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州知州马丕瑶——为官治家的双赢家(梁孟华)

作者:河之东梁孟华
解州知州马丕瑶——为官治家的双赢家(梁孟华)

马丕瑶是谁?

一个晚清时期的“百官楷模”,一个至今还在河东大地留有诸多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有人说,做官难,做大官、好官更是难上加难;还有人说,养子易,教子难,育出一名门望族那比登天还难!可是,看看我们的主人公马丕瑶:左手做官,一门中了双进士;右手持家,三代出了五俊杰,真是红透了晚清,火遍了全国。

然而,这个以草根身份在平凡的世界里逆袭成功,从江湖之远一步一步走向庙堂之上的河南安阳人,是怎么动身跋涉千里,是怎么千里万里不问归期,把做官和持家合二为一,做到极致,实现双赢的?

就让我们看看他走过的路,吹过的风。

平陆走出来个“马青天”

马丕瑶起点很低,入学很晚,32岁才中进士,“大学毕业”的第一张“派遣证”便以“知县即用”分发山西,前往运城平陆担任候补知县,“主持全面工作”。

当时,山区平陆盗匪横行,民怨沸腾,前任知县上蹿下跳,百计求调,恰好给了刚入仕途的马丕瑶一个当“接盘侠”的机会。马丕瑶上任伊始,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全面调研,走遍了平陆的村村寨寨、山垣沟滩,及时了解到当地百姓最头痛的“三怕”问题:一是怕苛捐杂税猛如虎,二是怕土匪横行赛恶狼,三是怕受了欺负告状打板子。于是,马丕瑶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不但免除当地群众所有的苛捐杂税,而且取消了公堂之上“打板子”的陈规陋习。并在大堂上高挂“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的长联表明公正严明的态度。一时民众雀跃,奔走相告:“咱平陆来了个不爱钱,不收礼,不打板子的‘三不县官’。”于是,父老乡亲不论谁有了家长里短、大事小情,都愿意来找马知县说一说。

依靠民众的信任与支持,马丕瑶经过明察暗访,很快摸清了积年盗案的详情和证据。于是周密部署,平反冤狱,缉拿盗匪,整顿吏治,体恤下民。不到三年,平陆三害全除,百姓拍手称快,“马青天”的名号从平陆圣人涧不胫而走。

永济走出了个“穷知县”

不久,马丕瑶因政绩卓著升任永济县(现永济市)正堂。刚到永济不久,一件难题便摆在面前,从清康乾时期一直到清末,黄河沿岸山西、陕西两省之间民众为争夺滩地而矛盾不断,黄河沿岸民众为此争斗不息,多次酿出流血事件。为解决这一问题,朝廷曾经下诏要求河东道会同永济、朝邑、华阴三县共同勘定界限,但多年以来总是悬而不决。同治七年(1868年),马丕瑶亲自到两屯滩地办案,经过三个多月的丈量勘界,协调划分,一举解决了多年的遗留纷争,受到了两地民众的交口称赞。

在勤政为民的基础上,马丕瑶也不忘记教子育人,特别是在永济从政时,经过多次探访,以“三请诸葛”之诚意,把正在河北教书的山西鸿儒薛仁斋,请回了永济,与之共同创办了“敬敷书院”。当时,薛仁斋本不为所动,但马丕瑶言辞恳切,再三力邀。薛仁斋为其诚心所感动,就答应回永济出任敬敷书院山长,并与马丕瑶约法三章:讲实学不讲八股;以道义相交不讲官仪;准带河北愿从子弟同往。从此山西永济敬敷书院,声名鹊起。冀豫秦晋,群贤毕至。彼时,马丕瑶、薛仁斋还和当时名士赵雨三、李剑秋、原坦斋等人道义相交。五人书信频传,谈道论学,交换心得,直陈得失,互相监督,互相批评,互为畏友。同时,他们还把各自的书房辟为自省室。原坦斋的书房叫“坦斋”,薛仁斋的书房叫“仁斋”,马丕瑶取随时约束自己之意,书房取名为“约斋”。“屋数椽,灯红照读,有田两顷,野绿催耕。但能克勤克俭,可免呼癸呼庚。约约退步想,勿求赢。心足福清,桃花源里听三声。”马丕瑶特别重视律己自省,并用自省所得治家。他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来“幽独审己”,警示自己坚守“诚敬”,切“勿暗肆”。他在“约斋”里,综合挚友劝告,反省自己过去,写出了对己对人特别对子女都影响深远的《约斋铭》。

马丕瑶不仅为官勤政,治家有方,而且对待百姓更是体贴入微。他的俸禄,除了负责老父亲等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用度外,还乐于接济困难人群,加上创办书院的不少消耗,马氏一家经常入不敷出,甚至不如平常人家生活。到永济的第四年,马父突然病逝。马丕瑶立刻报请离任守制,归家丁忧。可这时,他连买棺材、雇车马回家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全家受困,竟至无米为炊。永济人听说了“一文钱难倒了马知县”后,全城震动。于是,蒲坂大地,真情涌流,民意切切,四处捐凑,八方来援,上演了一出“百姓救济马知县”的感人事迹。

解州走出了个“百官楷模”

清光绪初年,正当洋务派“求强”“求富”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际,一场罕见的特大灾荒洗劫了中国大地,特别是北部中国。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三年大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史称“丁戊奇荒”,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当时的解州未能幸免,人民群众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中。面对这样的困境,山西巡抚急令马丕瑶兼领解州,赈灾安民。马丕瑶认为对父母尽孝是人的本分,为黎民百姓造福是当官的分内之事。到任后,马丕瑶便处于两难困境。一方面,解州百姓饿毙无数,十有八九奄奄一息,亟待开仓赈灾。但,因清代的规定,义仓开仓放粮需要得到皇上御批,但当时信息传递车马慢,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快捷,如果执意按照流程处理,将会有更多的灾民被饿死,如果擅自开仓放粮,那么自己将会被追责罢官甚至被杀头。最终马丕瑶权衡再三,决定舍生取义,开仓赈民,因此解州灾情得到缓解,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与此同时,一面加急派人到外省购粮,给群众划分困难等级,计口给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到饥民之所以作乱,是因为豪强和官府勾结,田赋严重不均。于是,他彻底核查地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终使解州转危为安,流民还家,未经镇压而暴乱自平。次年解州全境丰收,义仓存粮万石,并开始对外支援,一举解除数州之困。光绪帝听到马丕瑶的政绩后,大为感动,不仅没有处罚马丕瑶,还亲赐“百官楷模”牌匾,以示褒奖。

为官虽好 怎比家风长

通过“平陆治乱”“永济治黄”“解州赈灾”,“百官楷模”马丕瑶名震天下,后又历任山西太原知府、山西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广西布政使、官至广西、广东巡抚等职。所到之处,皆全力清除积弊,造福黎民。1895年,马丕瑶因积劳成疾,逝于广东巡抚任上,终年65岁。纵观马丕瑶一生,成功的仕途之路虽然风光无限,但要论他一生的贡献,还是在于治家有方,才缔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名门望族。

“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是马丕瑶做人、处事、为官的核心理念,也寄托着他对子女、族人的殷切期望。马丕瑶的子女,在父亲的影响下,不论是从政经商还是务农,都有所建树。长子马吉森是清末民初实业家,积极创办工厂、矿业,一生忠心爱国。1909年,清政府决定用竞标的方式开发六河沟新煤矿,为了不使新煤矿的开发权落入英国人之手,马吉森联合妹妹马青霞出资180万两白银,一举挫败了洋人的图谋,大扬国威。

次子马吉樟是光绪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北按察使等职,为官恤民善施,力主改革。辛亥革命后,马吉樟曾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虽然被视为亲信,但在袁世凯称帝后,马吉樟却当即辞官。

小女儿马青霞积极资助《河南》等革命派报刊,并兴办女学,鼓励女子追求进步。她还积极参与并支持了辛亥革命,最后将数百万家产全部捐给了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称。

到了马丕瑶的孙辈,耕读传家的家风也使得马家人才辈出,其中尤以马载之最为知名。在家风的影响下,马载之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留学美国。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河南焦作福中矿务大学(今中国矿业大学前身)、兰州西北工学院等,是大陆工矿学界先驱。海内工矿界名人,很多都是马载之的弟子。马家因此被赞誉为“一门双进士、三代五俊杰”。

马丕瑶重视忠孝、耕读传家的家风,到现在依然对马氏家族有重要的影响。马丕瑶重孙、马载之次子马怀琛(1935—2007年)15岁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参与了新疆十月拖拉机厂的创建,后来任该厂副厂长,为工厂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71年,其父马载之生命垂危,他火速从新疆赶赴西安医院,日夜服侍在父亲身旁,直到父亲去世。办完丧事,他又匆忙赶回新疆,由于悲伤和疲劳过度,大病一场,住进医院。

100多年来,马丕瑶六世150多位后人深受祖辈良好家风家训的影响,为官持忠诚、做人守孝道、传家事耕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附:《马丕瑶年谱》

道光十一年(1831年)马丕瑶出生。

咸丰元年(1851年)马丕瑶转到麻水学馆,拜郑芸笥先生为师。

咸丰六年(1857年)马吉森出生。

咸丰八年(1859年)马吉樟出生。

同治元年(1862年)马丕瑶中进士,分发山西候补知县。在考察期间受到了山西巡抚郑敦谨的器重,并且为他安排幕府。

同治五年(1866年)授平陆知县,期间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都叫他“马青天”。又受到巡抚赵长龄赏识,奏请朝廷下旨,补缺直隶州,并加运同衔,同时兼任永济知县。

同治十年(1871年)父亲病逝,回籍丁忧守孝。

同治十三年(1874年)服阙,仍赴山西,补署河东监制同知。

光绪三年(1877年)陕西、山西大旱,灾情严重,受阎敬铭赏识,兼任解州(运城)知州,加赏盐运使衔。

光绪七年(1881年)补辽州(左权)知州,仍署理解州。

光绪八年(1882年)任太原知府,是年汾河暴雨成灾,马丕瑶组织救灾,实行固防,断冤案,平反释放,山西巡抚张之洞感其政绩,上奏朝廷,恳请嘉奖。

光绪十年(1884年)升任冀宁道。

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钦点山西按察使。四月,钦点山西布政使。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任贵州按察使兼署布政使。四月,遵旨入京,受到慈禧和光绪两次召见。八月,任广西布政使。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任广西巡抚。设立官书局,倡办蚕桑,开设机坊,建设育婴堂,栖流所,医药局。

江南苏浙一带洪水成灾,马丕瑶赈银20000两。次年十一月,朝廷赐他头品顶戴。

光绪十八年(1892年)马丕瑶继母杨氏病故,离任守制。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授广东巡抚,在京期间先后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四次召见。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二十日到达广东省城上任,九月初一上疏《请简重臣督师折》。五月,广东禁赌。九月初八,马丕瑶去世,留下《遗折》,希望皇上“励精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