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作者:寒袖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历史上的魏忠贤可谓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臣,但是就这么一个坏事做尽的奸臣,竟然也会说一句忠言。

魏忠贤临死前说了一段话:“千万不要重用东林党人。”

可惜崇祯并没有听懂这句话,甚至他都没有听进去这句话。

而旁边的大臣即便是听懂,却也不敢得罪东林党人,只能假装没听懂,不说出来。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九千岁魏忠贤

有些人是因为美名而能流传千古,而魏忠贤则是因为骂名而遗臭万年。

明代张溥的一篇《五人墓碑记》将魏忠贤的奸诈与狠毒,表现得淋漓尽致。

魏忠贤是北直隶肃宁人,他家中十分贫穷,自幼流落街头,靠赌博为生。

据说魏忠贤后来入宫也是因为赌博把身上的钱输光了,不得已才净身进宫。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还有民间传闻,由于魏忠贤认识宫里净身的太监,所以他还保留着男性的特征,是一个假太监。

这个传言是真是假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大概率是假的。

明朝太监净身还是一道比较严格的工序,不太可能作假。

而魏忠贤在宫中那么多年,要是一个假太监应该早就被发现了。

更何况魏忠贤刚进宫的时候,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根本没有能力隐瞒这样的事情。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虽然魏忠贤为人狡诈、好赌、不务正业,但是他却十分聪明,懂得如何讨主子们的欢心。

天生聪颖的魏忠贤,很快在宫中站稳了脚跟。

魏忠贤不仅仅聪明,更加会看人。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选择到郑贵妃宫中服侍,他选择了皇长孙的母亲王氏。

郑贵妃是万历皇帝的宠妃,当时在宫中的地位是非常的高的。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一般的小太监都求之不得到她的宫中去服侍,可是魏忠贤却将当时的格局看得明明白白,这皇长孙才是日后的人中龙凤。

魏忠贤这一波操作,也算是有着未卜先知的能力。

事实证明,他没有选择郑贵妃,而是选择了皇长孙的母亲是十分正确的。

魏忠贤伺候王氏尽心尽力,很快就得到了王氏的赏识。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后来魏忠贤觉得光靠自己一个人,并不能在宫中有一番作为。

他就把眼光转向了皇长孙的乳母客氏,在明朝的时候,宫女和太监是可以结婚的,也就是对食。

客氏和魏忠贤两人,一个是皇长孙的乳母,一个是皇长孙身边的大太监,都是皇长孙朱由校最亲近的人。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朱由校十分依赖乳母客氏,对待客氏就像亲生母亲一样尊重。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魏忠贤这一次也算是押对了宝,凭借着朱由校对客氏的依赖,他也得到了朱由校的重用。

万历皇帝死后,他的长子朱常洛继位。朱常洛也是一位可怜的皇帝,仅仅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死于红丸案。

想想他作为一个皇帝,却死得如此憋屈,在历史上也比较罕见。

朱常洛死后,由他的长子年仅16岁的朱由校继位。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朱由校继位后,无心朝政,心中只有木匠活。

明朝皇帝多奇葩,朱由校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做,偏偏只想做一个木匠。

朱由校有多不靠谱,在当时的民间甚至流传着:“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由此可见魏忠贤的权利是有多大,可是朱由校并不在乎这些。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魏忠贤和客氏不仅在前朝为非作歹,就连朱由校的后宫他也不放过。

朱由校有妃子怀孕了,客氏竟然敢以下犯上,给妃子喝堕胎药。

就连皇后张氏,在后宫里也没有什么地位,一切都得听客氏。

让人不禁觉得这朱由校的皇后不是张氏,而是他的乳母客氏。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不知道客氏出于什么原因,不让朱由校的妃子们生下皇子。

朱由校是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在皇位上七年,竟然都没有自己的孩子。

也不知客氏和魏忠贤是真的愚笨还是怎么回事,如果朱由校有皇子,那么年幼的皇帝不是更好管控吗?

朱由校无子,皇位只能由弟弟朱由检继承,这位王爷一看就不好对付。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也是由于客氏这一神奇的操作,导致他们最后死于非命。

一心只想做木匠的朱由校,在做了七年皇帝之后,终于可以摆脱皇帝这个宿命。

天启七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朱由校一命呜呼,传位于弟弟朱由检,也就是著名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奸臣的“忠言”

魏忠贤知道这位新皇帝很厌恶自己,但是他没想到皇帝会这么快对自己动手。

虽然魏忠贤平时作恶多端,但大肆杀戮那些不服从他的人。但是在治理朝政方面,他到还有几分能力。

朱由校在临终时还和朱由检说:“魏忠贤恪谨忠诚,可计大事儿。”

显然,朱由检对哥哥临终时的告诫并没有放在心中。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这也难怪崇祯皇帝不懂哥哥这么说的深意,崇祯本来是没有机会当上皇帝的,所以他自幼接受的教育就不是为君之道。

他也不懂得怎么去做一个皇帝,只是凭借自己一时的想法去做。

而天启皇帝朱由校虽然醉心于木工活,但是他从小就是被当作皇位继承人来培养的,他深谙为君之道。

朱由校就算是再痴心与木工活,但是他也知道如何平衡臣下。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魏忠贤只不过是一个听话的太监,而那些东林党人则处处与自己作对。

把魏忠贤扶植起来对付东林党人,对于天启皇帝来说这也算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不让任何一个臣子、党派独大,这才是一个聪明帝王该做的事情

对于魏忠贤所做的种种坏事,天启皇帝难道不知道吗?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他其实是知道的,但是只要魏忠贤没有影响到皇权,那自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惜,崇祯皇帝并没有把哥哥的话听进去。

魏忠贤是何等聪明的人,他自然知道自己被重用的原因。

他本来想着崇祯皇帝即使再讨厌自己,但是为了平衡朝堂的势力也不会这么快对自己下手。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可惜魏忠贤这次想错了,崇祯皇帝并没有他想的那么聪明。

没过多久,崇祯皇帝就以“十大罪”,将魏忠贤处死。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魏忠贤还对崇祯皇帝说:“不要重用东林党人,他们只知抨击朝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并不懂如何治国。”

大奸臣魏忠贤,在临终时也算是说了一次忠言。

只可惜崇祯皇帝并没有听懂,也不想听。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此时的崇祯皇帝,只知道魏忠贤罪大恶极,恨不得马上将其处死,又怎么会听他说的话。

皇帝虽然没听懂,但是周围的几个大臣都听懂了。

但是这些大臣都是人精,怎么也不会和皇帝明说。毕竟看皇帝这个架势,是要准备重用东林党人的。

如果此时自己再说东林党人的坏话,岂不是玩火自焚吗?

最后的事实证明,魏忠贤说的这一段话十分正确,大明江山的灭亡可以说和东林党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东林党人不适合治国

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东林党人都是君子,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导致大明江山的灭亡呢?

东林党人虽说都是高贵的读书人,却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但是他们真的只适合做言官,而不适合做一个有实权的官员。

在他们的世界中,只有理想和未来,但是却从不付诸实际。

这样的人在盛世,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可是当时的大明江山已经岌岌可危,实在是不需要这样的空想家、理想家。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东林党人主张减轻对商人的赋税,这一主张也间接地导致了大明灭亡。

由于东林党人大多数出自江南富商人家,他们当然希望朝廷可以减轻这些赋税。

如果这是一个太平盛世,那么减轻他们的赋税也是可以令人理解的。

可是当时国家连连征战,打仗最需要的金钱。没有金钱,这战根本不可能打赢。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可是又要打仗该怎么办?这时这群道貌盎然的君子们加大对农民的赋税。

口口声声说为了国家,为了朝廷,其实只是为了自己那点可怜的银钱。

普通百姓本来就过得很苦,朝廷还要加大赋税,根本就是断了农民的活路。

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奋起反抗,这也就是明朝末年有那么多农民起义军的原因。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外有清军入侵,内有农民军起义,直到此时的崇祯皇帝才意识到魏忠贤的话是正确的,只可惜为时已晚。

悔不当初的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竟然重新厚葬了魏忠贤。

没过几天,李自成大军攻入皇城之中,而崇祯皇帝也选择了自缢而亡。

他也算是一位有骨气的皇帝,宁死不做俘虏。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明朝灭亡之后,曾经那些东林党人呢?除了瞿式耜、黄道周、刘宗周等人殉国外,其他大多数都投降了清廷。

其中最著名的是当时东林党的领头人钱谦益,他的夫人柳如是,只是一介弱女子尚且知道以身殉国。

而钱谦益则说:“我不怕死,只是这水太冷了。”也是十分的滑稽。

倘若崇祯皇帝听了魏忠贤的忠言,也许大明王朝还可以晚几年灭亡。

但历史从来都没有如果和假设,这也是崇祯和大明的气数只能到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