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成基金劉旭:低調謙遜的價值投資者

作者:遠川投資評論
大成基金劉旭:低調謙遜的價值投資者
大成基金劉旭:低調謙遜的價值投資者

2016年,上證指數下跌12.31%,“市場底”由2850點下移至2638點。在悲觀者看來,這是糟糕的一年;但在樂觀者眼中,當時A股已遍地黃金。這一年,價值投資者劉旭開始在投資上嶄露頭角。

經曆年初暴跌式擠泡沫,長期跟蹤家電和制造業的劉旭,敏銳地覺察到了很多公司跌出了價值,具備較高的安全邊際,于是他長線布局了多隻股票。這奠定了他未來幾年的業績基礎。

當時買入的多隻制造業股票當中,三花智控不是賺錢最多的,卻是最符合劉旭打法的。公司主營空調冰箱零部件,是一家在傳統制造業裡深耕多年的上遊企業,下遊客戶主要是格力、美的這些知名企業,具有一定的護城河。該公司是劉旭長期跟蹤的标的之一,早在做研究員時就有深度覆寫。

2016年初,三花智控市值跌至130億元左右,劉旭在篩選财務報表時發現,公司營運健康,穩定成長;同時,公司創始人将交棒給他的大兒子,這是一位幾十年前的大學生,不僅專業對口,對公司業務非常熟悉,而且管理有方,公司上上下下都兢兢業業。

綜合各種資訊後,劉旭認為公司股價被嚴重錯殺,于是選擇重倉買入,并很快成為第一重倉股。随後公司股價節節攀升,持有2年多後他且戰且退,直到2020年四季度完全兌現收益退出,單票獲利2倍以上。

篩選财務報表,尋找投資線索→深度研究→價值低估時買入、蟄伏→預期目标達成後獲利了結,這樣的操作劉旭早已輕車熟路、爛熟于心。作為價值投資者,他非常注重買入時的安全邊際,輕易不出手,但每次出手都希望能有所收獲,即使事與願違,也力求不出現大的虧損,造成淨值巨大的波動。

對于審計出身的他來說,似乎更習慣于從财務報表中讀懂上市公司。他坦言,在買入一些股票時,并不會去實地調研。從過往的經驗來看,自己通過報表就能發現的機會,投資成功率往往更高。

在他看來,之是以要去頻繁調研,意味着對這家公司還有很多疑問,對其未來判斷充滿着不确定。而他更希望把握市場相對确定性機會,投資決策建立在對行業和公司的深度認知之上,在安全邊際足夠高的情況下買入。他認為,對于一家公司的認知超越市場和同行,才是超額收益的主要來源。

劉旭是比較謹慎的,在研究和投資上沒有絲毫馬虎。他非常強調有代入感的研究。過去一年,他很多精力用來研究消費股,看了大量的消費品公司,實地調研了非常多的線下管道,他希望自己能夠沉浸其中,真正了解某個細分行業、某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對行業變化、管道運作、技術進步、企業管理能力等擾動因素擁有敏銳感覺力。

低調謙遜是劉旭另一大特質。他自稱過去7年裡真正看懂并掙到錢的股票一隻手能數過來;當被問及擅長的領域時,他謙稱談不上擅長,隻是在有些領域成功率較高罷了;他自稱在價值投資的道路上剛入門,對消費行業的了解也隻是“入門”而已;他甚至謙虛地表示,自己真正能算作深度覆寫的公司不過二三十家……

對于自己投資中的困惑,他也絲毫不遮掩。他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行,水準不夠,對很多問題的了解不夠深刻,在研究一些公司時很難get到核心要點,自己很努力才能捅破最後那層“窗戶紙”。

在筆者看來,這種“不自滿”的空杯心态,恰恰是優秀基金經理的必備潛質。任何時候不放棄、不抛棄的基金經理,長期業績都不會差。

在過去6年多裡,劉旭管理的大成高新技術産業任職回報227%,年化回報近20%;連續6年跑赢同類平均和滬深300,實作三大權威獎項“大滿貫”。這些數字不僅見證了他的實力,還将繼續書寫屬于他的輝煌。

如此優秀的業績是如何煉成的?他的超額收益來自哪裡?日前,遠川研究所與劉旭進行了深入交流,從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以下為對話整理,内容有删減:

01

入場即高位,深耕制造業

遠川投資評論 :你剛當基金經理時就遇到了2015年股市大跌,當時是怎麼應對的?

劉旭 :那個時候,我在投資上還處于摸索階段,恰好趕上了市場大跌,雖然有點懵,但我沒有調倉,沒有買入新公司,更沒有切換到銀行賽道,基本上還是持有原來的公司,尤其是2016年那次,當時還來不及應對,隻是跟着市場上下波動。

遠川投資評論 :這段經曆對你後來的投資有哪些影響?

劉旭 :這段經曆對我的影響,我覺得不在于經曆了什麼,而在于經曆過。我之後看過很多書,尤其是讀過一些偉人的傳記後,讓我對人類這種非理性行為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炒股本質上就是群體博弈,在這樣一個行業中,如何定位自己很重要,包括短期定位、長期職業生涯的定位等等。

這段經曆讓我認清了自己,同時堅定了我價值投資之路。它更大的幫助可能在于自己的思維模式上,對操作其實影響不明顯。

遠川投資評論 :你擅長的領域有哪些?

劉旭 :我不敢說“擅長”二字。我自己長期覆寫家電和制造業,可能在部分制造業或者偏傳統制造業裡,自己的投資勝率會高一點。

遠川投資評論 :傳統制造業的研究有什麼不同嗎?你是怎麼做的?

劉旭 :我在看制造業的時候,會從供給端和需求端來研究。

先說供給端。這塊需要看幾個方面:1)公司的産品有沒有差異化,一般傳統制造業的産品都是沒有差異化的;2)若沒有差異化,其實就要看誰的成本效率更高、服務更好。

成本效率,通俗一點來講,就是公司的産品是不是物美價廉。決定因素有兩個,一是對供應鍊的掌控能力,二是在生産過程中對效率的管控。

以某泵業公司為例,水泵由電機和葉輪構成,電機是最核心的部件,而定子、轉子繞線又是電機的核心技術,但目前國内很難實作自動化。這家公司通過自己研發的生産線和工藝解決了繞線自動化的問題,攻克了核心技術。把最難的環節做出優勢,自然能夠積累利潤,這就是對供應鍊的掌控能力。

效率的管控,涉及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并不是董事長天天在工廠盯着就能提高生産效率,而應該重視生産技術的改進,推動勞工和技術工程師不斷對技術疊代更新。

而在服務環節,重點在于深入了解客戶需求,打造一支服務意識強、資訊回報及時的優秀團隊。這對傳統制造業公司來說至關重要。

需求端短期幾乎是無法研究的,因為需求往往不是由企業決定,而是由行業特性決定的,或者說由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當然也有一些特别優秀的企業,能夠通過技術進步創造需求。但這種公司非常少,大部分公司隻是被動接受需求。

綜合來看,研究傳統制造業重點看供給端,需求端短期研究難度很大,長期還會受到技術進步的擾動,幾乎是不可研究的。

遠川投資評論 :在制造業以外,你還覆寫了哪些行業?能力圈拓展的成效如何?

劉旭 :去年消費行業整體表現不好,是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這個行業,調研了食品、白酒等多種類型的公司,對産品、管道等各個環節都做了一些研究,試圖了解技術進步、管理能力、管道等因素如何擾動一家消費品公司的運作。

經過一年的積累,我覺得自己對消費行業的了解應該是入門了,尤其是在以管道主導的消費品中積累了一些方法論。

盡管花了很多精力去看消費,但目前我也沒有買入任何一隻股票。一方面覺得自己的認知還不夠深,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估值較高,還沒有公司進入我的射程範圍之内。面對認知上的不确定,我希望能從更低的估值和價格上獲得補償,可能還需要等待時機吧。

遠川投資評論 :你從業以來深度覆寫的公司大概有多少家?

劉旭 :我的自選股裡有100多隻,但很多談不上深度覆寫,對公司的了解可能在七成左右,隻有當它們的股價出現巨幅波動,尤其是向下波動時,我才會認真研究;當看到成本效益出現一些積極變化的時候,我會做進一步的研究。我敢說自己深度覆寫的公司,大約二三十隻吧。

02

價值投資,有代入感的研究

遠川投資評論 :你想成為一個成熟的價值投資者,你是如何了解價值投資的?

劉旭 :我覺得價值投資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的事情。比如巴菲特經常說的天花闆、護城河、自由現金流折現等概念,大家一聽就懂,但實際上每個生意有着不同的特點,不同生意模式可能擾動因素不一樣。這需要長期積累和不斷反思,是以我覺得是挺難的一件事。

我覺得自己剛入門吧,甚至可能隻是踏入了一隻腳。價值投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積累了這麼多年,可能隻在部分細分子行業裡面比較懂,大部分行業還做不到遊刃有餘。我覺得這條路還很長,非常長。

遠川投資評論 :在投資中,給企業定價是關鍵一步,你是怎麼做的?

劉旭 :一家企業應該值多少錢,這是一件特别難的事。我覺得這個可能需要分門别類地去看。

比如,我在買某泵業公司時,市值隻有幾十億,但賬上有大量現金,公司創造自由現金流的能力也非常強;而且這個行業長期來看肯定不會消失,是以在當時那個位置,我隻要忍受幾年,它創造的自由現金流都能覆寫其市值,這個時候很容易判斷它是被低估的。有些企業清楚知道這一點就可以了,但是有些企業不行,很多時候需要看每個标的的具體情況。

其實,在大部分時候是很難給企業定價的。這家公司給20倍還是30倍估值合适,其實很難判斷,因為你根本不可能知道20年、30年以後公司是一個什麼樣子。是以我持倉中30倍估值以上的公司并不多。

這個問題非常困擾我。對于30倍以上估值的公司,我不知道應該如何定價,除非它特别優秀,短期增速或者長期前景能夠對沖我的焦慮,否則30倍PE以上的公司我會比較謹慎。至于說10倍、20倍是不是就一定有競争力,其實也不是,但至少估值越低,可能對公司的未來看得越清楚,但是也挺難的。

遠川投資評論 :你選股時的五大次元——商業模式、發展空間、競争優勢、管理層、估值,你最看重哪一點?

劉旭 :我覺得管理層和商業模式都很重要,這兩者共同構築了公司的競争優勢。

事實上,我認為競争優勢隻是一個結果,優勢的來源可能是賽道很好,也有可能是管理層的執行力很強。當然,最後要看競争壁壘夠不夠高。在需求穩定的行業裡面有一定的壁壘,其實就可以接受。

當然,估值也很重要。如果其他方面确定性不夠高,那就需要有較低估值作為補償,否則的話風險挺大的。

遠川投資評論 :你在研究上很強調“代入感”這個詞,為什麼?

劉旭 :很多基金經理從來沒有做過實業,包括我在内,對于一家公司怎麼運作的沒有很深的了解,有代入感的研究就很重要,即真正了解一家公司到底因何而生、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核心競争力等等。我想從更高的層面了解一個行業和一家企業,而不是根據冰冷的資料簡單的做個業績點評、盈利預測。

以消費行業為例,我之前沒有做過這個行業,在研究中我就希望搞清楚這個行業是怎麼運作的,需要注意哪些擾動因素,管道、技術、管理能力等因素又是如何影響一家公司的,我希望對這個行業建立起全方位的認知,能夠覺察到行業中的任何風吹草動。

遠川投資評論 :對于一家新公司,你的研究和決策流程是什麼樣的?

劉旭 :首先是發現公司,也就是研究哪家公司、為什麼要研究。這是第一步。

發現公司的途徑很多,一般我會先去篩選财務報表,找到有研究價值的标的;或者問問其他同僚,有沒有值得研究的标的;再就是從自己買入的公司入手,尋找産業鍊上下遊公司的機會等。

第二步是買入時機的把握。可能不同公司投資機會的難易程度不同,對于相對擅長的行業,我可能看完幾年年報,比對公司當時的估值就可以做出決策。但在大部分公司上沒有這麼自信,需要做更加體系化的研究,與創始人、管理層深入交流,并長期跟蹤。

如果還不行的話,可能需要再跟蹤幾年時間,等待一個好的買點或者加深對這個行業的認識後再買入。很多時候若貿然買入,一些風險點你可能是無法感覺的。在選股和擇時上,我是比較謹慎的。

遠川投資評論 :通過财務報表篩選公司時,你最看重的名額有哪些?

劉旭 :比較常見的名額包括毛利率、淨利率、費用率、ROE、ROA等名額;每個行業的特點不同,關注的名額也不盡相同。

不同基金經理對财務名額的了解不同,對背後生意的了解更不同,這是差異之處。如果對行業深刻了解,一旦某個名額發生變化,就能敏銳地捕捉到背後的機會,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

遠川投資評論 :你更偏向投資确定性,還是收益彈性?

劉旭 :我更偏向安全邊際。我覺得龍頭公司肯定靠譜,但是也貴。投資确定性和估值往往不可兼得,是以很多事最後都是權衡的結果。

我挺害怕高估值的,并不是說我完全抵制,而是我覺得在産業趨勢不明朗的情況下,确定性很差,高估值需要承受更高的風險。

我還是希望一個投資組合能夠保值增值,是以買進的标的都是确定性較高、安全邊際較深的企業,這樣做的話,哪怕看錯了也不會虧很多錢。

遠川投資評論 :你一般會什麼時候賣出股票?

劉旭 :賣出股票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買入後漲得比較多了,取得了一個好的結果,估值也不便宜了;二是自己看錯了,不得不賣出止損。

一般情況下,除了日常的跟蹤,我持有三年以上會賣出,當然在賣出前會重新審視公司的價值。對于漲幅較大、估值較高的公司我很少會捂住不賣。雖然可能會是以錯失一些機會,但投資紀律還是要遵守的。

遠川投資評論 :你是如何做到持倉集中度很高,回撤控制卻很優秀的?

劉旭 :我覺得持倉集中度和規模相關,如果規模更小一點,集中度會更高。如果一個人能同時深刻了解15家公司,那他一定能做好投資。

深刻了解公司并不是指了解業務結構拆分、盈率預測等,而是超越社會認知,看到它的機會和風險點。我覺得這個很難。我其實很擔心自己的集中度下降,因為我沒有能力對那麼多公司有超越社會的認知。

回撤則是一個結果,我覺得和集中度關系不大。即便持倉集中度很高,但隻要買入的公司都有充分的安全邊際,市值上漲到一定程度時就賣出,回撤就不可能很大。

03

認清自己,賺認知範圍内的錢

遠川投資評論 :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性格的人?

劉旭 :我平時是一個外向、積極樂觀的人;但在職業當中,我算是比較麻木和遲鈍的人。有時候我就想,我的性格決定了我無法賺到交易的錢,因為我對短期變量沒有那麼敏感。

遠川投資評論 :在投資中,你是如何避免被外界幹擾的?

劉旭 :我覺得有兩點,第一點跟性格有關,我不是那種買了一隻股票兩天不漲就會很難受的人,每個人可能适合不同的路;

第二點得益于2015年的經曆。可以看到,那種非理性的行為到如今依然在不斷上演,對我是一種警示,讓我清楚自己到底要走什麼路。一個人不可能既練長跑又練短跑,要接受自己的不足,有些錢是自己無法賺到的。這樣想之後心态就會很好多。

遠川投資評論 :你目前在投資上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麼?

劉旭 :現在這個階段,其實很多事情我已經想得很清楚了。我現在困擾的是自己的能力不夠、水準不夠,很多時候無法抓住事物的本質、了解事件背後的規律,這一點有時會讓我感到難受。

我其實每天都在思考這些問題,但我覺得挺難的,需要對事物有很深的認知。我每天都會看很多書,數理、哲學、邏輯等都會涉獵,我也會去複盤一些企業的案例,看看漲漲跌跌背後的邏輯,希望有一天能融會貫通。

遠川投資評論 :你覺得自己管理規模的上限是多少?

劉旭 :我必須承認一點,規模更小更容易做出超額收益。因為越少人定價的公司不公允定價的可能性越大,而對大公司的定價超越社會共識的可能性則會小很多。是以管理規模越大,越不利于長期收益率的提升。

從換手率來看,我覺得自己的管理規模再翻1-2倍應該問題不大,目前階段前十大持倉中大市值的公司挺多的。

遠川投資評論 :你此前曾公開表示不看好銀行和地産,既往的産品也沒有布局,但去年3月份發行的新基金,卻買入了銀行、地産龍頭股,你現在如何看待這兩個行業?

劉旭 :我仍舊不看好銀行和地産,因為這是兩個同質化非常嚴重的行業,尤其是地産。

地産是一個資源組織公司,業務流程每個環節都同質化。買地環節、設計和建造環節基本都不存在差異化;而在銷售環節,基于房産大額固定資産的屬性,消費頻率很低,對銷售能力的要求也很低。

我希望購買的公司是在某些環節形成了顯著差異化的競争力,而且這個優勢無法通過資本去複制。地産明顯不是這樣的行業。另外,中國的人口結構也不能支撐地産公司未來的銷量,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已經後勁乏力了。

銀行可能稍好一點,但銀行的生意太古老,就是一個出讓金錢使用權的生意,壁壘很低。有些環節能形成差異化的競争力,比如對客戶的識别、對風險的預判、區域性競争力等,但這些優勢長期來看都不夠深。

至于新基金為什麼買,主要是因為估值太便宜,有足夠的安全邊際,但我始終不看好銀行和地産。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