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的科学人生

作者:林海青蛙

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童第周,既是中国实验胚胎学主要创始人,也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奠基人,他首先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他也是中国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领导者,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中国近现代科学家群体中,童第周是最被国人所熟知的科学家之一。

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的科学人生

童第周

童第周(1902—1979)是浙江鄞县人,出生于农民之家,其幼年丧父,依靠兄长的抚养成长,1918年考入位于宁波的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时读师范无需缴纳学费,而且学校还管食宿,因此师范学校是当时贫寒子弟的首选。

童第周深感自己现代知识的贫乏,学习更加刻苦和勤奋,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又考入宁波效实中学插班学习,这次转学对童第周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这所学校与私立复旦大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签有订约,凡毕业生都可以直接保送入学。

童第周于1922年毕业,被保送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教会大学,一年学费需200块银圆左右,即便是中产人家也是读不起的,而童第周能够被保送入学,机会实在难得,但不巧的是,童第周的兄长病倒了,童第周只好退学回家襄助兄长。

童第周又先后报考了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但都没有考上,只好到私立复旦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最终考入该校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并于1927年7月毕业,经其二哥介绍,在浙江桐庐县建设科担任科长。

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的科学人生

童第周

1927年深秋,经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生物系主任蔡翘教授的推荐,童第周被生物系聘为助教,协助蔡翘讲授胚胎学,而蔡翘是童第周在复旦读书时的老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于1928年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1930年,童第周途径苏联前往比利时比京大学留学,由于来自积贫积弱的中国,受到来自欧美许多同学的轻视,但他却憋着一股气,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口气,因此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实验当中。

在一次生物实验中,童第周完成了难度极高的青蛙卵膜剥离手术,青蛙卵只有小米粒般大小,外面还紧紧地包着三层软膜,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操作,童第周先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在卵球上刺了一个小洞,让胀得圆滚滚的青蛙卵松弛下来,变成了扁圆形,再用钢镊往两边轻轻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从卵上顺利地脱落下来,成功地完成了青蛙卵的剥离,其出色的动手实验能力深得导师的赞许,也赢得了留学生们的尊重,还轰动了欧洲生物学界。

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的科学人生

童第周

1934年7月,童第周获得了比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随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并于年底回到祖国,经蔡翘教授的推荐,童第周被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聘为生物系教授。

童第周在青岛太平角和沙子口发现了文昌鱼,文昌鱼是一种介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门类,在生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动物进化史上的活化石,童第周带领研究小组首先解决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等技术,为系统研究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奠定了基础,并利用显微技术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童第周于1936年又成功培养出双头青蛙蝌蚪,明确提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从而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和决定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其科研成果发表之后,再一次在国际生物学界引起了轰动。

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的科学人生

童第周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立山东大学先迁至安徽安庆,又迁至四川万县,在辗转迁移过程中,学校的图书、仪器设备等损毁殆尽,尽管于1938年春在万县复课,但不久就被教育部“暂行停办”,学校师生全部被转入到国立中央大学。

1938年至1941年,童第周在中央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1941年至1943年又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1944年至1946年,又到国立复旦大学生物系担任教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童第周先后在辗转山东大学生物系(四川万县)、中央大学医学院(成都华西坝)、同济大学医学院(四川宜宾李庄)和复旦大学生物系(重庆)四所大学任教。

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的科学人生

童第周

1946年2月,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次出任校长,向曾在该校任教的教授、学者们发出复聘邀请,希望他们尽快返回山东大学工作,童第周就是被邀请者之一,1946年至1948年 ,童第周再一次执教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并任系主任。

1948年3月,童第周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并应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之邀,前往耶鲁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洛氏基金会与中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北京协和医学院就是由洛氏基金会创办的,即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洛氏基金也对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提供帮助,通常做法是将拨款给美国的相关大学,再由这些大学出面邀请中国著名学者前往美国进修或讲学一年。

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的科学人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合影

1949年3月,童第周婉言谢绝了耶鲁大学的挽留,如期回到山东大学,在决定人生道路何去何从的历史抉择时刻,童第周选择决定留在了自己的祖国,就在童第周回到青岛后不久,青岛就于1949年6月2日迎来了解放。

童第周前往北京参加“中华全国科学工作者联合会筹备会”时,特意拜会正在组织筹建中国科学院的竺可桢教授,十分迫切地向他提出了建设中国海洋研究机构的设想和规划。

1950年8月1日,童第周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并开始筹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机构——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该研究室于1954年1月1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直属中国科学院领导,童第周继续担任主任一职,1957年1月1日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建为海洋生物研究所,两年之后又更名为海洋研究所,并一直沿用至今。

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的科学人生

童第周(右二)与对外交往

1951年3月,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大学,童第周被任命为副校长,该校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18个系。

1952年8月30日,童第周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该组织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成立, 早期领导人有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等人。

童第周于1955年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出任生物地学部副主任,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与一些海洋科学家共同制定了“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及开发方案”,这个方案作为国家重点科学任务,被列入《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国家科技十年规划》。

1957年1月1日,童第周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童第周与曾昭抡、千家驹、华罗庚、钱伟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有关大陆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但这份意见被视为大毒草,很快就遭到了批判,其中童第周与华罗庚、千家驹等三人被力保过关,并于1959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1960年又出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并兼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的科学人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门前合影

童第周于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把金鱼的细胞移植到去细胞核的角皮鱼卵内,发现移核后幼鱼的早期性状似乎是根据细胞质的,他还把鲤鱼细胞核移植到去细胞核的鲫鱼受精卵内,发现卵发育到成体后有些性状介于二种鱼之间,其研究成果为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特殊年代时期,童第周与许多科学家一样遭受到冲击和迫害,被迫进行劳动改造,让他打扫动物研究所大楼的厕所,出于科学家“认真”的天性,童第周竟将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果厕所不干净了,很多人就会认为童第周没有到单位上班。

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的科学人生

童第周夫妇合影

七十年代初期,中国科学界形势有所好转,国际间的学术访问和交流也开始多了起来,童第周与几名科研助手合作,成功地从鲫鱼成熟卵子的细胞质内提取出信息核糖核酸,并注入到金鱼的受精卵中,不久就成功孵化出了小金鱼,与普通的双尾金鱼不同,这些变异的金鱼拥有类似鲫鱼的单尾,这个实验说明除细胞核之外,细胞质同样对生物的遗传性状起重要作用,打破了遗传不可改变的学说,在国际学界引发轰动。

童第周于197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和所长,1978年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此时的童第周已经76岁,身体健康状况并不很好,但在科学春天到来的时候,童第周的工作异常繁忙,不得不经常出席各种会议和活动,每天回到家里都很疲惫,由于其夫人叶毓芬于1976年因病去世,因此身心俱疲的童第周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

童第周:“中国克隆之父”的科学人生

童第周在作报告

1979年3月6日,童第周在杭州浙江科学大会上作报告时,由于过度劳累而晕倒在讲台上,被送到医院急救,但童第周的生命也只是拖延了20多天,最终于1979年3月3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只有77岁,如果童第周能够得到很好地照顾,也许会活得长久一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