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欧凭什么这么富?让丹麦人养的猪告诉你

作者:两抖云

有这么一个北欧小国,它的主体面积只有4.3万平方公里,半个重庆大,顶几个辽大家自己算。

这个小国不仅会讲小故事,养猪也很有一手,在2007年之前,它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年出口活猪1000万头以上,最高时占到全球猪肉出口额的30%,碾压美国,到现在也排在前四,是全球唯一一个猪口超过人口两倍的国家,人送外号“养猪王国”,这个国家就是丹麦。

北欧凭什么这么富?让丹麦人养的猪告诉你

丹麦人着实把猪养明白了,甚至搞成了支柱型产业,猪肉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一半,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7%,上百年来一直就是丹麦重要的收入来源,每年大把搂钱。那么丹麦人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我就通过丹麦猪这个农业案例,阐述一个长久以来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那就是北欧凭什么这么富。

其实,丹麦人走上养猪之路,纯粹是被逼的。19世纪中期之前,丹麦主要靠往英国等国家出口粮食赚钱,但北美的低价粮一进来,丹麦人的生意就瓦塔了,只能二次创业。正巧英国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肉类,主要是培根的需求爆炸,熏肉是德国人的种族天赋,于是德国汉堡等地就开始向英国大量供货,国内的猪不够用了,丹麦人一看,发现了商机,开始在国内疯狂盖猪圈,然后像德国出口生猪。

但好景不长,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汉堡等地区加入了“德国关税同盟”,想把丹麦踹了自己玩。于是丹麦人准备产销一条龙,自己搞培根出口,就专注于英国市场。

作为乙方,为了更好地往甲方爸爸怀里扑,提升产品竞争是关键。农业的源头在育种,于是从1890年开始,丹麦人就天天给各种猪相亲,搞杂交筛选,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培育出一种世界名猪,丹麦长白猪。这种猪可了不得,被称为丹麦国宝,它们的骨骼精奇,异于常猪,肋骨比其它的猪要多两根,所以体型比较高挑,这样出肉就多,胴体瘦肉率在60%以上,大猪的料肉比达到了惊人的2.43:1,也就是不到两斤半饲料出一斤肉,而一般的猪能达到2.8:1就不错了,所以这饲料就能省不少钱。

北欧凭什么这么富?让丹麦人养的猪告诉你

丹麦长白猪

不仅出肉多,长得还贼快,丹麦猪在160日龄就能达到110公斤,而且还巨能生,成年母猪每年产的断奶成活猪仔数,平均达到了33头,一般品种的猪也就20来头。

丹麦很早就成立了官方的育种公司,用长白、大白、杜洛克搞杂交,建立了一个核心育种群,丹麦各个农场的猪,种猪都是从育种中心送来的,而且丹麦人规定,各个种猪场必须把最帅(优质)的种公猪,往育种中心送,好让他们接着配种,到现在为止,丹麦人的配种研究已经搞了上百年。

所以不管是种地还是养猪,育种都是一切的起点。

咱们国内现在大规模养殖的肉猪都是进口品种,比如最常见的英国约克夏大白猪,这名可能大家不熟悉,但只要是社会人都见过,因为小猪佩奇她家就是这个品种,白白胖胖的,咱们的土猪大多都是灰不溜秋的黑猪,有养的,不多,土猪肉卖得还挺贵。

那么种猪搞定了,剩下的就是养猪。

丹麦人为了确保猪肉质量,规范猪肉养殖,集全国之力,建立了成熟的养猪体系。在19世纪末,丹麦养猪农户就搞起了合作社,最终成立了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这就是丹麦养猪行业的话事人,几乎所有的养猪农户都是协会的会员,从育种、养殖、屠宰到销售,联合会全程把控,另外还提供咨询、信贷、保险等业务,和日本的农协很像。

当年就是靠着农业合作社,丹麦养殖户把国内外国人开的养殖厂都干挺了,一统江湖。

丹麦不仅对猪种严格把关,对养猪农户的要求更是变态。在丹麦,不是谁都有资格养猪的,想养猪,需要先达成两个成就,首先,你得有超过300亩的地。丹麦的土地所有制非常有意思,土地虽然私有,但不能继承,得通过市场购买,而且农户必须住在农场里,这样一来,投机分子就歇菜了,只有那些想种地养猪的人才能有资格拥有农场,相当于农民只有经营和承包权,哪天你不干了,那这地还要交出来卖给别人。

不仅要有地,你想养猪的话,还得考个“绿色证书”,考这个证非常麻烦,相当于读个研究生学位,首先你必须接受过至少9-10年的基础教育,然后发到农学院去上课,先上6个月的文化课,然后再花一年实习,然后第二个阶段再回炉上6个月的课,再实习18个月,最后再上18个月的农场管理课程,整个流程下来,5年已经过去了,然后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及格了才能拿到这个养猪证书。这时间读个博士都够了,你就可想而知,丹麦养殖户的头发得掉多少,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猪群里突然蹦出来一个光头。

北欧凭什么这么富?让丹麦人养的猪告诉你

但养牲畜这个事,比种水果蔬菜麻烦多了,就比如饲料中的营养配比,备孕、妊娠母猪的营养标准,猪舍的温度和湿度,母猪的产后护理等等,尤其是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为了帮助农户科学养猪,丹麦成立了农业咨询服务中心,专门为农户培训养猪技能,平均每25个农户就有一个专职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养殖户一有啥不明白的就打电话摇人,一项新的养殖技术推广速度非常快,通常1年就搞定。

俗话说,“家有百万,带毛的不算”,搞畜牧的人,最怕的就是家畜得病。丹麦人对控制疾病这方面管得相当严,养猪和屠宰联合会全程监管。所有养猪场必须每月提供猪的血液样本,所有病猪必须送到联合会的体检机构解剖,所有入境的运猪车辆必须在边境上消毒,如果是境外的访问者想参观农场,不好意思,要观察48小时后才行,所以丹麦那边的猪就很少被这个瘟那个病的一窝端了。

前几年非洲猪瘟泛滥那会儿,国内有一些缺德到极点的养殖户为了垄断市场,让自己的猪卖更高的价,竟然往人家养殖场里扔死病猪,人家建了围墙之后,用无人机挂着死猪投毒,我估计他们是受到当年蒙古人西征时,用投石机投毒的启发,所以肉价那几年才跟窜天猴似的往上涨,为了保证大家吃肉,中粮专门跑到丹麦买了几亿美元的猪肉,被人家狠赚了一笔,可见这个疾病监控环节有多么关键。

那么养殖户学秃了,猪也养肥了,下一步就该屠宰了,杀猪这活非常有技术含量,比如褪毛、开膛、切头、切块等等,都得交给专业的人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丹麦设立了三大屠宰企业,全是合作社性质,农户的猪必须送到这几家上路,扶走几头交几头的钱。其中最大的屠宰合作社是丹麦的皇冠集团(Danish Crown),和丹麦皇冠曲奇饼干不是一家昂,皇冠集团也是全欧洲最大的屠宰联合体,设备非常先进,流程都是电脑自动控制,屠宰效率很高,客户毫无痛苦,瞬间带走,体验良好,每一位都是带着微笑走的。

北欧凭什么这么富?让丹麦人养的猪告诉你

然后屠宰场就把猪肉卖给不同的国家,把钱交给农户。咱们前几年狂买丹麦猪肉,就是找这个皇冠集团谈的。

丹麦“养猪、屠宰、销售”三位一体的合作社化养殖,对生猪的品质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生产效率非常高,丹麦人养1000头猪,仅需要0.3个劳动力,而且单个养殖场的规模越来越大,1992年还有57000个,现在就剩不到5000了,年产生猪2800万头,丹麦总人口才580万,相当于一个人养了4头猪,丹麦人很有志气,宣称要把这个数翻倍。

高品质猪肉,也把丹麦培根的品牌形象打出去了。

上个世纪中期,丹麦一直是英国最大的培根进口国,丹麦培根是第一个在英国电视上做广告的食品。而且当时非常嚣张,一直在包装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叫“好培根,上面都写满了丹麦字”。后来又扩大了市场,向全球140个国家供货,不仅卖培根,还直接卖猪肉,70%的货卖给了欧盟。最大的出口市场是德国、英国、波兰、中国、日本、意大利。

如果按照BBC这类西方媒体的尿性,夸完了丹麦人的战绩,立马就要跟上一个问题,那就是,代价是什么?

每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碳排放、殖场味太冲,把周边居民熏得想挂路灯等等,不展开讲了,咱们不能跟BBC一个德行,主要还是要看人家做出的成绩。

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写软文想给丹麦人带货,只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个事,那就是丹麦人,为了保住盖在猪圈上的铁王座,在养猪事业上再攀高峰,到底有多努力,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他们几乎把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强,才换来了今天的成绩。

而北欧国家之所以这么富,其实和丹麦人养猪是一个套路,那就是把某些行业做到极致,利用一切手段抬高竞争门槛,让别人进不来,自己好赚取丰厚的利润,人口又不多,这样一分,收益就很可观了。

丹麦猪肉2020年的出口额是40亿美元,这个数并不算太吓人,但整个国家只有5000个养猪农户,一个人平均能分到80万美元,500多万人民币,相当于一个中小企业的营收,注意这还只是出口,不包括内销,他能不富吗?

丹麦人从1890年就开始搞育种,到现在已经搞了整整130年了,这门槛太高,你想从头搞起,短时间冲击他,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但不是每个行业都可以这么搞,得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已经高度成熟了,没有频繁的技术迭代和破坏性创新;第二,行业的规模不能太大,要细分,否则有实力的国家一旦盯上,就完了。

养猪恰好就符合这两条,流程已经高度固化了,就那些事,无非每年改进一点。但像互联网、通信、电子信息、汽车这些产业,就不行了,技术迭代非常快,你的行业门槛很容易被人挤破,只要市场出现重大变化,你就没了,芬兰的诺基亚手机和瑞典的萨博汽车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跟不上时代,就只能被淘汰,瑞典的沃尔沃也是被几经转手,如果华为正常发展,敞开了竞争,那么瑞典的爱立信估计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所以行业必须成熟,之前积累的门槛才能保住。

第二点,光竞争小还不行,体量也得小,不能让人看着眼红。养猪是农业,农业的产值比工业小多了,即使花了上百年做到世界第一,丹麦也就挣个几十亿美元,这点钱对一些有实力的国家来说,比如五常来说,就不算太眼红,因为他们都在捣鼓最重要,利润最丰厚的行业。

中国能否做到像丹麦人那样养猪呢?很难,但不是不可以,由国家牵头,搞上二十年,或许也能行,但费这么大的劲,就为了多出口这几头猪,合算吗?

但汽车就不一样了,市场太大,全球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是3到4万亿美元,所以只要是有点工业实力的国家,都想捞一笔,尤其是中国,即使燃油车的专利保护壁垒这么大,也不死心,集全国之力搞新能源汽车,就是想弯道超车,再尝试切别人中路,把汽车做大,拼了命也要把汽车行业最丰厚的利润和天量的就业岗位留在中国。

所以大家看,北欧国家的大公司,都在这些体量较小或是细分行业,比如丹麦的瑞声达、奥迪康,这都是做助听器和声学的,诺和诺德、伦贝克这都是医药公司,分别做糖尿病和精神疾病的,乐高做积木,马士基做集装箱航运,芬兰的几个大公司比如斯道拉·恩索这都是做纸的,都是几十年上百年的企业,门槛不小,但他们所在的市场规模都不太大,在这些小行业做到极致,尽量发挥比较优势,做到龙头,就已经成功了,再加上人口又少,所以一平均,每个人赚的就多了,另外还有石油、天然气,木材等方面的资源可以卖,所以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这就是田忌赛马的战略,让出快车道,我在慢车道领跑,也算赢。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为什么北欧人少?

这还是农业问题,农业主要看纬度,北欧国家的纬度不是一般的高,即使是最南边的丹麦,其纬度已经比贝加尔湖北边还要高了,虽然大西洋暖流让北欧国家不像同纬度的西伯利亚那么恐怖,但依然很冷,在耐寒农作物出现之前,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关键的是无霜期极短,5月和9月份都会下霜,在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最关键的时候下霜,对农业生产是毁灭性的。咱们东北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东北的降水还可以,而且土地极肥,但在清朝之前,一直是渔猎民族的基地,因为去那开荒的人都失败了,农业民族,不会放弃任何一块值得开垦的土地,而清晚期通关之后,之所以大量人口能够跑到东北生存,是因为耐寒水稻、玉米等作物已经出现了。

所以在中世纪之前,农业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北欧人有两个主业,一个是搞畜牧,一个是抢劫,家里一旦缺东西了,就坐船去那些暖和的地方搞零元购,和咱们的那些游牧民族一样。

所以过去一个国家的农业条件好不好,啥也不用看,就看人口密度就行了。

咱们中国核心区这块地,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全世界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东周到西汉和隋唐这两个温暖期,甚至可以把之一拿掉,因此农业生产力暴增,所以汉唐是中国古代国力的巅峰期。

但北欧人也知道抢劫这个事业风险系数太高,不稳定,于是就想南下,在欧洲大陆找块地,考个编,像瑞典,曾经是波罗的海一霸,一度把国土延伸到现在的乌克兰,结果和沙俄从1495年一直打到1809年,打了300多年,最后彼得大帝在1721年一锤定音,把瑞典彻底打回原形,沙俄又在1809年最后一次战争中,吞并了瑞典的芬兰。

施一公曾经讲过一个事,那就是有一年他去瑞典领奖时,与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施一公谈到中国已经登月了,但这个瑞典教授很不以为然,怼了一句,让施一公说不出话来。这个瑞典人说,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施一公教授这个事,被很多人用来说明中国的科技水平依然落后,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瑞典做不到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瑞典人不是傻白甜,当年也是个大战争贩子,但给你300年的机会你不中用啊,你们最伟大的国王,唯一的大帝、北方狮子古斯塔夫二世是怎么死的?还是国力不行,原因就是自然禀赋太差,导致人口不足,打不过别人,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再谈什么经济体量,那不是开水煮鸭子——就剩嘴硬了。美国人的人均GDP比瑞典还高,3亿多的人口,也没见送500个人去月球一个来回,他说这话,那都给瑞典丢人。

小国有小国的好处,但每一个小国,都有一个大国梦,别看他们嘴硬,身体都是诚实的,只要有机会吞并领土,没有一个不上的。

所以自然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上限,北欧今天如此富裕,是基于工业革命后的先发优势,用上百年的时间,形成了几个技术门槛极高且细分的优势产业,自然资源又丰富,再加上人口稀少,所以每个人过得还不错。但这么做其实都是被逼的,因为他们搏过,输了,只能蜷缩在那些竞争不太激烈的赛道里,玩命往前跑,分一杯汤喝。

对于个人来说,我羡慕北欧人的生活条件,但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看,摊上这样的条件,就是灾难,因为永远只能看别人的脸色,活在大国的阴影里,没有一天不哆嗦的,就比如现在的芬兰和瑞典,为啥心急火燎地想入伙,找安全感,而咱们呢?站在干岸上看戏,最多就是两伙人在网上打嘴炮,这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原创不易,欢迎点赞收藏转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