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星辰大漠的见证——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如何成为“爆款制造机”

作者:春河月亮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5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星辰大漠的见证——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如何成为“爆款制造机”》的报道。

“从大漠回来你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抖沙子。衣服和鞋里的沙子还没抖干净,电脑也送去维修除尘了。”

刚从“神十三”返回现场归来的张扬,已经习惯了“很疲惫又很兴奋”的状态。这位有着十年时政、科技、文化等领域新闻报道经验的新华社记者,在张扬工作室成立后更是跑进“快车道”,其系列权威访谈作品以及众多重大新闻现场的Vlog产品在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广受年轻受众喜爱。

最近,又有一个“赛道”传来捷报:仅仅6个多月的时间,张扬个人抖音账号粉丝数突破100万。加上微博和B站,目前张扬在网络已拥有超过450万粉丝。

“谈及抖音,就必须提到‘神十三’的发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招待所里,我发了人生中的第一条抖音视频。”张扬说。

星辰大漠的见证——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如何成为“爆款制造机”

入驻抖音前后的极限24小时

张扬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直在寻找“开号”的时机。“入驻抖音可以加强工作室产品的轻量化呈现,使重点视频的精彩片段得到高效利用和充分展示,这是大家长久以来达成的共识。”张扬工作室成员马原驰说。

当工作室接到去现场报道“神十三”发射任务时,大家觉得,“开号”时机来了。

2021年10月14日,“神十三”发射前2天,这个名为“张扬”的账号发布了第一条抖音,“官宣”入驻。不到24小时,就迅速聚集起超过10万名粉丝。

紧接着,“神十三”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名单公布,张扬工作室紧锣密鼓,将精心制作的《权威访谈丨张扬对话王亚平: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全网上线。该报道成为当天及之后几天数百家新闻媒体及自媒体进行二次创作和二次传播的主要信息源,片中“王亚平想给女儿摘星星回来”“太空自带美颜功能”等金句迅速传播。

“刚刚抵达测发大厅时,整个现场出奇安静,我们也跟着紧张,不确定这里将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摄像机不要停。”张扬工作室成员赵世通说,当从北京传来“发射成功”这几个字时,整个大厅“一瞬间就沸腾了”。

刚刚报道完火箭升空一幕的张扬,迅速从楼顶转场至测发大厅,终于赶在宣布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时拍摄到了0号指挥员吴华和航天员系统总师黄伟芬。

现场的欢呼雀跃、拥抱庆祝,新闻关键人物的当下感受、本真表达,都作为这一历史性时刻的鲜活注脚,永久镌刻进团队的镜头。“立足核心现场,融入个人视角和感受”——这是工作室贯穿始终的理念。

凌晨,3条现场新闻新鲜出炉,成为网友了解发射成功后现场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引发上百家媒体转载。

上午、下午、傍晚、晚上、午夜、凌晨、清晨——“神十三”发射前后的24小时,被拍摄任务分割成段,无缝衔接,一分钟掰成两半用。

载着“太空出差三人组”的飞船返回地球时,张扬工作室再赴大漠,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凝结成一篇篇刷屏的新媒体作品。

一段不到30秒的短视频在抖音上收获了160多万次点赞,这是工作室小伙伴们不曾想象过的“惊喜”,也是他们深耕细作后的大丰收——从近2小时的采访素材中,选出哪一个话题点作为短视频的素材,团队就此进行了反复讨论,视频的剪辑节奏、景别选取、音乐、封面等元素更是精心设计。

“我们自感没什么秘诀,如果一定要说一个,那就是实干出真章。”张扬说。

星辰大漠的见证——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如何成为“爆款制造机”

“张扬”抖音账号作品登上抖音热点榜首位。

如何打造“爆款制造机”

一篇叫好的传统新闻作品并不意味着在新媒体平台一定叫座,对于如何把工作室打造成“爆款制造机”,在“离现场近一点”“赶时效快一点”之外,大家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寻找新闻核心人物之‘外’的采访对象,挖掘出‘不一样’的故事,这是每一次我在现场时会反复琢磨的事。”张扬说,“神十三”发射前夕,工作室制作播发了短视频《王亚平女儿:我想让妈妈为我摘一颗星》,以孩子的视角呼应王亚平此前接受采访时说的“为女儿摘星星”,孩子充满童真的那句“只想让妈妈摘一颗星星,不然天就不亮了”再次引发全网刷屏。

星辰大漠的见证——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如何成为“爆款制造机”

“神十三”发射前,张扬采访航天员王亚平的女儿。受访者供图

“张扬老师特别擅长打开别人的话匣,总是能够在现场迅速和采访对象建立起情感连接,让他们轻松而又自然地表达。”张扬工作室成员麦凌寒说。

如何找到“精彩故事”?“下一个诀窍就是思维观念上的突破与创新。”张扬分享,“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会有意识地‘去记者化’,我不仅仅是一个好奇的提问者,更是事件的参与者、整体叙事的一部分,要忘记镜头的存在,和新闻人物共同完成这个故事。”

这种创作观的形成,离不开团队对目前最受欢迎的视频产品形态的研究,“相比于有些模式化的传统新闻播报,大家在新媒体端更想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看到第一视角的体验和感受。”张扬说。

星辰大漠的见证——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如何成为“爆款制造机”

“神十三”返回前,张扬(右)采访开舱手苏黎明。受访者供图

2022年4月16日,“神十三”返回舱着陆后,团队去采访开舱手苏黎明时,“体验感”和“互动感”成了大家默念的关键词。没有“直愣愣”地提问开舱流程、如何训练,而是掂一掂扳手,试一把开舱,对苏黎明执行任务时的背包来一次“大开箱”。“动起来,玩起来,观众想了解的信息就都在里面了。”张扬说。

制造爆款还有一个秘籍,就是团队的创作初心:向观众传递正向的情绪价值,让主旋律有高声量,让正能量有大流量。

星辰大漠的见证——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如何成为“爆款制造机”

“神十三”返回前,张扬(右二)采访神舟十三号搜救回收任务地面分队指挥员牛永进(左二)。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个新媒体视频团队,我们希望尽可能地用具象化的思维,更直观、更感性地展示人物、讲述故事,释放出人物和故事中独有的精神光芒,传递正面的情绪和价值观。”张扬工作室成员李桢宇说。

“‘破圈’从来不是刻意为之的效果,而是有力量的内容的必然结果。正向的传播收获了受众正面的反馈,是对我们这份初心最大的回报。”张扬工作室成员宋育泽感慨。

星辰大漠的见证——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如何成为“爆款制造机”

张扬工作室团队在“神十三”返回舱前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属于“分享者”的收获

在“神十三”发射与返回的两次战役性报道中,张扬工作室共播发了近50条稿件,在全网收获了超5.5亿的浏览量和超450万的互动量——这是属于“分享者”的收获。

“打理个人账号的过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与新闻受众之间的关系,更精确地说,是与粉丝群体的连结。”张扬说,“我跟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日常了,能真切感受到他们那份对我的信赖在一点一点加强。”

每次视频发出后,弹幕区、评论区和账号后台都会收到大量留言,有的粉丝甚至会手写七八千字的长信,分享从“小羊姐姐”的作品中汲取到的力量。“两会报道的认真严谨,武夷访茶的柔美回甘,日照金山的落落大方,奥运百秒的灵动活泼,霍格沃茨的梦幻美好。一首贺曲,两回逛展,三次读信,四段钢琴,无数次感动……”

向受众分享和传递正能量,而受众亲切的留言、真诚的反馈,又何尝不是分享者的力量源泉呢?

对这支报道经验丰富,制作过很多有影响力的纪录片、权威访谈、现场新闻等的团队而言,做好一段几十秒的短视频也是一项“很酷的事业”。前方还会有怎样的好故事?他们擦亮了镜头,准备好去记录和分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