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作者:上进的荒原狼

#记忆中的童年美食#那是一个饥饿的年代!幸运的是:满山遍野都有美味又充饥的野果。

1.红豆杉

出生地的村口有两处红豆杉,一处是入村左侧祠堂下方的几棵小红豆杉(2019.10.13回去,这几棵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但没结果子),每年结果量少;另一处是入村左侧半山坡的两棵,树龄在三十年以上,每年秋季结满红艳艳的果实,是孩子们的口舌王国(2019年回去,已经找不见这两棵了,没了)。果肉鲜甜、有点黏质感、里面包裹着一个褐色的小椭圆核。

后来又发现,上学经过的一处山坡上,有两棵树龄很长的红豆杉。另外,外婆村子的祠堂中央,有两棵老红豆杉。可惜,外婆已经不在了,这两处村落也早无人家。前几年,村子里有个人因为剥了红豆杉树皮被判入狱,不知被剥皮的是不是这几棵,也不知它们现在可安好!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红豆杉

2.枳椇子

又叫万寿果、拐枣。入村左侧有一棵,当年大概已有50年树龄(听父亲说,爷爷晚年最喜欢蹲坐在这棵树上,骂进出村子的人)。果实还没熟的时候,很涩。成熟期到,会连带着小枝条掉落到树下。这个时候,经常有一群孩子在树下草丛中到处拨拉,寻找掉下的果实。偶尔,大人也会捡拾几枝,塞进自己的嘴巴,或带回家给孩子(2019回去,这颗树还健在,还结了不少果实)。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枳椇子

3.杨梅

后山有两棵杨梅树,一棵白梅,一棵红梅。树干紧靠,树冠在空中交织缠绕,爬上一棵树就可以从树枝顺溜到另一棵树上。每年五六月,杨梅成熟,这两棵杨梅树就成了孩子们经常造访的地方。爬上树,专挑那熟的刚刚好的吃,吃到牙酸了,下树回家,顺便用一头粘着苦楝子树皮胶的长细竹竿粘树上的知了,提回去放火上烤了吃。

在劳作的过程中,才知道山里到处都能找到杨梅树。记忆里,有一棵经常跟儿时的梦魇联系在一起。梦里,常常是站在那棵杨梅树下(现在记起来了,那个地方叫调里普碳(客家方言,应该是鸟儿孵蛋的意思)),寻找枯树枝以绑回家当柴烧,不经意往远处山坡上看时,总有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在那哼哧哼哧地往上爬,一忽儿不见了,一忽儿又从右侧山谷中冒出来。每当这时,便紧张地大声叫母亲,但一起打柴的母亲不是在深深的谷底,就是怎么叫都没有回应。恰在这时,旁边的杨梅树上悄不丁地溜下两条青竹蛇来,吐着信子。便吓得一个激灵,醒了。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白梅和红梅

4.野枇杷

野生枇杷甜度很高,剥了皮,放进嘴里,轻轻一咬,清香、蜜甜。但对它的记忆总伴随着恐惧。记忆中有两棵野枇杷树,一棵在上学路上,一棵在一个三岔路口的山窝里。上学路上那棵,在路下山陡坡上,树高、果稀、味美。隔100米左右拐个弯,路的下方是深水涧,上山坡密林中经常有“鬼火”出现。对于不到十岁的孩子来说,那是一刻也不愿多待的地段。一边是美味,一边是恐怖,孩子们在口舌的欢愉和内心的恐惧中寻求着平衡。三岔路口的那棵,也往往被想象中从山上下来的野人、右前方路上溜出的鬼魂和从山谷里冷不丁爬上来的野生动物给包围了。所以,野生枇杷虽然甘甜,但记忆并不太美好。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野枇杷

5.山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野生荔枝与人工种植荔枝有很大差别。野生荔枝经历了青色、黄橙、肉红到朱红的成熟过程,其表皮粗糙,布满小窝窝,里边的果肉呈肉红色,包裹着十个左右硬硬的核。熟透的荔枝果肉鲜美,不仅是大人小孩的最爱,也是大小鸟类的至爱。后山好像有一棵,山里大概也有不少,只是,确切的位置却毫无记忆了,奇怪得很!(2019回去,看到上学路上的那棵山荔枝,果实挂满枝头,表皮已呈现右边图中的颜色,可是因为赶时间,所以没去摘,真是遗憾)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山荔枝

6.羊奶子

老家房前围墙右前方,不知什么时候冒出两棵羊奶子(当时不知是什么,多年以后,偶然了解到叫羊奶子),长得极快,长长的爬藤状,垂到邻居家的后山墙上。果实刚开始是青色的,然后是青黄、粉红、玫红、朱红,成熟后表皮呈红黑相间的磨砂状,咬一口,酸甜酸甜。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羊奶子

7.野樱桃

初识樱桃的时间不会早于上大学,但早在七八岁时,已经在山里享用过它的美味,当时不知是野生樱桃。它的果实大概比一颗花生仁小些,果实成簇状,经历了青、黄、粉红、深红的成熟过程。当时,山里的野樱桃并不多,进山打柴、砍树或收割松香时偶有碰见。对于美味,碰见了肯定要饱餐一顿,记忆中是一把一把地撸着吃,好像在撸串一样,又像老牛撸草!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野樱桃

8.茶泡、茶耳

清明前后,油茶树果实或新叶的变异体。茶泡是油茶子(可榨茶油)的变异体,形状像不规则的桃子,色白,有的微红,中空,果肉厚、味甜、松脆、爽口。茶耳是油茶叶子的变异体,较薄时微红,厚时白胖。薄的微涩,厚的清甜。村子四周有不少油茶树,一般都会长或多或少的茶耳,但茶泡却不常见。偶尔看见绿叶丛中隐藏着一颗白胖白胖的茶泡,便高兴异常。看看左右无人,赶紧找一个带钩的树枝把它钩下来(茶树一般细高,不能爬)。捡到手里,放进嘴里,轻轻地咬一口,品品;再一口,嚼嚼;最后一口,咔吧咔吧吞进肚里去。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茶泡和茶耳

9.乌饭子

小时候,吃得最多的野果恐怕就是乌饭子。自7岁起到高一之前,不上学的日子,总要去打柴,除了树枝、树干、竹子等硬柴(耐烧的柴火),还要割一种引火用的柴(外形有点像蕨菜,客家叫乌鸡(学名待查))。乌饭树(它其实是一种比较细小稀疏的灌木)往往就生长在这些乌鸡丛中。所以,乌饭成熟的季节,在割乌鸡时,时不时会出现一棵两棵挂着或青、或红、或黑的乌饭树。这时,停下弯柴刀,拗下乌饭果开始撸(没错,就是用嘴撸,因为乌饭子成簇结果。黑的是已经成熟的,青的未成熟,红的半成熟),撸得满嘴黑。打了一担柴火,填了个肚圆。

有时候,割着割着飞出一群马蜂,把刀一扔,人慌不择路地跳着跑开。但,并不跑远,拗一支松树枝,左右挥舞着驱赶马蜂,把马蜂赶走后,往往在乌鸡或乌饭树上能找见小小的马蜂窝,饥饿的年代,什么都是可以入口的,尚在蜂巢中的幼小马蜂便一只一只的被拈出来送进了肚子。当然,要吃人家下一代,被马蜂蛰也是常有的事。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乌饭子和马蜂

10.刺莓

客家方言叫“泡里”。百度百科学名为覆盆子,有很多别名:悬钩子、覆盆莓、树梅、树莓、野莓、木莓、乌藨子。村子的田间地头,到处可找见它的身影,从青色、黄橙到红色。青黄不接的三四月间,它成了孩子们果腹的好东西。孩子们往往在打猪草、割牛草(嫩大叶芒草)的过程中,顺带着犒劳一下自己干渴的嘴和饥饿的肚子。多年以后,一想起刺莓的鲜甜,却总会感觉手被大叶芒草的锯齿拉出血痕的场景,让人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

离开家乡,很多野果再也没吃过。唯独刺莓,在木兰玫瑰园、木兰天池都看见并品尝过。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泡里

11.当稔子

客家有叫当泥子、当稔子。学名“桃金娘”,别名:哆尼、岗菍、山菍、多莲、当梨根、稔子树、豆稔、仲尼、乌肚子、桃舅娘、当泥。这种野果是在外村上五、六年级时认识的(因本村只有一到四年级)。每星期五下午,已经寄宿一个星期的孩子们被早早地放出学校。九月的山坡上,到处都有成熟的当捻子,孩子们便爬上路边的山坡,在灌木丛中寻找熟透的当泥,摘下一把一把往嘴里送,吃饱了也摘一些放在书包里,带回去给姐姐和弟弟吃。吃了几次后才知道,这种果子不能多吃,吃多了容易便秘。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当稔子

12.棠梨子

别称:糖喱子、鸟梨、狗屎梨、小涩梨。山里随处可见,且产量大,可生吃或煮熟了吃,未熟透的生吃会有涩味,所以,煮熟吃更佳。小时候不太喜欢吃,所以,印象不深。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堂梨子

13.乌栏扒

客家叫“ 牛哈卵”,因其外形看起来像公牛的睾丸;又称拿藤包,那是因果子结在藤蔓上。俗名叫乌栏扒,学名五叶木通。果实呈椭圆形或肾形,果肉细腻,多籽。与八月炸有点像。木质缠绕藤本植物,常缠绕在杂树灌木树冠之上,常见于山沟溪流边。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牛哈卵

14.菝葜(ba qia)

叶薄革质或坚纸质,圆形、卵形或其他形状,下面通常淡绿色,较少苍白色。浆果熟时红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剥皮后吃,有嚼劲。是小时候闲来无事的嚼食。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菝葜

15.虎杖(酸筒杆)

找了许久,才知道它叫虎杖,客家人叫“酸筒杆”。它一般喜欢生长在凉爽的环境中,在常见的山谷和河流旁边,其外形很像竹子,一节一节,表皮有花斑。根茎粗壮,直立,高可达2米,空心。三四月间,嫩芽初长,孩子们拗了它的茎,剥去外皮,吃白色的杆,多汁且甜。杆越粗壮,其口感越好。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酸筒杆

16.酸桐子

酸桐子,又名酸铜子、酸筒子、竹节子、竹桔子。果子从青色到皮黄,味酸。叶片厚实,有点像橡皮树叶,嫩芽可食用,口感像木耳菜。只记得老家有三棵,长在一个深水潭(被称为棺材潭)旁的陡峭石壁上,紧挨着的还有几棵杨梅树。所以,即便有阴森森的棺材潭,孩子们还是会手脚并用爬上石壁,能找见发黄的果实,那就很有口福了。剥了皮,果肉渗透出白色黏黏的胶质,粘手上会变成黄色,不易清洗。果肉放进嘴里,酸得人一个激灵,紧接着酸中带甜的充盈感溢满口腔,让人欲罢不能。如果没有黄色果实,有时会忍不住摘青色果子,或鹅黄嫩芽,放进嘴里,刺激麻木的味蕾,就像现代人吃柠檬一般。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酸桐子

16.五味子

五味子,(玄及、会及、五梅子)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北五味子质比南五味子优良。客家话叫"牛卵坨"。经常跟乌拦趴生长在一起。吃的时候,一颗一颗的揪着吃,有点像吃石榴子。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五味子

17.榛子

客家方言叫圆子。榛子树、勾圆子树一般生长在大山丛林中,勾圆子树非常高大。这种树也是野生蘑菇和木耳生长的宿主,在枯朽潮湿的树干上,经常可以看见一丛一丛的蘑菇或木耳,采摘回去炖汤、焖肉是难得的美味。每年9~10月份后,榛子、勾圆子相继成熟,壳体开裂,内部坚果脱落。人们常常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地上山去捡。去的晚了,大多会被松鼠、野鸡、野兽等啃食干净。圆子生吃或煮熟吃均可。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圆子

18.野生猕猴桃(藤梨)

客家话"藤梨",藤本植物的果实,长在藤上,浆果呈卵形或长圆形,外具棕色密茸毛。出生地取水的小潭山坡上有几棵藤梨,因为就在房子旁边,可以时时去看看它是否成熟,等到果实表皮呈现黄棕色,就可以采摘了。自然熟的藤梨,中间部分也已熟软,吃起来蜜甜可口。印象最深的是,因藤蔓爬行太远,所以,小小孩子就钻到藤蔓的下方,用一根Y形树枝把藤蔓撑起,人就坐在撑起的藤蔓下面,随摘随吃。有时候,母亲在家里叫着,让去干什么活,但吃的高兴的孩子权当没有听见(2019.10.13回老家,在跟上(地名,客家方言),看见一棵猕猴桃,藤蔓缠在小树上,挂满了果实,拽了两个下来,不熟、太硬,留待它慢慢长熟)。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藤梨

19.赤楠

客家话"米塞子"。灌木,果实是乌饭子的两倍大,但植株比乌饭子高大。上山打柴、收割松油、砍树的时候经常可以碰见,是比较常见的果树。搜百度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它已成了很多盆景爱好者的追捧。不知家乡的赤楠被挖光了没有!

70后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属

米塞子

曾经,这些野果抚慰了我饥饿的童年!如今,已再难回去,也再难寻觅!

回不去了……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