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得罪中国大陆后,立陶宛农产品又被台当局设卡,一头雾水无计可施

作者:吴学兰

报应从来不会缺席,台当局忍无可忍对农产品“设卡”,得罪了中国大陆的立陶宛,一下子竟无计可施。

我们知道,前段时间台湾和立陶宛之间的关系,是相当的热络。去年11月的时候,尽管中国大陆一直在反对,但是立陶宛还是让台湾设了一个“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台湾可不是台北,这是一个性质问题。

得罪中国大陆后,立陶宛农产品又被台当局设卡,一头雾水无计可施

立陶宛是欧洲国家里面,第一个明目张胆地开设“台湾代表处”的。所以之后,中国大陆方面就和立陶宛把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当然,我们14亿人口庞大的中国大陆市场,也不会再对立陶宛打开了。

所以,当时立陶宛的牛肉、奶制品、红酒、啤酒等等,都一下子失去了中国大陆市场。作为中国大陆的消费者,我们有钱,可是我们更有权选择,究竟买哪个国家的商品。在这个背景下,立陶宛一看情势不对,就把眼光瞄准了台湾地区。

虽然众所周知,台湾地区相比大陆,这个市场太小了。可是那也算是一个市场,因此,立陶宛就一直要求台湾,要把该国的商品卖到那儿去,台湾当局也同意了。首先是一批叫沃夫郎的立陶宛啤酒,卖到了台湾。

当时,台湾民进党当局还挺兴奋的,叫嚣说没关系,大陆不买我们买。说实话,立陶宛卖给台湾的同样的啤酒,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完全就不是一个价格了,在中国大陆要便宜得多,但是台湾当局也没办法,只能是吃哑巴亏,毕竟它觉得,立陶宛在政治上有帮助。

得罪中国大陆后,立陶宛农产品又被台当局设卡,一头雾水无计可施

但说实话,台湾市场就那么小,真不是咱们瞧不起它,实在太有限了。所以立陶宛当时是狮子大开口,认为台湾不能只收啤酒,还有很多农产品以及其它的货品,台湾统统都得买。被逼得没办法,台湾当局就想了一个办法,在今年1月的时候提出,给立陶宛的这些农产品和其它的一些商品,设一个许可证。

台当局的意思是,立陶宛向台湾地区出口,包括台湾地区从立陶宛那儿进口,就都得走正儿八经的手续和程序,必须得办理许可证。可是从一月到现在,都快过了5个月了,立陶宛这许可证,就根本没有办下来。

也就是说,台湾给立陶宛设的这个门槛,很可能是人为的,故意的,就是要在这个问题上拖一拖。其实立陶宛对台湾当局的态度,也并不是一直热络,而是忽冷忽热。立陶宛高兴了,或者觉得台湾有用的时候,那么就对台湾当局好一点。其它时候呢,台湾想和立陶宛谈点什么,立陶宛也不搭理台湾。

这样情况之下,台湾当局内心也还是不舒服的,就借这个市场作为工具,故意给立陶宛难堪。

现在立陶宛方面也一下子无计可施,给出的说法就是,正在和台湾方面进行协商,但台湾到现在也没说,其拒收这些农产品是什么情况。

得罪中国大陆后,立陶宛农产品又被台当局设卡,一头雾水无计可施

蔡当局有一个说法,就是前文说的,是许可证没办下来,程序不合规。另外一个说法呢,就是台湾当局已经表态说,这批农产品质量有问题,为了台湾老百姓的健康,质量有问题的产品就不要了。但是究竟是什么质量问题,是哪一批次有问题,台湾根本没有给出说法,所以立陶宛现在也并不相信。

听到这,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一种感觉,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是不是觉得狗咬狗、黑吃黑了呢?说实在话,如果立陶宛识相一点,能够和中国大陆搞好关系, 14亿人口的市场,该是多么庞大。

对于立陶宛这样的一个蕞尔小国来说,它要出口,一定要找很大又很稳定的市场。所以它为了台湾,而去破坏“一个中国”原则,首先是在国际社会,不会得到任何的掌声。其次,立陶宛为此付出了代价,失去了如此庞大的中国大陆市场,最终台湾还翻脸,对它也不再像曾经那样热情。这一来一去,立陶宛是不是很倒霉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