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韵陇原】长安畿辅 襟要泾川

据平凉文旅:

泾川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省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居丝绸古道要冲,为华夏文明腹地,自古以来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因地处泾河川腹地而得名。

泾川县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建郡置县历时2100多年。泾川文化底蕴深厚,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温水文化为代表的特色地域文化交相辉映、璀璨迷人。

作为长安畿辅的泾川大地,熠熠生辉,万物更替,和谐有序。遗留下了大量的历代诗颂、典籍记载和碑铭文物。

泾川一隅

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

清·谭嗣同

春风送客出湖亭,

官道迢遥接杳冥。

百里平原经雨绿,

两行高柳束天青。

蛙声鸟语随鞭影,

水态山容足性灵。

为访瑶池歌舞地,

飘零黄竹不堪听。

大云寺

泾川:古丝路驿站千年珍宝惊艳世界,百里石窟见证文明交融。

山行入泾州

唐·王昌龄

倦此山路长,

停骖问宾御。

pan>

白日落何处?

pan>

滔滔引归虑。

pan>

濛濛傍山去。

pan>

北走尽亭戍。

pan>

州城隐寒树。

pan>

已自少情趣。

pan>

触目忻所遇。

庭前晚开花

唐·李白

西王母桃种我家。

三千阳春始一花。

结实苦迟为人笑。

攀折唧唧长咨嗟。

王母宫

泾川县是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和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的王母宫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祠,素有“天下王母第一宫”美称。

王母宫

过回中王母宫

trong>明·彭泽

宫祠王母翠微头,

周穆曾驰八骏游。

>

云霞萦绕篆烟柔。

>

老树无枝可耐秋。

>

燕亡不道古人忧。

王母宫全貌

一个地方的历史与风物,会引发不同的诗情,而这个地方性的文化视角,又会转而塑造一个地方的灵魂。

“花间派”鼻祖温庭筠的作品,一直都是辞藻华丽,温婉柔润,但他游历至平凉泾川时,写下的登临之作《回中作》,却有一种苍凉衰飒之感。边城高楼上的苍茫秋色,吴姬双管,燕客高歌,边塞的酷寒与思妇的悲怨,尽在笔端。只是,与盛唐刚健的气骨相比,温庭筠的诗虽然仍有力度,但晚唐诗风的流变也已隐然可见。

诗事与史事,就这样又胶着在了一起。以诗证史,洞见的往往是历史中最幽微的一面。

回中作

唐·温庭筠

苍莽寒空远色愁,

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

燕客悲歌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

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

陇水无声冻不流。

南石窟寺内一景

泾川是东西交汇的重要驿站,西来僧侣进入长安之前,会在这里休整,因为离长安近,也有许多僧侣就在这里闭关修行,所以留下如此众多的石窟。

南石窟寺

赠泾州王侍御

唐·李频

一旦天书下紫微,

三年旌旆陇云飞。

塞门无事春空到,

边草青青战马肥。

贞观二十年,四十七岁的李世民西巡至泾川,过浅水原旧战场,抚今追昔,写下了气象不凡的《经破薛举战地》:

经破薛举战地

唐·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俯躬聊自适。

泾州观元戎出师

trong>唐·戎昱

寒日征西将,萧萧马万丛。

>

泾州听张处士弹琴

trong>唐·项斯

边州独夜正思乡,

君又弹琴在客堂。

>

似闻流水到潇湘。

一首《泾州塞》,将西北落日中的苍茫壮志、朔野黄云中的萧萧万马、峭壁连空中的攒峰翠微、泾州要塞里的羌人戍鼙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泾州塞

唐·张籍

行到泾州塞,唯闻羌戍鼙。

pan>

泾川县城有山称之高峰寺,每逢春雨,烟雾迷蒙,林木葱绿,景象清新。

高峰春雨

trong>清·李瑾

嵯峨青嶂架寒烟,

一夜甘霖洒玉田。

pan>

泾汭万壑地增泉。

pan>

青箬绿蓑烟雾边。

pan>

桃花千树间榆钱。

来源:泾川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