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成基金刘旭:低调谦逊的价值投资者

作者:远川投资评论
大成基金刘旭:低调谦逊的价值投资者
大成基金刘旭:低调谦逊的价值投资者

2016年,上证指数下跌12.31%,“市场底”由2850点下移至2638点。在悲观者看来,这是糟糕的一年;但在乐观者眼中,当时A股已遍地黄金。这一年,价值投资者刘旭开始在投资上崭露头角。

经历年初暴跌式挤泡沫,长期跟踪家电和制造业的刘旭,敏锐地觉察到了很多公司跌出了价值,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于是他长线布局了多只股票。这奠定了他未来几年的业绩基础。

当时买入的多只制造业股票当中,三花智控不是赚钱最多的,却是最符合刘旭打法的。公司主营空调冰箱零部件,是一家在传统制造业里深耕多年的上游企业,下游客户主要是格力、美的这些知名企业,具有一定的护城河。该公司是刘旭长期跟踪的标的之一,早在做研究员时就有深度覆盖。

2016年初,三花智控市值跌至130亿元左右,刘旭在筛选财务报表时发现,公司运营健康,稳定成长;同时,公司创始人将交棒给他的大儿子,这是一位几十年前的大学生,不仅专业对口,对公司业务非常熟悉,而且管理有方,公司上上下下都兢兢业业。

综合各种信息后,刘旭认为公司股价被严重错杀,于是选择重仓买入,并很快成为第一重仓股。随后公司股价节节攀升,持有2年多后他且战且退,直到2020年四季度完全兑现收益退出,单票获利2倍以上。

筛选财务报表,寻找投资线索→深度研究→价值低估时买入、蛰伏→预期目标达成后获利了结,这样的操作刘旭早已轻车熟路、烂熟于心。作为价值投资者,他非常注重买入时的安全边际,轻易不出手,但每次出手都希望能有所收获,即使事与愿违,也力求不出现大的亏损,造成净值巨大的波动。

对于审计出身的他来说,似乎更习惯于从财务报表中读懂上市公司。他坦言,在买入一些股票时,并不会去实地调研。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自己通过报表就能发现的机会,投资成功率往往更高。

在他看来,之所以要去频繁调研,意味着对这家公司还有很多疑问,对其未来判断充满着不确定。而他更希望把握市场相对确定性机会,投资决策建立在对行业和公司的深度认知之上,在安全边际足够高的情况下买入。他认为,对于一家公司的认知超越市场和同行,才是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刘旭是比较谨慎的,在研究和投资上没有丝毫马虎。他非常强调有代入感的研究。过去一年,他很多精力用来研究消费股,看了大量的消费品公司,实地调研了非常多的线下渠道,他希望自己能够沉浸其中,真正理解某个细分行业、某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对行业变化、渠道运作、技术进步、企业管理能力等扰动因素拥有敏锐感知力。

低调谦逊是刘旭另一大特质。他自称过去7年里真正看懂并挣到钱的股票一只手能数过来;当被问及擅长的领域时,他谦称谈不上擅长,只是在有些领域成功率较高罢了;他自称在价值投资的道路上刚入门,对消费行业的理解也只是“入门”而已;他甚至谦虚地表示,自己真正能算作深度覆盖的公司不过二三十家……

对于自己投资中的困惑,他也丝毫不遮掩。他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行,水平不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在研究一些公司时很难get到核心要点,自己很努力才能捅破最后那层“窗户纸”。

在笔者看来,这种“不自满”的空杯心态,恰恰是优秀基金经理的必备潜质。任何时候不放弃、不抛弃的基金经理,长期业绩都不会差。

在过去6年多里,刘旭管理的大成高新技术产业任职回报227%,年化回报近20%;连续6年跑赢同类平均和沪深300,实现三大权威奖项“大满贯”。这些数字不仅见证了他的实力,还将继续书写属于他的辉煌。

如此优秀的业绩是如何炼成的?他的超额收益来自哪里?日前,远川研究所与刘旭进行了深入交流,从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以下为对话整理,内容有删减:

01

入场即高位,深耕制造业

远川投资评论 :你刚当基金经理时就遇到了2015年股市大跌,当时是怎么应对的?

刘旭 :那个时候,我在投资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恰好赶上了市场大跌,虽然有点懵,但我没有调仓,没有买入新公司,更没有切换到银行赛道,基本上还是持有原来的公司,尤其是2016年那次,当时还来不及应对,只是跟着市场上下波动。

远川投资评论 :这段经历对你后来的投资有哪些影响?

刘旭 :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我觉得不在于经历了什么,而在于经历过。我之后看过很多书,尤其是读过一些伟人的传记后,让我对人类这种非理性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炒股本质上就是群体博弈,在这样一个行业中,如何定位自己很重要,包括短期定位、长期职业生涯的定位等等。

这段经历让我认清了自己,同时坚定了我价值投资之路。它更大的帮助可能在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上,对操作其实影响不明显。

远川投资评论 :你擅长的领域有哪些?

刘旭 :我不敢说“擅长”二字。我自己长期覆盖家电和制造业,可能在部分制造业或者偏传统制造业里,自己的投资胜率会高一点。

远川投资评论 :传统制造业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吗?你是怎么做的?

刘旭 :我在看制造业的时候,会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来研究。

先说供给端。这块需要看几个方面:1)公司的产品有没有差异化,一般传统制造业的产品都是没有差异化的;2)若没有差异化,其实就要看谁的成本效率更高、服务更好。

成本效率,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公司的产品是不是物美价廉。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对效率的管控。

以某泵业公司为例,水泵由电机和叶轮构成,电机是最核心的部件,而定子、转子绕线又是电机的核心技术,但目前国内很难实现自动化。这家公司通过自己研发的生产线和工艺解决了绕线自动化的问题,攻克了核心技术。把最难的环节做出优势,自然能够积累利润,这就是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

效率的管控,涉及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并不是董事长天天在工厂盯着就能提高生产效率,而应该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推动工人和技术工程师不断对技术迭代升级。

而在服务环节,重点在于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信息反馈及时的优秀团队。这对传统制造业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需求端短期几乎是无法研究的,因为需求往往不是由企业决定,而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或者说由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当然也有一些特别优秀的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创造需求。但这种公司非常少,大部分公司只是被动接受需求。

综合来看,研究传统制造业重点看供给端,需求端短期研究难度很大,长期还会受到技术进步的扰动,几乎是不可研究的。

远川投资评论 :在制造业以外,你还覆盖了哪些行业?能力圈拓展的成效如何?

刘旭 :去年消费行业整体表现不好,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看这个行业,调研了食品、白酒等多种类型的公司,对产品、渠道等各个环节都做了一些研究,试图理解技术进步、管理能力、渠道等因素如何扰动一家消费品公司的运行。

经过一年的积累,我觉得自己对消费行业的理解应该是入门了,尤其是在以渠道主导的消费品中积累了一些方法论。

尽管花了很多精力去看消费,但目前我也没有买入任何一只股票。一方面觉得自己的认知还不够深,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估值较高,还没有公司进入我的射程范围之内。面对认知上的不确定,我希望能从更低的估值和价格上获得补偿,可能还需要等待时机吧。

远川投资评论 :你从业以来深度覆盖的公司大概有多少家?

刘旭 :我的自选股里有100多只,但很多谈不上深度覆盖,对公司的理解可能在七成左右,只有当它们的股价出现巨幅波动,尤其是向下波动时,我才会认真研究;当看到性价比出现一些积极变化的时候,我会做进一步的研究。我敢说自己深度覆盖的公司,大约二三十只吧。

02

价值投资,有代入感的研究

远川投资评论 :你想成为一个成熟的价值投资者,你是如何理解价值投资的?

刘旭 :我觉得价值投资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情。比如巴菲特经常说的天花板、护城河、自由现金流折现等概念,大家一听就懂,但实际上每个生意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生意模式可能扰动因素不一样。这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反思,所以我觉得是挺难的一件事。

我觉得自己刚入门吧,甚至可能只是踏入了一只脚。价值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积累了这么多年,可能只在部分细分子行业里面比较懂,大部分行业还做不到游刃有余。我觉得这条路还很长,非常长。

远川投资评论 :在投资中,给企业定价是关键一步,你是怎么做的?

刘旭 :一家企业应该值多少钱,这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我觉得这个可能需要分门别类地去看。

比如,我在买某泵业公司时,市值只有几十亿,但账上有大量现金,公司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也非常强;而且这个行业长期来看肯定不会消失,所以在当时那个位置,我只要忍受几年,它创造的自由现金流都能覆盖其市值,这个时候很容易判断它是被低估的。有些企业清楚知道这一点就可以了,但是有些企业不行,很多时候需要看每个标的的具体情况。

其实,在大部分时候是很难给企业定价的。这家公司给20倍还是30倍估值合适,其实很难判断,因为你根本不可能知道20年、30年以后公司是一个什么样子。所以我持仓中30倍估值以上的公司并不多。

这个问题非常困扰我。对于30倍以上估值的公司,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定价,除非它特别优秀,短期增速或者长期前景能够对冲我的焦虑,否则30倍PE以上的公司我会比较谨慎。至于说10倍、20倍是不是就一定有竞争力,其实也不是,但至少估值越低,可能对公司的未来看得越清楚,但是也挺难的。

远川投资评论 :你选股时的五大维度——商业模式、发展空间、竞争优势、管理层、估值,你最看重哪一点?

刘旭 :我觉得管理层和商业模式都很重要,这两者共同构筑了公司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我认为竞争优势只是一个结果,优势的来源可能是赛道很好,也有可能是管理层的执行力很强。当然,最后要看竞争壁垒够不够高。在需求稳定的行业里面有一定的壁垒,其实就可以接受。

当然,估值也很重要。如果其他方面确定性不够高,那就需要有较低估值作为补偿,否则的话风险挺大的。

远川投资评论 :你在研究上很强调“代入感”这个词,为什么?

刘旭 :很多基金经理从来没有做过实业,包括我在内,对于一家公司怎么运行的没有很深的理解,有代入感的研究就很重要,即真正理解一家公司到底因何而生、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核心竞争力等等。我想从更高的层面理解一个行业和一家企业,而不是根据冰冷的数据简单的做个业绩点评、盈利预测。

以消费行业为例,我之前没有做过这个行业,在研究中我就希望搞清楚这个行业是怎么运作的,需要注意哪些扰动因素,渠道、技术、管理能力等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一家公司的,我希望对这个行业建立起全方位的认知,能够觉察到行业中的任何风吹草动。

远川投资评论 :对于一家新公司,你的研究和决策流程是什么样的?

刘旭 :首先是发现公司,也就是研究哪家公司、为什么要研究。这是第一步。

发现公司的途径很多,一般我会先去筛选财务报表,找到有研究价值的标的;或者问问其他同事,有没有值得研究的标的;再就是从自己买入的公司入手,寻找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机会等。

第二步是买入时机的把握。可能不同公司投资机会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于相对擅长的行业,我可能看完几年年报,匹配公司当时的估值就可以做出决策。但在大部分公司上没有这么自信,需要做更加体系化的研究,与创始人、管理层深入交流,并长期跟踪。

如果还不行的话,可能需要再跟踪几年时间,等待一个好的买点或者加深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后再买入。很多时候若贸然买入,一些风险点你可能是无法感知的。在选股和择时上,我是比较谨慎的。

远川投资评论 :通过财务报表筛选公司时,你最看重的指标有哪些?

刘旭 :比较常见的指标包括毛利率、净利率、费用率、ROE、ROA等指标;每个行业的特点不同,关注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不同基金经理对财务指标的理解不同,对背后生意的理解更不同,这是差异之处。如果对行业深刻理解,一旦某个指标发生变化,就能敏锐地捕捉到背后的机会,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远川投资评论 :你更偏向投资确定性,还是收益弹性?

刘旭 :我更偏向安全边际。我觉得龙头公司肯定靠谱,但是也贵。投资确定性和估值往往不可兼得,因此很多事最后都是权衡的结果。

我挺害怕高估值的,并不是说我完全抵制,而是我觉得在产业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确定性很差,高估值需要承受更高的风险。

我还是希望一个投资组合能够保值增值,所以买进的标的都是确定性较高、安全边际较深的企业,这样做的话,哪怕看错了也不会亏很多钱。

远川投资评论 :你一般会什么时候卖出股票?

刘旭 :卖出股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买入后涨得比较多了,取得了一个好的结果,估值也不便宜了;二是自己看错了,不得不卖出止损。

一般情况下,除了日常的跟踪,我持有三年以上会卖出,当然在卖出前会重新审视公司的价值。对于涨幅较大、估值较高的公司我很少会捂住不卖。虽然可能会因此错失一些机会,但投资纪律还是要遵守的。

远川投资评论 :你是如何做到持仓集中度很高,回撤控制却很优秀的?

刘旭 :我觉得持仓集中度和规模相关,如果规模更小一点,集中度会更高。如果一个人能同时深刻理解15家公司,那他一定能做好投资。

深刻理解公司并不是指了解业务结构拆分、盈率预测等,而是超越社会认知,看到它的机会和风险点。我觉得这个很难。我其实很担心自己的集中度下降,因为我没有能力对那么多公司有超越社会的认知。

回撤则是一个结果,我觉得和集中度关系不大。即便持仓集中度很高,但只要买入的公司都有充分的安全边际,市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就卖出,回撤就不可能很大。

03

认清自己,赚认知范围内的钱

远川投资评论 :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

刘旭 :我平时是一个外向、积极乐观的人;但在职业当中,我算是比较麻木和迟钝的人。有时候我就想,我的性格决定了我无法赚到交易的钱,因为我对短期变量没有那么敏感。

远川投资评论 :在投资中,你是如何避免被外界干扰的?

刘旭 :我觉得有两点,第一点跟性格有关,我不是那种买了一只股票两天不涨就会很难受的人,每个人可能适合不同的路;

第二点得益于2015年的经历。可以看到,那种非理性的行为到如今依然在不断上演,对我是一种警示,让我清楚自己到底要走什么路。一个人不可能既练长跑又练短跑,要接受自己的不足,有些钱是自己无法赚到的。这样想之后心态就会很好多。

远川投资评论 :你目前在投资上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

刘旭 :现在这个阶段,其实很多事情我已经想得很清楚了。我现在困扰的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水平不够,很多时候无法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事件背后的规律,这一点有时会让我感到难受。

我其实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但我觉得挺难的,需要对事物有很深的认知。我每天都会看很多书,数理、哲学、逻辑等都会涉猎,我也会去复盘一些企业的案例,看看涨涨跌跌背后的逻辑,希望有一天能融会贯通。

远川投资评论 :你觉得自己管理规模的上限是多少?

刘旭 :我必须承认一点,规模更小更容易做出超额收益。因为越少人定价的公司不公允定价的可能性越大,而对大公司的定价超越社会共识的可能性则会小很多。所以管理规模越大,越不利于长期收益率的提升。

从换手率来看,我觉得自己的管理规模再翻1-2倍应该问题不大,目前阶段前十大持仓中大市值的公司挺多的。

远川投资评论 :你此前曾公开表示不看好银行和地产,既往的产品也没有布局,但去年3月份发行的新基金,却买入了银行、地产龙头股,你现在如何看待这两个行业?

刘旭 :我仍旧不看好银行和地产,因为这是两个同质化非常严重的行业,尤其是地产。

地产是一个资源组织公司,业务流程每个环节都同质化。买地环节、设计和建造环节基本都不存在差异化;而在销售环节,基于房产大额固定资产的属性,消费频率很低,对销售能力的要求也很低。

我希望购买的公司是在某些环节形成了显著差异化的竞争力,而且这个优势无法通过资本去复制。地产明显不是这样的行业。另外,中国的人口结构也不能支撑地产公司未来的销量,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后劲乏力了。

银行可能稍好一点,但银行的生意太古老,就是一个出让金钱使用权的生意,壁垒很低。有些环节能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比如对客户的识别、对风险的预判、区域性竞争力等,但这些优势长期来看都不够深。

至于新基金为什么买,主要是因为估值太便宜,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但我始终不看好银行和地产。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