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在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
晚年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里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由此可见她和邓小平谈判这个事情对她这一生的影响有多么深刻。

她想不通,为什么邓小平可以态度如此强硬得告诉她,中国人虽然穷,但是我们不畏惧打仗,我们为了保家卫国可以随时出征。
针对香港回归中国这个事情,一直是她耿耿于怀的。
2013年4月8日早晨,撒切尔夫人因为中风与世长辞,享年87岁。当天,白金汉宫、议会大厦等许多英国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为其降半旗默哀。
葬礼过后,有人为了悼念撒切尔夫人,在她居住的住宅外,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对她的哀思,并且在鲜花上还附着了一张小卡片:
“最伟大的英国领导人,真女人。”
如此受英国百姓爱戴,连葬礼都高规格的撒切尔夫人竟然在和邓小平长达两小时的谈判中,自己先懵圈了。
听起来是不是匪夷所思?到底谈判中发生了什么?
- 重塑英国的政治
撒切尔降生在英格兰小镇的杂货店里,虽然家世不显赫,但是她却依靠自己的努力从这里一路走到了位于伦敦唐宁街10号的英国权力中枢。
在贵族政治或是男性民主根深蒂固的英国,这原本就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或许说这原本就是一场革命。
撒切尔曾经三次蝉联首相,任期长达11年的时间,仅这一点就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
上任第二天,撒切尔夫人就将矛头对准了那些罢工的矿工,他们一向仗着这一套来威胁政府,只可惜撒切尔不吃这一套。
100多年来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英国工会竟然被一个刚上任的女首相给打了,猝不及防的这一打让他们气急败坏。不由得思考:
“到底这个女疯子想要做什么?”
作为报复,工会发起了1980年的钢铁工人罢工和1984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许多城市的工人和平民都发生了骚乱。
换做是别的英国首相,或许早就向工人妥协,即便不妥协也会放弃姿态做个样子,但是撒切尔夫人却不一样。
她是一个不服输的女人,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子一路走到权力的中心,就可以想象她的手段之凌厉。
撒切尔夫人寸步不让,还咬牙切齿地说道:“难缠的工会。”
然后继续镇压强硬的工会。
最终这场博弈以撒切尔夫人获胜为结局,整个80年代英国的经济大幅度增长,通胀膨货率下降到4%左右。
她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其推行的政策冠上自己名字的首相。
在她执政的11年时间里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她的影响力并未随着她的逝世而离开。
- 马岛之争
撒切尔夫人在英国执政期间,做了不少的改革:财政上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压缩公共开支,降低税收;在经济上她实行大规模私有化政策;
在社会领域削减、控制改革社会福利制度。
但是最能够体现她“铁娘子”作风的还是要数1982年的马岛战争。
“在我就任首相职务时,我从未想过有一天得命令英军作战,而在战争期间,更是一辈子都没活得那么紧张或者是紧凑过。”
1982年,撒切尔夫人在阿根廷占领马岛十周后,不惧万里之遥毅然出兵。
撒切尔夫人最大的抱负就是重振英国,让英国走上巅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自她上任后,着手发展英国的经济,外交政策,重振军队,但是都没能够如愿以偿地唤醒民众的民族目标和意志力。
逐渐地,她发现仅仅是新的经济政策还不够,还需要让英国民众感受到屈辱才会唤醒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原本英国和阿根廷针对马岛主权归属就存在争议,两国就马岛主权问题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十五年却一直没有结果。
撒切尔夫人对于马岛问题有自己的规划,她派人监听和破译了阿根廷的情报,掌握了他们的一举一动。
英国在1833年控制马岛以后,阿根廷就一直心存不满。
他们一直将马岛视为自己的领土,在他们看来英国这是抢占他们的领土。
1982年的4月2日阿根廷趁其不备突然出兵马岛,从英国驻军手中夺回控制权,战争一触即发。
阿根廷的主动进攻,对于撒切尔夫人来说就是天赐良机,让她来证明:
“战争,让女人走开”是一句鬼话。
当撒切尔夫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她的顾问建议她先和美国时任政府协商,而不是武装力量暴力夺取。
2日这一整天,撒切尔夫人都在和内阁成员争论,到底是武力夺取还是和平争取。
内阁成员们都不赞同英国出兵攻打阿根廷,他们不开战的理由很充分:
马岛距离英国本土4000多公里,舰队抵达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而且地处南半球,冬天的强暴风雨就能让将士们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4月6日,撒切尔夫人收到一份保守党党内意见评估报告,议员态度呈现了两极分化。
撒切尔夫人一贯强势,她希望通过武力反击来拿回马岛,但是这一倡议遭到了美国时任总统里根的拒绝。
里根还是倾向于达成一份和平的协议,呼吁英国方面放弃由马岛民众投票决定归属的立场。
毕竟马岛距离英国本土的距离可比阿根廷远得多,长途奔袭作战,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但是撒切尔夫人却决定出兵马岛,尽管这件事得不到美国支持,她依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
海军总参谋长亨利·里奇告诉撒切尔夫人:
“我可以组成一支包括驱逐舰、巡航舰、登陆舰在内的特遣部队,48小时后可以出发,足够收回群岛。”
这一次战争持续了74天,连第三顺序的王位继承人安德鲁王子都上了前线。
阿根廷军政府最终承认战败,撤走了在马岛的部队,英国再一次重新控制马岛。
据说为了这次战斗取得胜利,撒切尔夫人竟然三个月的时间里没有上床休息。
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或者是趴在桌子上小憩,她将节约出来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铁娘子”除了手腕坚决外,还是一个“拼命三娘”,难怪能够连任十几年时间。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铁腕手段、软硬不吃的英国领导人却在中国吃了个大亏,遭遇了滑铁卢。
- 智斗铁娘子
1982年的9月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
在来中国商谈之前,撒切尔夫人并没有将邓小平放在眼里,毕竟在她看来,邓小平个子小小的,说话也是慢条斯理,丝毫没有魄力。
再反观自己,她可是在大家都不看好,坚决反对的情况下赢得了马岛战争。
这一次和中国领导人的谈判,她是势在必得。
1982年的9月24日上午9点,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撒切尔夫人。
邓小平对撒切尔夫人早已是耳熟能详,因此在见面前对她做了深入地了解。
和撒切尔夫人的自大不同,中国人讲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邓小平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谈判是一门技术活,考验的是双方的心理素质还有抗压能力,为了不输气势,撒切尔夫人一身丝质西装套裙,一双黑色高跟鞋出席,衬托得她更加高贵动人。
由于英国方面已经正式公开了“绝不妥协”地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所以这一次谈判是双方领导人的综合素质比拼。
作为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自然很清楚前不久撒切尔夫人赢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
所以在会谈开始前,邓小平就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交代:
“中国绝对不会是阿根廷第二,不会放任国家领土不要。”
这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没办法商议,一个是国家主权,一个是原则性问题。
撒切尔夫人提前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缓步向福建厅走来,她还没有走到福建厅门口,福建厅的大门就已经缓缓打开。
邓小平笑容可掬地走了过来,向撒切尔夫人伸出一只手。
撒切尔夫人也伸出另外一只手和邓小平握在一起。
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见面后说道:
“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
邓小平也不甘示弱说着:
“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几个,但是我认识的那几个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啊!”
两人见面后的寒暄都剑拔弩张,邓小平这话说得可真是不太好听,撒切尔夫人明白这一次会谈不太好进行。
双方在福建厅就坐后,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简单地寒暄了几句,会议厅里气氛融洽,两个人像是多年好友一般。
撒切尔夫人同邓小平聊起了居住在伦敦几十年的马克思,撒切尔夫人觉得马克思虽然写了一部《资本论》,但他却是最不了解资本的人。
对此邓小平并没有针对这个问题和撒切尔夫人争论不休,毕竟他们要讨论的主题是香港。
当寒暄了几分钟后,记者们被纷纷请离会场,会谈闭门进行,在友好的氛围中,两个人正式转入了话题。
撒切尔夫人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报出了强硬的姿态,打出了“三个条约有效”还有“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离不开英国”这两张王牌,她还坚持三个条约必须遵守。
为了让邓小平知道香港离开英国会发展不下去,她甚至恐吓邓小平:
“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想要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制。”
面对英国首相的挑战和恐吓,邓小平是寸步不让,表现得也更加强硬,并且说话也是有理有据。
虽然声音不大,但是气势上却并不输给撒切尔夫人。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虽然指挥了马岛战争,但是和邓小平这样亲身经历过战场的将军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他是在战场上经历过血战厮杀的人,见识和谋略是非同寻常的。
邓小平指出:
“这次谈判,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并不只是有关香港回归。
还有一个是1997年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香港,才能继续保持它的繁荣昌盛;
以及中英两国政府该如何妥善商谈才能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时间里不出现大的波动。”
在谈及香港的主权归属时,邓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邓小平还强调:中国和英国谈判的前提就是中国收回香港,否则根本没有和谈的必要。
他还态度强硬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会退让,所以香港毋庸置疑是要收复回来的。
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繁荣离不开英国管理的这一观点,邓小平却说:
“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应该的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能够继续保持繁荣必须要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够实现。
香港继续保持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以后,在中国的管理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就是基本上保持这个地区政治、经济制度现状。”
两边都坚持自己的主张,一步也不肯退让,原定谈判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却足足延长了50分钟,可见这次商谈时双方较量的激烈程度。
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相关问题的磋商,当然这样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
但是这个建议被撒切尔夫人给否决了,她坚决不允许中国以收回香港为前提。
最终两方决定发表一个没有任何实质性承诺的会谈公报,这才结束。
尽管会谈已经结束,可是撒切尔夫人依然没有从邓小平给她造成的震撼中走出来。
她担任英国首相这么久,也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什么样的人没打过交道?
可是即便如此,她还是被邓小平那严谨而不失逻辑,坚定但是又温文尔雅的气质所震撼。
她觉得温文尔雅和态度坚决这两种态度根本就不会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但是邓小平却将这两者充分展现出来,并且毫不矛盾。
以至于在她离开会场时,依旧没能缓过神来,还在思索自己是从什么时候落得下乘的。
一脸落寞的撒切尔夫人从门口走出,面带凝重,她还从未遇到过如此强劲的对手。
在大会堂门外的台阶上撒切尔夫人还在回顾刚刚的谈判,以至于根本没有看路,就在即将走下台阶的时候,高跟鞋将她绊倒在石阶上。
还是工作人员眼疾手快,赶到她身旁,将她搀扶起来,好在摔得并不严重。
“铁娘子”终归是“铁娘子”,在最初的慌乱下,她很快恢复了镇定和微笑。
被扶起来后的她大方得体地对着工作人员说:
“谢谢,我没事。”
英国女首相这一摔,引起了记者们的浓厚兴趣,一位深知“铁娘子”和邓小平性格的记者说道:
“这次谈判撒切尔夫人锋芒毕露,但邓小平却是绵里藏针。虽然撒切尔夫人铁腕手段,意志力坚定。但是碰上邓小平这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显得她太稚嫩。”
下午,撒切尔夫人召开记者招待会,在向记者宣读声明时,她的声音一度变得嘶哑,但她还是坚持念完了这只有83字的声明。
撒切尔夫人根本没想到邓小平会如此强硬,丝毫不退让。
回去以后,她曾私下对驻华大使科利达说:
“邓小平真残酷啊!”
撒切尔夫人是真没想到邓小平在香港主权问题上的立场会那么坚决,一点也不退让,没有通融的余地。
让她一切的部署都成了一场空,就好像铆足了劲却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这一次香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撒切尔夫人决定在1997年后的行政问题上在与邓小平进行较量。
原本撒切尔夫人是准备采取新的策略以主权换治权,可以将香港还给中国,但是由英国治理。
这样的要求再次遭到了中国的拒绝,谈判遭遇危机,英国不得以派出前首相希思到北京会见领导人。
当话题转到香港问题上,气氛再一次陷入沉重,邓小平对于英国政府在谈判中的做法极为不满意。
无论英国人怎么出招,邓小平始终一个态度,香港是中国的,治理香港的问题也不需要英国人插手。
最终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英国政府终于退让。
1984年的12月18日晚上8点20分,一架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撒切尔夫人再一次访华,双方在第二天签署了协议。
香港终于回归!
这件事也成为撒切尔夫人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英国人也明白香港回归中国是大势所趋,所以并没有对她有什么意见。
但是她自己却过不了这个坎,在90年辞去了英国领导人的职位,安度晚年。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致敬祖国,愿祖国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