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在同一個不肯讓步,而且在實力上又遠遠超過我們的大國打交道。”
晚年撒切爾夫人在她的回憶錄裡面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由此可見她和鄧小平談判這個事情對她這一生的影響有多麼深刻。

她想不通,為什麼鄧小平可以态度如此強硬得告訴她,中國人雖然窮,但是我們不畏懼打仗,我們為了保家衛國可以随時出征。
針對香港回歸中國這個事情,一直是她耿耿于懷的。
2013年4月8日早晨,撒切爾夫人因為中風與世長辭,享年87歲。當天,白金漢宮、議會大廈等許多英國具有标志性的建築為其降半旗默哀。
葬禮過後,有人為了悼念撒切爾夫人,在她居住的住宅外,獻上一束鮮花以表達對她的哀思,并且在鮮花上還附着了一張小卡片:
“最偉大的英國上司人,真女人。”
如此受英國百姓愛戴,連葬禮都高規格的撒切爾夫人竟然在和鄧小平長達兩小時的談判中,自己先懵圈了。
聽起來是不是匪夷所思?到底談判中發生了什麼?
- 重塑英國的政治
撒切爾降生在英格蘭小鎮的雜貨店裡,雖然家世不顯赫,但是她卻依靠自己的努力從這裡一路走到了位于倫敦唐甯街10号的英國權力中樞。
在貴族政治或是男性民主根深蒂固的英國,這原本就是一件難如登天的事情,或許說這原本就是一場革命。
撒切爾曾經三次蟬聯首相,任期長達11年的時間,僅這一點就是其他人望塵莫及的。
上任第二天,撒切爾夫人就将矛頭對準了那些罷工的礦工,他們一向仗着這一套來威脅政府,隻可惜撒切爾不吃這一套。
100多年來處于絕對強勢地位的英國工會竟然被一個剛上任的女首相給打了,猝不及防的這一打讓他們氣急敗壞。不由得思考:
“到底這個女瘋子想要做什麼?”
作為報複,工會發起了1980年的鋼鐵勞工罷工和1984年的煤礦勞工大罷工,許多城市的勞工和平民都發生了騷亂。
換做是别的英國首相,或許早就向勞工妥協,即便不妥協也會放棄姿态做個樣子,但是撒切爾夫人卻不一樣。
她是一個不服輸的女人,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子一路走到權力的中心,就可以想象她的手段之淩厲。
撒切爾夫人寸步不讓,還咬牙切齒地說道:“難纏的工會。”
然後繼續鎮壓強硬的工會。
最終這場博弈以撒切爾夫人獲勝為結局,整個80年代英國的經濟大幅度增長,通脹膨貨率下降到4%左右。
她也是英國曆史上第一個将其推行的政策冠上自己名字的首相。
在她執政的11年時間裡改變了英國的政治,她的影響力并未随着她的逝世而離開。
- 馬島之争
撒切爾夫人在英國執政期間,做了不少的改革:财政上推行貨币主義政策,壓縮公共開支,降低稅收;在經濟上她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政策;
在社會領域削減、控制改革社會福利制度。
但是最能夠展現她“鐵娘子”作風的還是要數1982年的馬島戰争。
“在我就任首相職務時,我從未想過有一天得指令英軍作戰,而在戰争期間,更是一輩子都沒活得那麼緊張或者是緊湊過。”
1982年,撒切爾夫人在阿根廷占領馬島十周後,不懼萬裡之遙毅然出兵。
撒切爾夫人最大的抱負就是重振英國,讓英國走上巅峰。
為了實作這一目标,自她上任後,着手發展英國的經濟,外交政策,重振軍隊,但是都沒能夠如願以償地喚醒群眾的民族目标和意志力。
逐漸地,她發現僅僅是新的經濟政策還不夠,還需要讓英國群眾感受到屈辱才會喚醒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原本英國和阿根廷針對馬島主權歸屬就存在争議,兩國就馬島主權問題的談判已經進行了十五年卻一直沒有結果。
撒切爾夫人對于馬島問題有自己的規劃,她派人監聽和破譯了阿根廷的情報,掌握了他們的一舉一動。
英國在1833年控制馬島以後,阿根廷就一直心存不滿。
他們一直将馬島視為自己的領土,在他們看來英國這是搶占他們的領土。
1982年的4月2日阿根廷趁其不備突然出兵馬島,從英國駐軍手中奪回控制權,戰争一觸即發。
阿根廷的主動進攻,對于撒切爾夫人來說就是天賜良機,讓她來證明:
“戰争,讓女人走開”是一句鬼話。
當撒切爾夫人得知這一消息後,她的顧問建議她先和美國時任政府協商,而不是武裝力量暴力奪取。
2日這一整天,撒切爾夫人都在和内閣成員争論,到底是武力奪取還是和平争取。
内閣成員們都不贊同英國出兵攻打阿根廷,他們不開戰的理由很充分:
馬島距離英國本土4000多公裡,艦隊抵達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而且地處南半球,冬天的強暴風雨就能讓将士們作戰能力大打折扣。
4月6日,撒切爾夫人收到一份保守黨黨内意見評估報告,議員态度呈現了兩極分化。
撒切爾夫人一貫強勢,她希望通過武力反擊來拿回馬島,但是這一倡議遭到了美國時任總統裡根的拒絕。
裡根還是傾向于達成一份和平的協定,呼籲英國方面放棄由馬島群眾投票決定歸屬的立場。
畢竟馬島距離英國本土的距離可比阿根廷遠得多,長途奔襲作戰,确實不是明智之舉。
但是撒切爾夫人卻決定出兵馬島,盡管這件事得不到美國支援,她依然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來處理。
海軍總參謀長亨利·裡奇告訴撒切爾夫人:
“我可以組成一支包括驅逐艦、巡航艦、登陸艦在内的特遣部隊,48小時後可以出發,足夠收回群島。”
這一次戰争持續了74天,連第三順序的王位繼承人安德魯王子都上了前線。
阿根廷軍政府最終承認戰敗,撤走了在馬島的部隊,英國再一次重新控制馬島。
據說為了這次戰鬥取得勝利,撒切爾夫人竟然三個月的時間裡沒有上床休息。
困了就在椅子上打個盹,或者是趴在桌子上小憩,她将節約出來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
“鐵娘子”除了手腕堅決外,還是一個“拼命三娘”,難怪能夠連任十幾年時間。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鐵腕手段、軟硬不吃的英國上司人卻在中國吃了個大虧,遭遇了滑鐵盧。
- 智鬥鐵娘子
1982年的9月份,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通路中國,就香港前途問題和中國上司人進行了會談。
在來中國商談之前,撒切爾夫人并沒有将鄧小平放在眼裡,畢竟在她看來,鄧小平個子小小的,說話也是慢條斯理,絲毫沒有魄力。
再反觀自己,她可是在大家都不看好,堅決反對的情況下赢得了馬島戰争。
這一次和中國上司人的談判,她是勢在必得。
1982年的9月24日上午9點,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撒切爾夫人。
鄧小平對撒切爾夫人早已是耳熟能詳,是以在見面前對她做了深入地了解。
和撒切爾夫人的自大不同,中國人講究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鄧小平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談判是一門技術活,考驗的是雙方的心理素質還有抗壓能力,為了不輸氣勢,撒切爾夫人一身絲質西裝套裙,一雙黑色高跟鞋出席,襯托得她更加高貴動人。
由于英國方面已經正式公開了“絕不妥協”地解決香港問題的立場,是以這一次談判是雙方上司人的綜合素質比拼。
作為國家上司人,鄧小平自然很清楚前不久撒切爾夫人赢得了馬島戰争的勝利。
是以在會談開始前,鄧小平就曾對身邊的從業人員交代:
“中國絕對不會是阿根廷第二,不會放任國家領土不要。”
這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沒辦法商議,一個是國家主權,一個是原則性問題。
撒切爾夫人提前來到了人民大會堂,緩步向福建廳走來,她還沒有走到福建廳門口,福建廳的大門就已經緩緩打開。
鄧小平笑容可掬地走了過來,向撒切爾夫人伸出一隻手。
撒切爾夫人也伸出另外一隻手和鄧小平握在一起。
撒切爾夫人與鄧小平見面後說道:
“我作為現任首相訪華,看到你很高興。”
鄧小平也不甘示弱說着:
“是呀!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幾個,但是我認識的那幾個都下台了。歡迎你來啊!”
兩人見面後的寒暄都劍拔弩張,鄧小平這話說得可真是不太好聽,撒切爾夫人明白這一次會談不太好進行。
雙方在福建廳就坐後,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簡單地寒暄了幾句,會議廳裡氣氛融洽,兩個人像是多年好友一般。
撒切爾夫人同鄧小平聊起了居住在倫敦幾十年的馬克思,撒切爾夫人覺得馬克思雖然寫了一部《資本論》,但他卻是最不了解資本的人。
對此鄧小平并沒有針對這個問題和撒切爾夫人争論不休,畢竟他們要讨論的主題是香港。
當寒暄了幾分鐘後,記者們被紛紛請離會場,會談閉門進行,在友好的氛圍中,兩個人正式轉入了話題。
撒切爾夫人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方案,報出了強硬的姿态,打出了“三個條約有效”還有“維護香港繁榮穩定離不開英國”這兩張王牌,她還堅持三個條約必須遵守。
為了讓鄧小平知道香港離開英國會發展不下去,她甚至恐吓鄧小平:
“如果中國收回香港,就會給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影響,想要繼續維持香港的繁榮,就必須由英國來管制。”
面對英國首相的挑戰和恐吓,鄧小平是寸步不讓,表現得也更加強硬,并且說話也是有理有據。
雖然聲音不大,但是氣勢上卻并不輸給撒切爾夫人。
“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雖然指揮了馬島戰争,但是和鄧小平這樣親身經曆過戰場的将軍是沒辦法相提并論的。
他是在戰場上經曆過血戰厮殺的人,見識和謀略是非同尋常的。
鄧小平指出:
“這次談判,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并不隻是有關香港回歸。
還有一個是1997年後采取什麼樣的方式來管理香港,才能繼續保持它的繁榮昌盛;
以及中英兩國政府該如何妥善商談才能使香港從現在到1997年的15年時間裡不出現大的波動。”
在談及香港的主權歸屬時,鄧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
“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的餘地。”
鄧小平還強調:中國和英國談判的前提就是中國收回香港,否則根本沒有和談的必要。
他還态度強硬地告訴撒切爾夫人,中國的領土一寸也不會退讓,是以香港毋庸置疑是要收複回來的。
針對撒切爾夫人關于香港繁榮離不開英國管理的這一觀點,鄧小平卻說:
“保持香港的繁榮,我們希望取得應該的合作,但這并不意味着香港能夠繼續保持繁榮必須要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才能夠實作。
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從根本上取決于中國收回香港以後,在中國的管理下,實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這些政策的主要特點,就是基本上保持這個地區政治、經濟制度現狀。”
兩邊都堅持自己的主張,一步也不肯退讓,原定談判的時間為一個半小時,卻足足延長了50分鐘,可見這次商談時雙方較量的激烈程度。
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徑開始進行相關問題的磋商,當然這樣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
但是這個建議被撒切爾夫人給否決了,她堅決不允許中國以收回香港為前提。
最終兩方決定發表一個沒有任何實質性承諾的會談公報,這才結束。
盡管會談已經結束,可是撒切爾夫人依然沒有從鄧小平給她造成的震撼中走出來。
她擔任英國首相這麼久,也算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什麼樣的人沒打過交道?
可是即便如此,她還是被鄧小平那嚴謹而不失邏輯,堅定但是又溫文爾雅的氣質所震撼。
她覺得溫文爾雅和态度堅決這兩種态度根本就不會存在于一個人身上,但是鄧小平卻将這兩者充分展現出來,并且毫不沖突。
以至于在她離開會場時,依舊沒能緩過神來,還在思索自己是從什麼時候落得下乘的。
一臉落寞的撒切爾夫人從門口走出,面帶凝重,她還從未遇到過如此強勁的對手。
在大會堂門外的台階上撒切爾夫人還在回顧剛剛的談判,以至于根本沒有看路,就在即将走下台階的時候,高跟鞋将她絆倒在石階上。
還是從業人員眼疾手快,趕到她身旁,将她攙扶起來,好在摔得并不嚴重。
“鐵娘子”終歸是“鐵娘子”,在最初的慌亂下,她很快恢複了鎮定和微笑。
被扶起來後的她大方得體地對着從業人員說:
“謝謝,我沒事。”
英國女首相這一摔,引起了記者們的濃厚興趣,一位深知“鐵娘子”和鄧小平性格的記者說道:
“這次談判撒切爾夫人鋒芒畢露,但鄧小平卻是綿裡藏針。雖然撒切爾夫人鐵腕手段,意志力堅定。但是碰上鄧小平這個身經百戰的将軍,顯得她太稚嫩。”
下午,撒切爾夫人召開記者招待會,在向記者宣讀聲明時,她的聲音一度變得嘶啞,但她還是堅持念完了這隻有83字的聲明。
撒切爾夫人根本沒想到鄧小平會如此強硬,絲毫不退讓。
回去以後,她曾私下對駐華大使科利達說:
“鄧小平真殘酷啊!”
撒切爾夫人是真沒想到鄧小平在香港主權問題上的立場會那麼堅決,一點也不退讓,沒有通融的餘地。
讓她一切的部署都成了一場空,就好像鉚足了勁卻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這一次香港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撒切爾夫人決定在1997年後的行政問題上在與鄧小平進行較量。
原本撒切爾夫人是準備采取新的政策以主權換治權,可以将香港還給中國,但是由英國治理。
這樣的要求再次遭到了中國的拒絕,談判遭遇危機,英國不得以派出前首相希思到北京會見上司人。
當話題轉到香港問題上,氣氛再一次陷入沉重,鄧小平對于英國政府在談判中的做法極為不滿意。
無論英國人怎麼出招,鄧小平始終一個态度,香港是中國的,治理香港的問題也不需要英國人插手。
最終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談判,英國政府終于退讓。
1984年的12月18日晚上8點20分,一架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撒切爾夫人再一次訪華,雙方在第二天簽署了協定。
香港終于回歸!
這件事也成為撒切爾夫人一生中最大的遺憾,英國人也明白香港回歸中國是大勢所趨,是以并沒有對她有什麼意見。
但是她自己卻過不了這個坎,在90年辭去了英國上司人的職位,安度晚年。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不妨在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緻敬祖國,願祖國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