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韻隴原】長安畿輔 襟要泾川

據平涼文旅:

泾川縣隸屬于甘肅省平涼市,位于甘肅省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居絲綢古道要沖,為華夏文明腹地,自古以來是西出長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鎮,因地處泾河川腹地而得名。

泾川縣曆史文化悠久,早在4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境内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建郡置縣曆時2100多年。泾川文化底蘊深厚,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紅色文化、溫水文化為代表的特色地域文化交相輝映、璀璨迷人。

作為長安畿輔的泾川大地,熠熠生輝,萬物更替,和諧有序。遺留下了大量的曆代詩頌、典籍記載和碑銘文物。

泾川一隅

自平涼柳湖至泾州道中

清·譚嗣同

春風送客出湖亭,

官道迢遙接杳冥。

百裡平原經雨綠,

兩行高柳束天青。

蛙聲鳥語随鞭影,

水态山容足性靈。

為訪瑤池歌舞地,

飄零黃竹不堪聽。

大雲寺

泾川:古絲路驿站千年珍寶驚豔世界,百裡石窟見證文明交融。

山行入泾州

唐·王昌齡

倦此山路長,

停骖問賓禦。

pan>

白日落何處?

pan>

滔滔引歸慮。

pan>

濛濛傍山去。

pan>

北走盡亭戍。

pan>

州城隐寒樹。

pan>

已自少情趣。

pan>

觸目忻所遇。

庭前晚開花

唐·李白

西王母桃種我家。

三千陽春始一花。

結實苦遲為人笑。

攀折唧唧長咨嗟。

王母宮

泾川縣是西王母文化的發祥地和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始建于西漢元封元年的王母宮是中國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祠,素有“天下王母第一宮”美稱。

王母宮

過回中王母宮

trong>明·彭澤

宮祠王母翠微頭,

周穆曾馳八駿遊。

>

雲霞萦繞篆煙柔。

>

老樹無枝可耐秋。

>

燕亡不道古人憂。

王母宮全貌

一個地方的曆史與風物,會引發不同的詩情,而這個地方性的文化視角,又會轉而塑造一個地方的靈魂。

“花間派”鼻祖溫庭筠的作品,一直都是辭藻華麗,溫婉柔潤,但他遊曆至平涼泾川時,寫下的登臨之作《回中作》,卻有一種蒼涼衰飒之感。邊城高樓上的蒼茫秋色,吳姬雙管,燕客高歌,邊塞的酷寒與思婦的悲怨,盡在筆端。隻是,與盛唐剛健的氣骨相比,溫庭筠的詩雖然仍有力度,但晚唐詩風的流變也已隐然可見。

詩事與史事,就這樣又膠着在了一起。以詩證史,洞見的往往是曆史中最幽微的一面。

回中作

唐·溫庭筠

蒼莽寒空遠色愁,

嗚嗚戍角上高樓。

吳姬怨思吹雙管,

燕客悲歌别五侯。

千裡關山邊草暮,

一星烽火朔雲秋。

夜來霜重西風起,

隴水無聲凍不流。

南石窟寺内一景

泾川是東西交彙的重要驿站,西來僧侶進入長安之前,會在這裡休整,因為離長安近,也有許多僧侶就在這裡閉關修行,是以留下如此衆多的石窟。

南石窟寺

贈泾州王侍禦

唐·李頻

一旦天書下紫微,

三年旌旆隴雲飛。

塞門無事春空到,

邊草青青戰馬肥。

貞觀二十年,四十七歲的李世民西巡至泾川,過淺水原舊戰場,撫今追昔,寫下了氣象不凡的《經破薛舉戰地》:

經破薛舉戰地

唐·李世民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

心随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

營碎落星沉,陣卷橫雲裂。

一揮氛沴靜,再舉鲸鲵滅。

于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

沉沙無故迹,減竈有殘痕。

浪霞穿水淨,峰霧抱蓮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長想眺前蹤,俯躬聊自适。

泾州觀元戎出師

trong>唐·戎昱

寒日征西将,蕭蕭馬萬叢。

>

泾州聽張處士彈琴

trong>唐·項斯

邊州獨夜正思鄉,

君又彈琴在客堂。

>

似聞流水到潇湘。

一首《泾州塞》,将西北落日中的蒼茫壯志、朔野黃雲中的蕭蕭萬馬、峭壁連空中的攢峰翠微、泾州要塞裡的羌人戍鼙毫無保留地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泾州塞

唐·張籍

行到泾州塞,唯聞羌戍鼙。

pan>

泾川縣城有山稱之高峰寺,每逢春雨,煙霧迷蒙,林木蔥綠,景象清新。

高峰春雨

trong>清·李瑾

嵯峨青嶂架寒煙,

一夜甘霖灑玉田。

pan>

泾汭萬壑地增泉。

pan>

青箬綠蓑煙霧邊。

pan>

桃花千樹間榆錢。

來源:泾川大雲寺·王母宮大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