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芯片短缺之下,智能汽车何时才能拯救华为?

作者:芯媒
芯片短缺之下,智能汽车何时才能拯救华为?

近日,华为余承东的一句“现在买燃油车,就像智能机时代买功能机”被“骂”上热搜。对此观点,红蓝阵营各有看法,我们暂且不论其对错。就像一个鸿蒙开发者所说:什么时候余总经常说什么,那就是他(华为)重点要干什么。我们从各个方面也能看出,智能汽车目前在华为再次崛起的战略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智能汽车救得了华为吗?

芯片短缺之下,智能汽车何时才能拯救华为?

今年,华为把原来的消费者BG改名为终端BG,余承东被调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其重心也全面转向智能汽车。

据雷达财经公开报道,今年2月份,余承东内部讲话称“华为汽车一年干翻特斯拉,两年一飞冲天,年销要迅速超过200万辆,BBA(奔驰、宝马、奥迪)要一把干掉。”

为什么要“年销要迅速超过200万辆”?

众说周知,华为在2019年被美国开始制裁,然后经过几轮打击依然抗下来了,2020年的销售业绩还是增长的,达到8913亿元(人民币),但2021年的营收已经大幅减少2545亿,下滑至6368亿,,下降25.8%。

芯片短缺之下,智能汽车何时才能拯救华为?

来源:华为官方2021年年度报告

2021年营收大跌最大的原因是高端5G芯片被断供,智能手机销量断崖式下滑。

2019年华为终端业务(智能手机)营收达到4673亿人民币,占据总营收的54.4%,贡献了公司一半多的收入;

2021年,华为终端业务营收2432亿人民币,较2019年接近腰斩。同时,2021年终端板块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下降至38.2%。

目前,华为恢复5G等高端芯片供应的前景依然不明朗。华为为了自救,也为了再次崛起,实现凤凰涅槃,不得不找到另一个有可能实现大营收的领域。按照目前的趋势,结合华为的沉淀和技术,只可能是智能汽车(新能源电动汽车)。

而对于华为来说,要实现营收的再次增长,或者至少基本持平,就需要补足至少2500多亿由于智能手机下滑带来的营收缺口。未来几年,华为在智能手机上的营收可能还会持续下降较多,甚至降到冰点,那么就要补齐4600多亿,将近5000亿的营收缺口。

补齐这一营收缺口的重担估计就落在了余承东身上,因此才有前面“年销要迅速超过200万辆”的目标。

因为,目前业界定位的智能汽车(或者说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最适合的价位是25万左右,这也是华为主打的定位。要实现2500亿的营收,就需要销售100万辆汽车,要完全补足智能手机近5000亿的缺口,就需要销售200万辆汽车。

这应该就是余承东“200万辆”的目标所在!

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年销200万辆目标?

今年2月内部讲话2个月后的4月份,余承东在接受采访时却改口了:“在全球汽车缺芯的情况下,根本做不到三十万辆。因为供应不出来。我们第一年如果能做一二十万台,已经是奇迹了。”

最近一年多,半导体行业芯片短缺的重灾区恰恰就在智能汽车领域。据业界台积电、英特尔等高管在2021年的预测,芯片短缺问题将在2022年缓解。然而到了最近,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和半导体行业芯片短缺的继续恶化,业界再次预测至少需要到2024年才能解决。

虽然芯片短缺呼声最高的是在智能汽车领域,但半导体晶圆厂的产能却没有大规模向这一领域倾斜,根据笔者近期《从台积电2017-2022年业绩分析看全球芯片产业及短缺趋势》文中分析:

2021年台积电生产了全球26%的半导体,按平台划分的净收入为:44% 来自智能手机;37% 来自高性能计算(HPC);8% 来自物联网; 4%来自汽车。此外,4% 来自数字消费电子产品,而其他占剩余3%。

芯片短缺之下,智能汽车何时才能拯救华为?

而2019年台积电在汽车方面的晶圆产能占比也是4%,2019-2021汽车半导体产能比例基本没有变化。

可见,虽然汽车芯片短缺最严重,但对于半导体产业链的最上游晶圆厂来说,其销售收入远远不及智能手机的1/10,因此,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产能的倾斜。

尽管有着大量来自国产芯片的崛起,但是晶圆产量在那,下游设计公司只能“望洋兴叹”。

因此,按照业界预测,2024年能够解决芯片短缺问题,而根据这几年的客观情况的变化,可能要到2025年汽车芯片才会有丰富的供应。按照这个趋势,华为至少还要等3年才可能实现“年销200万辆”的目标。

但是,真正要做到年销量200万辆,不一定那么容易或者顺利。

我们来看汽车行业的销量情况。

首先,我们看看新势力造车领头羊特斯拉销售100万辆用了多少年?

2020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接近50万台,真正迎来了自己的井喷期,其中中国市场需求量巨大,仅仅是Model3中国市场销量就已超过13万台。

据统计,从2008年到2020年,特斯拉用了超过12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工业史上的100万台新车销量。

注意,这是总共一百万辆花了12年。当然,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就容易得多了。

2021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为93.6万辆。其中上海超级工厂共交付48.41万辆,占特斯拉全球总交付量的51.7%。上海工厂不仅承担了中国汽车市场交付的重任,2021年还有超16万辆用于出口欧洲及亚洲其他国家。

有了质的改变,量也得到了飞速的增长。特斯拉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年销量2000万辆。

当然,不能说特斯拉用了12年,年销量才达到近100万辆,华为也需要12年。

因为有了新势力造车潮流的推动和全球各个国家特别是中国政策的支持,加上华为本身的基础沉淀和技术积累,要实现年销量200万辆目标,对于现在的华为来说,这个过程或许要快得多。

但是由于国际和国内车厂的竞争,这个过程肯定也不会很快。

中国市场汽车年销量情况

2022年1月,中国乘联会正式发布了2021年全年销量数据:去年1-1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累计已达到2014.6万辆,同比增长4.4%。

2021年1-1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达到331.2万辆,同比增长181.0%;零售量为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的走势形已成强烈差异化,前者对后者已出现部分替代效应,2021年整个车市已经开始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

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20%左右的目标,有望在2022年实现。规划提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的未来14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以400万辆起步,逐渐增长到2000多万辆,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

到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也就是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可能彻底解决的时间点,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计将达到约600万辆左右。

那么,如果华为要在2025年实现20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需要占领1/3的新能源市场份额。

与当初在做智能手机时说出的豪言壮语一样,华为余承东在4月份与车评人吴佩的对话中表示:“华为进军汽车行业就是要做到第一,这既是信念也是愿景,我一定会做到的。”

结语

当初,余承东说未来智能手机将会只剩下三家,确实,到2019年的鼎盛时期,中国市场只剩下了华为、小米和OV。国际市场上,主要还是苹果、三星和华为(那时小米和OV在国际上的份额也还不是靠前的),华为的市场份额一度成为第二。如果不是被制裁,华为智能手机或许已经成为了全球市场第一。

现在,华为为了自救和再次崛起,选择了各种各样的道路,包括在5月26日,华为举办第三批军团及系统部组建成立大会。至此在过去半年间,华为总共成立了十五大军团,分别覆盖煤矿、智慧公路、海关和港口、智能光伏、数据中心能源、电力数字化、政务一网通、机场与轨道、互动媒体、运动健康、显示新核、园区、广域网络、数据中心底座和数字站点行业。

这些军团面向的都是行业和专业领域,单个军团创造的年营收可能不会太大,当然他们的多元化对于华为的基础是一种有力的保障。

要想像当初的智能手机一样快速崛起,并获得大营收,还得靠可能的大众消费领域:智能汽车(新能源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