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苹果“造车”卷土重来?挖走福特任职31年资深高管,收购美国电动汽车Canoo

作者:能见Eknower
苹果“造车”卷土重来?挖走福特任职31年资深高管,收购美国电动汽车Canoo

文/ 冯优

当所有人都认为苹果“造车梦”已经破碎之际,多条动态又给“Apple Car”续了一命。

5月17日,彭博社报道称,为继续推进造车项目,苹果公司正在考虑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Canoo,前者造车的研发项目与后者产品相类似。

但苹果看重的并不是Canoo的基础技术而是人才资产。这家初创公司的员工在汽车内外饰、软件、汽车制造、传动系统、电池技术和其他汽车部件方面都有所专长。

同时,Canoo特有的可扩展电动汽车平台也引起了苹果的兴趣。该公司打造的“滑板式平台”足以将新车型的开发时间压缩在18到24个月之内,传统车企研发一款车的周期是3到5年。

这对于苹果尽快推出一款可量产的电动汽车而言至关重要。

事实上,进入5月份以来,苹果的造车计划已迎来多项进展。先是彭博社爆出苹果挖来了在福特工作31年的高管——Desi Ujkashevic;随后又传出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将负责苹果汽车的代工业务。

种种迹象,让苹果的造车计划看似“万事俱备,只欠量产”。不过,就在2个月前,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社交媒体透露:苹果汽车团队已经解散了一段时间。

此外,其造车团队高管相继离职的消息也一直不绝于耳。而最近取得的多项进展,无疑让原本就一波三折的苹果汽车项目再添疑云。

高管团队频繁更换

事实上,自2014年苹果造车项目“泰坦”被曝光后,苹果的造车之路并不顺利。在过去8年里,其造车项目团队已经历数次换血。

根据彭博社MarkGurman的报道,今年1月,苹果汽车团队软件工程项目主管Joe Bass离职,并入职Meta。此前,他已经在苹果汽车项目上工作了7年时间,算是元老级人物。

虽然这被坊间戏称为是“造车已经没有元宇宙吸引人”的最新例证。但于苹果而言,却可能是其造车计划进展不利的又一例证。

从去年开始,Dave Scott、Jaime Waydo、Dave Rosenthal和Benjamin Lyon三位核心成员相继离职,负责汽车团队的Doug Field也在去年离职加入福特汽车。之后,负责苹果项目硬件的MichaelSchwekutsch也离开了苹果。

可以说,苹果汽车的13人核心团队中,已经有6人在去年离开了苹果。与此同时,苹果汽车项目的两位最高级别主管也在2020-2021年更换了一轮。

2020年底,苹果机器学习和AI战略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就被任命为汽车项目主管,前主管Bob Mansfield正式退休。John Giannandrea直接汇报给苹果CEO Tim Cook,可见苹果对造车计划还是相当重视。

2021年,苹果Titan项目执行主管DougField离职,苹果技术副总裁Kevin Lynch接任了他的位置,成为造车项目执行的“一把手”。

从KevinLynch过去的经历看,他最初任职Adobe公司CTO,后来自己创业的公司被Adobe高价收购,接着进入苹果一手开发的Apple Watch,其经历和造车基本毫不相干。

John Giannandrea和Kevin Lynch进入苹果造车团队,也就代表着造车项目最高级别的主管全部更换了一轮。

而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高管团队频繁更换对研发进度和效率都有很大的影响。

或许,这也是苹果造车少有实质性成果的原因之一。

技术路线摇摆不定

苹果造车项目团队频繁的人事变动,背后是苹果造车技术路线抉择上的犹豫,而苹果CEO库克难辞其咎。

相较于前任CEO乔布斯,库克显得更保守,不愿承担太多风险。

2014年,苹果推出代号“泰坦”的造车计划。库克不希望公司承担开拓汽车市场的风险,苹果的造车项目进展缓慢。直到2019年,库克才正式启动造车项目。

并且在造车这件事情上的表态,库克似乎都是处于变动之中——其在2017年对彭博社(Bloomberg)表示:自动驾驶是“所有人工智能项目之母”,也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

但到了2021年,在接受美国科技播客 Sway采访时,库克虽然仍旧强调了自动驾驶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表示:苹果“喜欢整合硬件、软件和服务,并找到它们的交叉点。苹果喜欢拥有与此相关的核心技术······他们在内部研究了很多产品,虽然许多还都一直未见天日,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不会发布出来。”

彼时,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均已经推出多款产品,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已基本饱和。

一般情况下,科技公司入局汽车产业,有两条技术路径,一是向车企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二是直接下场造车。

库克在路线选择上举棋不定,也缺少些许耐心。2018年以前,泰坦计划主要负责人为曼斯菲尔德,苹果路线选择和谷歌类似,研发高级别辅助驾驶,为车企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并申请了近千项的相关专利。

但相较于谷歌子公司waymo,苹果的路测数据远远落后。2018年苹果全年路测7.9万英里,waymo则达到1000万英里。

2018年,苹果从特斯拉挖来菲尔德,后者2003年-2008年在苹果担任硬件研发副总裁。由于自动驾驶研发不及预期,苹果于2019年裁员300名汽车团队工程师,转向整车设计和制造。

按照库克的想法,汽车业务线和移动智能终端类似,由苹果负责设计,寻找传统厂商进行代工。有媒体报道称,现代汽车和苹果此前接触合作造车,但现代汽车方面给予辟谣。有部分现代高管认为,现代和苹果的合作应该保留更多的自主权利,并且能够实现一些技术共享,例如苹果智能辅助驾驶也应该向现代自家产品进行技术输出。如果只是简单的为苹果代工,将沦为第二个“富士康”。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现代起亚作为全球头部车企,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等领域,现代已掌握核心技术,也体现自主研发能力较强,单纯沦为代工厂,现代肯定不愿意。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分享,在Model 3研发过程最黑暗的那段日子里,尝试联系苹果 CEO 库克,讨论以600亿美元让苹果收购的可能性,但库克并没有接受和他会面。

目前来看,库克引导下的苹果在造车路线走得并不顺利,也给其他下场造车的科技公司提供了一些参考价值。软件定义汽车,让科技公司入场造车成为可能。一方面,科技公司需要和传统车企进行合作,借鉴已有的技术;另一方面,传统车企普遍认为未来最大的对手来自科技行业,意味着双方最终会成为对手。

注:部分素材来源于观察者网、车东西、每日经济新闻、证券时报

END

苹果“造车”卷土重来?挖走福特任职31年资深高管,收购美国电动汽车Canoo

未来四十年,碳中和让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系统性变革,社会财富也将随之发生大规模转移。我们将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见证一个变革的时代。在“顺势者昌,逆势者亡”的历史规律下,创业英雄将层出不穷;紧抓机遇、纵横捭阖的企业也将借势而进,成为产业翘楚;前瞻布局、运筹帷幄的国家也将乘势而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一系统性变革?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做序并推荐的《碳中和革命:未来40年中国经济社会大变局》著作,以通俗易通的语言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碳中和画面。

苹果“造车”卷土重来?挖走福特任职31年资深高管,收购美国电动汽车Canoo

推/荐/阅/读

“五大”旗舰上市公司同遭史上最惨财务年:巨亏约300亿!暴跌近300%!

国补取消第一年,海上风电何处去?

习近平首提特高压,中国这项世界领先技术“十四五”将带动万亿级投资

煮酒论剑 | 6张牌笑谈电力2021

人事调整|中国华电原副总经理王宏志升任南方电网总经理

国际油价创七年新高,煤价持续上涨,推动新能源加速替代

制裁升级!美国又出手埋雷,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习近平的能源足迹(2021)

宁德时代高调入场!换电模式站上“风口”,激烈“厮杀”谁能笑到最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