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作者:上進的荒原狼

#記憶中的童年美食#那是一個饑餓的年代!幸運的是:滿山遍野都有美味又充饑的野果。

1.紅豆杉

出生地的村口有兩處紅豆杉,一處是入村左側祠堂下方的幾棵小紅豆杉(2019.10.13回去,這幾棵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但沒結果子),每年結果量少;另一處是入村左側半山坡的兩棵,樹齡在三十年以上,每年秋季結滿紅豔豔的果實,是孩子們的口舌王國(2019年回去,已經找不見這兩棵了,沒了)。果肉鮮甜、有點黏質感、裡面包裹着一個褐色的小橢圓核。

後來又發現,上學經過的一處山坡上,有兩棵樹齡很長的紅豆杉。另外,外婆村子的祠堂中央,有兩棵老紅豆杉。可惜,外婆已經不在了,這兩處村落也早無人家。前幾年,村子裡有個人因為剝了紅豆杉樹皮被判入獄,不知被剝皮的是不是這幾棵,也不知它們現在可安好!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紅豆杉

2.枳椇子

又叫萬壽果、拐棗。入村左側有一棵,當年大概已有50年樹齡(聽父親說,爺爺晚年最喜歡蹲坐在這棵樹上,罵進出村子的人)。果實還沒熟的時候,很澀。成熟期到,會連帶着小枝條掉落到樹下。這個時候,經常有一群孩子在樹下草叢中到處撥拉,尋找掉下的果實。偶爾,大人也會撿拾幾枝,塞進自己的嘴巴,或帶回家給孩子(2019回去,這顆樹還健在,還結了不少果實)。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枳椇子

3.楊梅

後山有兩棵楊梅樹,一棵白梅,一棵紅梅。樹幹緊靠,樹冠在空中交織纏繞,爬上一棵樹就可以從樹枝順溜到另一棵樹上。每年五六月,楊梅成熟,這兩棵楊梅樹就成了孩子們經常造訪的地方。爬上樹,專挑那熟的剛剛好的吃,吃到牙酸了,下樹回家,順便用一頭粘着苦楝子樹皮膠的長細竹竿粘樹上的知了,提回去放火上烤了吃。

在勞作的過程中,才知道山裡到處都能找到楊梅樹。記憶裡,有一棵經常跟兒時的夢魇聯系在一起。夢裡,常常是站在那棵楊梅樹下(現在記起來了,那個地方叫調裡普碳(客家方言,應該是鳥兒孵蛋的意思)),尋找枯樹枝以綁回家當柴燒,不經意往遠處山坡上看時,總有一個白胡子老爺爺在那哼哧哼哧地往上爬,一忽兒不見了,一忽兒又從右側山谷中冒出來。每當這時,便緊張地大聲叫母親,但一起打柴的母親不是在深深的谷底,就是怎麼叫都沒有回應。恰在這時,旁邊的楊梅樹上悄不丁地溜下兩條青竹蛇來,吐着信子。便吓得一個激靈,醒了。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白梅和紅梅

4.野枇杷

野生枇杷甜度很高,剝了皮,放進嘴裡,輕輕一咬,清香、蜜甜。但對它的記憶總伴随着恐懼。記憶中有兩棵野枇杷樹,一棵在上學路上,一棵在一個三岔路口的山窩裡。上學路上那棵,在路下山陡坡上,樹高、果稀、味美。隔100米左右拐個彎,路的下方是深水澗,上山坡密林中經常有“鬼火”出現。對于不到十歲的孩子來說,那是一刻也不願多待的地段。一邊是美味,一邊是恐怖,孩子們在口舌的歡愉和内心的恐懼中尋求着平衡。三岔路口的那棵,也往往被想象中從山上下來的野人、右前方路上溜出的鬼魂和從山谷裡冷不丁爬上來的野生動物給包圍了。是以,野生枇杷雖然甘甜,但記憶并不太美好。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野枇杷

5.山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野生荔枝與人工種植荔枝有很大差别。野生荔枝經曆了青色、黃橙、肉紅到朱紅的成熟過程,其表皮粗糙,布滿小窩窩,裡邊的果肉呈肉紅色,包裹着十個左右硬硬的核。熟透的荔枝果肉鮮美,不僅是大人小孩的最愛,也是大小鳥類的至愛。後山好像有一棵,山裡大概也有不少,隻是,确切的位置卻毫無記憶了,奇怪得很!(2019回去,看到上學路上的那棵山荔枝,果實挂滿枝頭,表皮已呈現右邊圖中的顔色,可是因為趕時間,是以沒去摘,真是遺憾)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山荔枝

6.羊奶子

老家房前圍牆右前方,不知什麼時候冒出兩棵羊奶子(當時不知是什麼,多年以後,偶然了解到叫羊奶子),長得極快,長長的爬藤狀,垂到鄰居家的後山牆上。果實剛開始是青色的,然後是青黃、粉紅、玫紅、朱紅,成熟後表皮呈紅黑相間的磨砂狀,咬一口,酸甜酸甜。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羊奶子

7.野櫻桃

初識櫻桃的時間不會早于上大學,但早在七八歲時,已經在山裡享用過它的美味,當時不知是野生櫻桃。它的果實大概比一顆花生仁小些,果實成簇狀,經曆了青、黃、粉紅、深紅的成熟過程。當時,山裡的野櫻桃并不多,進山打柴、砍樹或收割松香時偶有碰見。對于美味,碰見了肯定要飽餐一頓,記憶中是一把一把地撸着吃,好像在撸串一樣,又像老牛撸草!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野櫻桃

8.茶泡、茶耳

清明前後,油茶樹果實或新葉的變異體。茶泡是油茶子(可榨茶油)的變異體,形狀像不規則的桃子,色白,有的微紅,中空,果肉厚、味甜、松脆、爽口。茶耳是油茶葉子的變異體,較薄時微紅,厚時白胖。薄的微澀,厚的清甜。村子四周有不少油茶樹,一般都會長或多或少的茶耳,但茶泡卻不常見。偶爾看見綠葉叢中隐藏着一顆白胖白胖的茶泡,便高興異常。看看左右無人,趕緊找一個帶鈎的樹枝把它鈎下來(茶樹一般細高,不能爬)。撿到手裡,放進嘴裡,輕輕地咬一口,品品;再一口,嚼嚼;最後一口,咔吧咔吧吞進肚裡去。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茶泡和茶耳

9.烏飯子

小時候,吃得最多的野果恐怕就是烏飯子。自7歲起到高一之前,不上學的日子,總要去打柴,除了樹枝、樹幹、竹子等硬柴(耐燒的柴火),還要割一種引火用的柴(外形有點像蕨菜,客家叫烏雞(學名待查))。烏飯樹(它其實是一種比較細小稀疏的灌木)往往就生長在這些烏雞叢中。是以,烏飯成熟的季節,在割烏雞時,時不時會出現一棵兩棵挂着或青、或紅、或黑的烏飯樹。這時,停下彎柴刀,拗下烏飯果開始撸(沒錯,就是用嘴撸,因為烏飯子成簇結果。黑的是已經成熟的,青的未成熟,紅的半成熟),撸得滿嘴黑。打了一擔柴火,填了個肚圓。

有時候,割着割着飛出一群馬蜂,把刀一扔,人慌不擇路地跳着跑開。但,并不跑遠,拗一支松樹枝,左右揮舞着驅趕馬蜂,把馬蜂趕走後,往往在烏雞或烏飯樹上能找見小小的馬蜂窩,饑餓的年代,什麼都是可以入口的,尚在蜂巢中的幼小馬蜂便一隻一隻的被拈出來送進了肚子。當然,要吃人家下一代,被馬蜂蟄也是常有的事。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烏飯子和馬蜂

10.刺莓

客家方言叫“泡裡”。百度百科學名為覆盆子,有很多别名:懸鈎子、覆盆莓、樹梅、樹莓、野莓、木莓、烏藨子。村子的田間地頭,到處可找見它的身影,從青色、黃橙到紅色。青黃不接的三四月間,它成了孩子們果腹的好東西。孩子們往往在打豬草、割牛草(嫩大葉芒草)的過程中,順帶着犒勞一下自己幹渴的嘴和饑餓的肚子。多年以後,一想起刺莓的鮮甜,卻總會感覺手被大葉芒草的鋸齒拉出血痕的場景,讓人不自覺地攥緊了拳頭。

離開家鄉,很多野果再也沒吃過。唯獨刺莓,在木蘭玫瑰園、木蘭天池都看見并品嘗過。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泡裡

11.當稔子

客家有叫當泥子、當稔子。學名“桃金娘”,别名:哆尼、崗菍、山菍、多蓮、當梨根、稔子樹、豆稔、仲尼、烏肚子、桃舅娘、當泥。這種野果是在外村上五、六年級時認識的(因本村隻有一到四年級)。每星期五下午,已經寄宿一個星期的孩子們被早早地放出學校。九月的山坡上,到處都有成熟的當撚子,孩子們便爬上路邊的山坡,在灌木叢中尋找熟透的當泥,摘下一把一把往嘴裡送,吃飽了也摘一些放在書包裡,帶回去給姐姐和弟弟吃。吃了幾次後才知道,這種果子不能多吃,吃多了容易便秘。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當稔子

12.棠梨子

别稱:糖喱子、鳥梨、狗屎梨、小澀梨。山裡随處可見,且産量大,可生吃或煮熟了吃,未熟透的生吃會有澀味,是以,煮熟吃更佳。小時候不太喜歡吃,是以,印象不深。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堂梨子

13.烏欄扒

客家叫“ 牛哈卵”,因其外形看起來像公牛的睾丸;又稱拿藤包,那是因果子結在藤蔓上。俗名叫烏欄扒,學名五葉木通。果實呈橢圓形或腎形,果肉細膩,多籽。與八月炸有點像。木質纏繞藤本植物,常纏繞在雜樹灌木樹冠之上,常見于山溝溪流邊。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牛哈卵

14.菝葜(ba qia)

葉薄革質或堅紙質,圓形、卵形或其他形狀,下面通常淡綠色,較少蒼白色。漿果熟時紅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剝皮後吃,有嚼勁。是小時候閑來無事的嚼食。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菝葜

15.虎杖(酸筒杆)

找了許久,才知道它叫虎杖,客家人叫“酸筒杆”。它一般喜歡生長在涼爽的環境中,在常見的山谷和河流旁邊,其外形很像竹子,一節一節,表皮有花斑。根莖粗壯,直立,高可達2米,空心。三四月間,嫩芽初長,孩子們拗了它的莖,剝去外皮,吃白色的杆,多汁且甜。杆越粗壯,其口感越好。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酸筒杆

16.酸桐子

酸桐子,又名酸銅子、酸筒子、竹節子、竹桔子。果子從青色到皮黃,味酸。葉片厚實,有點像橡皮樹葉,嫩芽可食用,口感像木耳菜。隻記得老家有三棵,長在一個深水潭(被稱為棺材潭)旁的陡峭石壁上,緊挨着的還有幾棵楊梅樹。是以,即便有陰森森的棺材潭,孩子們還是會手腳并用爬上石壁,能找見發黃的果實,那就很有口福了。剝了皮,果肉滲透出白色黏黏的膠質,粘手上會變成黃色,不易清洗。果肉放進嘴裡,酸得人一個激靈,緊接着酸中帶甜的充盈感溢滿口腔,讓人欲罷不能。如果沒有黃色果實,有時會忍不住摘青色果子,或鵝黃嫩芽,放進嘴裡,刺激麻木的味蕾,就像現代人吃檸檬一般。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酸桐子

16.五味子

五味子,(玄及、會及、五梅子)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北五味子質比南五味子優良。客家話叫"牛卵坨"。經常跟烏攔趴生長在一起。吃的時候,一顆一顆的揪着吃,有點像吃石榴子。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五味子

17.榛子

客家方言叫圓子。榛子樹、勾圓子樹一般生長在大山叢林中,勾圓子樹非常高大。這種樹也是野生蘑菇和木耳生長的宿主,在枯朽潮濕的樹幹上,經常可以看見一叢一叢的蘑菇或木耳,采摘回去炖湯、焖肉是難得的美味。每年9~10月份後,榛子、勾圓子相繼成熟,殼體開裂,内部堅果脫落。人們常常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地上山去撿。去的晚了,大多會被松鼠、野雞、野獸等啃食幹淨。圓子生吃或煮熟吃均可。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圓子

18.野生猕猴桃(藤梨)

客家話"藤梨",藤本植物的果實,長在藤上,漿果呈卵形或長圓形,外具棕色密茸毛。出生地取水的小潭山坡上有幾棵藤梨,因為就在房子旁邊,可以時時去看看它是否成熟,等到果實表皮呈現黃棕色,就可以采摘了。自然熟的藤梨,中間部分也已熟軟,吃起來蜜甜可口。印象最深的是,因藤蔓爬行太遠,是以,小小孩子就鑽到藤蔓的下方,用一根Y形樹枝把藤蔓撐起,人就坐在撐起的藤蔓下面,随摘随吃。有時候,母親在家裡叫着,讓去幹什麼活,但吃的高興的孩子權當沒有聽見(2019.10.13回老家,在跟上(地名,客家方言),看見一棵猕猴桃,藤蔓纏在小樹上,挂滿了果實,拽了兩個下來,不熟、太硬,留待它慢慢長熟)。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藤梨

19.赤楠

客家話"米塞子"。灌木,果實是烏飯子的兩倍大,但植株比烏飯子高大。上山打柴、收割松油、砍樹的時候經常可以碰見,是比較常見的果樹。搜百度的時候,驚奇地發現,它已成了很多盆景愛好者的追捧。不知家鄉的赤楠被挖光了沒有!

70後的童年美食——非野果莫屬

米塞子

曾經,這些野果撫慰了我饑餓的童年!如今,已再難回去,也再難尋覓!

回不去了……

注:文中部分圖檔來自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