满足于此,1808年,以保护西班牙领土和解决王室矛盾为名,法军入侵西班牙并占领首都马德里。

拿破仑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成为西班牙国王,西班牙爆发大规模暴乱。

英国政府1808年介入了西班牙争端,并于8月8日登陆蒙得戈湾,威灵顿公爵在当地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逐步将法军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

正当拿破仑陷入了西班牙的泥潭之际,屡战屡败的奥地利帝国,在1809年初组织第五次反法同盟,奥地利帝国在背后偷袭法国在莱茵地区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

拿破仑在4月五战五捷,大败奥军,而后在瓦格拉姆战役中,拿破仑成功反败为胜,率领法军再次夺取了决定性胜利。攻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并迫使奥地利签订了《维也纳和约》,又一次割让土地,第五次反法联盟瓦解。

1810年,拿破仑决定休整部队并迎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为妻,法奥结成同盟,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鼎盛。拿破仑成为了欧洲霸主,成为跟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的拿破仑大帝。

拿破仑对内应付已开始出现的经济危机,对外吞并荷兰,兼并奥尔登堡大公国,争取瑞典向英国宣战。

而英国和沙俄却紧密勾结,尤其是沙皇俄国,总想有一天重新与其争霸欧洲。如果不能控制俄国,法兰西帝国的霸主地位势将难以巩固,其劲敌英国也将无法被打败。

一种建立世界大帝国的强烈欲望,驱使着拿破仑不断走向战争。

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使用12种语言的57万大军远征俄罗斯。拿破仑相继击垮了阻止他的俄军部队。

1812年9月7日,拿破仑率领法军获得了极为艰难且浩大的博罗季诺战役的战术胜利,但双方均损失惨重。

9月16日,拿破仑进入莫斯科。但在战略上,俄军司令库图佐夫、巴克莱等人力排众议,放弃首都,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带着剩余的俄国高级将领和大部分居民撤出,逐步深入俄罗斯腹地,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拯救剩余的俄军的有生力量。

俄军到处偷袭法军,截夺车辆,破坏法军的交通补给线,迫使各地的法军驻防部队疲于应付,惶惶不可终日。而且寒冬将至,饥饿和严寒对法军构成威胁。

拿破仑在莫斯科坚守了一个多月,被迫于10月19日率领余部撤出莫斯科城,实行战略撤退。法军原本试图通过未遭破坏的俄国南部地区撤退,结果,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退。

这年冬天天气奇寒,风雨交加,法军在撤退途中冻死饿死的,以及被哥萨克骑兵和游击队俘杀的不计其数,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不到3万人。

拿破仑的这场侵俄战争以惨败宣告结束。拿破仑远征莫斯科是其军事力量发展的顶点,而远征莫斯科的失败则预示着其称霸世界走下坡路的开始。

拿破仑在俄国战场惨败后,亚历山大一世决定马上彻底打败法国,称霸欧洲。

1813年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同年8月,奥地利倒戈也加入。

10月,拿破仑同各国联军在莱比锡展开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约六十万。这次战役是欧洲各国反对拿破仑压迫和统治的大会战,称“民族之战”。法军大败。

1814年3月31日,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前外交大臣塔列朗组成临时政府,拿破仑退位,被囚禁在地中海上厄尔巴岛。路易十八继位,波旁王朝复辟。

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厄尔巴岛上。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逃出小岛,率领700士兵于3月1日回到法国。

回归的拿破仑受到了军民热烈的欢迎。路易十八屡次派兵堵截,但是大部分军队见到他便阵前倒戈。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仓皇而逃,“百日王朝”开始。

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他们一共有70万人的军队,法国却只有28万4千人。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滑铁卢发生激战,法军大败。拿破仑被迫第二次退位,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爱伦岛。这次复辟只维持了近一百天,称“百日政变”。拿破仑至此彻底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