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涛:被誉为“拼命三郎”的媒体人

作者:三农融媒体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一个媒体人的最高颁奖。赵涛作为一名融媒体的记者,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心中时刻牢记新闻人的使命。通过镜头记录火热的生活,向观众呈现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作品,受到群众的点赞。作品先后被“学习强国”、省、市级媒体刊发推送。先后被县委宣传部授予“最美防疫先锋”等荣誉称号。

赵涛每天都要奔走在采访现场,把镜头聚焦在基层和一线之上。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时,他和同事一直坚守在采访一线,不分白天黑夜,深入到街道、村镇企事业单位,及时报道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抗疫情的火热氛围;在沛县高速公路出口疫情防控查验点,采访公安、交通、卫生防疫多部门在我县与周边地区交界处设立疫情防控检查点的检查情况,通过镜头了解他们在防控一线的查验工作状况。

S69高速沛县敬安出口是沛县唯一货车通行的查验点,每天都要查验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近一千多辆。被誉为沛县疫情防控的最前沿。赵涛和他的同事一起多次到查验点进行采访,通过镜头记录下来广大公安民警、交通执法、卫健系统以及志愿者每天忙碌的身影,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许多爱心企业和爱心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纷纷带着慰问品到一线进行慰问。

为了及时反映我县疫情防控期间收治的被隔离人员的防治和生活状况,回应社会关切,他和同事冒着风险来到了解医院隔离病房,跟随医护人员,用镜头记录病人收治情况,对于群众比较关心的物资供应、商品价格、出行等问题,将真实情况通过镜头展现给观众。沉重的摄像机他一扛就是一天,有时连续一个多月都没有休息。

赵涛同志工作作风踏实细致,用心学习和把握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新精神和新要求,善于透过事物现象预见其本质和未来,从而挖掘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闻题材,不断提高自已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为了给自己充电,他每天都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在日常工作中,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理论,向年轻的同事学习新的摄像技巧。他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我最贴切,新的传媒形态打破了以往沿袭几十年的新闻传播格式,融媒体的现行传播模式开启了新时代基层新闻传播的渠道,拓宽了新闻报道的路径,由以往的“单兵作战”互不干扰演绎为当今的全方位立体“集团作战”的格式,文字版新闻报道可以添加视频动态画面,电视版新闻报道也可以实现画中呈现文字介绍。

制作方式不同,播出形式的改变,为一线记者既提供了更宽的舞台又无形之中增加了“难度系数”。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媒体人,不仅要巩固既有的新闻报道模式,更要学习、领会、运用好新型的传播方式。

赵涛用自己的“钻劲儿、韧劲儿”不断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新的技能,年轻的同事羡慕的说,我们学了一个学期的专业知识,赵哥三个月不到就全部掌握了,孰不知他背后下了多少功夫,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经常去采访县内社会公益组织的活动,每次活动都深受感动。一次采访沛县红色文化公益联盟组织的“学党史、唱红歌、进乡村”慰问活动,在沛县党史馆陈列室内,沛县红色文物收藏家、沛县党史宣讲团成员、百姓名嘴王成启满怀激情的讲解沛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成立过程,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时期,把革命的火种撒播到沛县大地,那样的一群革命党人如此坚定信念,深深打动了赵涛的心,他动情的说,采访了那么多次类似的新闻报道,今天我是真的用心感受到了我们先辈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当听到烈士家书的内容时,我就在想,比起他们,我们面前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只要我们真的用心去做,真的是为了党的事业,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借口了。

在采访公益组织的过程中,被他们的博爱、奉献精神打动,在下乡慰问困难的时候,他多次现场为困难群众捐款,表达他的爱心。他说,是你们的善良、爱心感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如何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的矛盾,是每个职场工作的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每天奔波在新闻现场,有时会忙到深夜,有时又一大早就要赶去新闻现场。这样的状态决定了家庭的生活节奏就要被打乱。他时刻牢记老父亲的叮嘱,家里再大的事都是小事,单位上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马虎不得。家里购买的房子钥匙拿到了,需要装修,正赶上疫情防控最重要的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根本无暇顾及,妻子也是在疫情防控一线,租住的房子眼看就要到期,新房装修不好还不能入住。无奈之下,搬来退休多年的老父亲,老父亲身体不好,还需要家人照顾,两难之际,老父亲说,还是我之前给你说的那句话,家里的事再大都是小事,一切都要以工作为重,你们两个就安心上班,其他的就交给我吧,望着花白头发的老父亲,他和妻子给老人深深的鞠躬表示歉意。随后投入的紧张的工作之中去。

他的孩子幼小,由于家庭辅导跟不上,成绩一度下降,他为了自己的工作让老人来辅导孩子。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赵涛,在办公室里很难见到他的身影,他不是在采访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为了及时准确的报道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作品,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在新闻战线上永不停步。以“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