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的科學人生

作者:林海青蛙

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童第周,既是中國實驗胚胎學主要創始人,也是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創始者,他首先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他也是中國生物科學研究領域的傑出上司者,曾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在中國近現代科學家群體中,童第周是最被國人所熟知的科學家之一。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的科學人生

童第周

童第周(1902—1979)是浙江鄞縣人,出生于農民之家,其幼年喪父,依靠兄長的撫養成長,1918年考入位于甯波的浙江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當時讀師範無需繳納學費,而且學校還管食宿,是以師範學校是當時貧寒子弟的首選。

童第周深感自己現代知識的貧乏,學習更加刻苦和勤奮,由于學習成績優異,他又考入甯波效實中學插班學習,這次轉學對童第周的一生都産生了深遠影響,因為這所學校與私立複旦大學和上海聖約翰大學簽有訂約,凡畢業生都可以直接保送入學。

童第周于1922年畢業,被保送到上海聖約翰大學,這是一所教會大學,一年學費需200塊銀圓左右,即便是中産人家也是讀不起的,而童第周能夠被保送入學,機會實在難得,但不巧的是,童第周的兄長病倒了,童第周隻好退學回家襄助兄長。

童第周又先後報考了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但都沒有考上,隻好到私立複旦大學當了一名旁聽生,最終考入該校哲學系心理學專業,并于1927年7月畢業,經其二哥介紹,在浙江桐廬縣建設科擔任科長。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的科學人生

童第周

1927年深秋,經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生物系主任蔡翹教授的推薦,童第周被生物系聘為助教,協助蔡翹講授胚胎學,而蔡翹是童第周在複旦讀書時的老師,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于1928年5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1930年,童第周途徑蘇聯前往比利時比京大學留學,由于來自積貧積弱的中國,受到來自歐美許多同學的輕視,但他卻憋着一股氣,一定要為中國人争口氣,是以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和實驗當中。

在一次生物實驗中,童第周完成了難度極高的青蛙卵膜剝離手術,青蛙卵隻有小米粒般大小,外面還緊緊地包着三層軟膜,手術隻能在顯微鏡下操作,童第周先用一根細小的鋼針,在卵球上刺了一個小洞,讓脹得圓滾滾的青蛙卵松弛下來,變成了扁圓形,再用鋼鑷往兩邊輕輕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從卵上順利地脫落下來,成功地完成了青蛙卵的剝離,其出色的動手實驗能力深得導師的贊許,也赢得了留學生們的尊重,還轟動了歐洲生物學界。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的科學人生

童第周

1934年7月,童第周獲得了比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随後到英國劍橋大學作短期通路,并于年底回到祖國,經蔡翹教授的推薦,童第周被國立山東大學校長趙太侔聘為生物系教授。

童第周在青島太平角和沙子口發現了文昌魚,文昌魚是一種介于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的動物門類,在生物進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動物進化史上的活化石,童第周帶領研究小組首先解決了文昌魚的飼養、産卵和人工授精等技術,為系統研究文昌魚的胚胎發育奠定了基礎,并利用顯微技術對文昌魚胚胎發育機理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童第周于1936年又成功培養出雙頭青蛙蝌蚪,明确提出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進而證明這種感應能力,是由一種未知的化學物質,通過細胞間的滲透作用,誘導和決定胚胎纖毛的運動方向,其科研成果發表之後,再一次在國際生物學界引起了轟動。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的科學人生

童第周

“七七事變”爆發後,國立山東大學先遷至安徽安慶,又遷至四川萬縣,在輾轉遷移過程中,學校的圖書、儀器裝置等損毀殆盡,盡管于1938年春在萬縣複課,但不久就被教育部“暫行停辦”,學校師生全部被轉入到國立中央大學。

1938年至1941年,童第周在中央大學醫學院擔任教授,1941年至1943年又在同濟大學醫學院擔任教授,1944年至1946年,又到國立複旦大學生物系擔任教授,在艱苦的抗日戰争時期,童第周先後在輾轉山東大學生物系(四川萬縣)、中央大學醫學院(成都華西壩)、同濟大學醫學院(四川宜賓李莊)和複旦大學生物系(重慶)四所大學任教。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的科學人生

童第周

1946年2月,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複校,趙太侔再次出任校長,向曾在該校任教的教授、學者們發出複聘邀請,希望他們盡快傳回山東大學工作,童第周就是被邀請者之一,1946年至1948年 ,童第周再一次執教于山東大學生物系并任系主任。

1948年3月,童第周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并應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之邀,前往耶魯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洛氏基金會與中國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系與合作,北京協和醫學院就是由洛氏基金會創辦的,即便在抗日戰争最艱苦的時期,洛氏基金也對中國的科研機構和大學提供幫助,通常做法是将撥款給美國的相關大學,再由這些大學出面邀請中國著名學者前往美國進修或講學一年。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的科學人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1949年3月,童第周婉言謝絕了耶魯大學的挽留,如期回到山東大學,在決定人生道路何去何從的曆史抉擇時刻,童第周選擇決定留在了自己的祖國,就在童第周回到青島後不久,青島就于1949年6月2日迎來了解放。

童第周前往北京參加“中華全國科學工作者聯合會籌備會”時,特意拜會正在組織籌建中國科學院的竺可桢教授,十分迫切地向他提出了建設中國海洋研究機構的設想和規劃。

1950年8月1日,童第周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和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并開始籌建中國第一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該研究室于1954年1月1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直屬中國科學院上司,童第周繼續擔任主任一職,1957年1月1日海洋生物研究室擴建為海洋生物研究所,兩年之後又更名為海洋研究所,并一直沿用至今。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的科學人生

童第周(右二)與對外交往

1951年3月,山東大學與華東大學合并組建新的山東大學,童第周被任命為副校長,該校設文、理、工、農、醫五個學院18個系。

1952年8月30日,童第周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該組織主要由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1941年3月19日在重慶成立, 早期上司人有張瀾、黃炎培、沈鈞儒等人。

童第周于1955年被調到中國科學院出任生物地學部副主任,并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6年與一些海洋科學家共同制定了“中國海洋綜合調查及開發方案”,這個方案作為國家重點科學任務,被列入《1956—1967年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和《1963——1972年國家科技十年規劃》。

1957年1月1日,童第周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在“百花齊放、百家争鳴”方針的指導下,童第周與曾昭掄、千家駒、華羅庚、錢偉長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關于有關大陸科學體制問題的幾點意見》,但這份意見被視為大毒草,很快就遭到了批判,其中童第周與華羅庚、千家駒等三人被力保過關,并于1959年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1960年又出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并兼任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的科學人生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門前合影

童第周于1963年首次完成魚類的核移植研究,把金魚的細胞移植到去細胞核的角皮魚卵内,發現移核後幼魚的早期性狀似乎是根據細胞質的,他還把鯉魚細胞核移植到去細胞核的鲫魚受精卵内,發現卵發育到成體後有些性狀介于二種魚之間,其研究成果為完成魚類異種間克隆和成年鲫魚體細胞克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特殊年代時期,童第周與許多科學家一樣遭受到沖擊和迫害,被迫進行勞動改造,讓他打掃動物研究所大樓的廁所,出于科學家“認真”的天性,童第周竟将廁所打掃得幹幹淨淨,如果廁所不幹淨了,很多人就會認為童第周沒有到機關上班。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的科學人生

童第周夫婦合影

七十年代初期,中國科學界形勢有所好轉,國際間的學術通路和交流也開始多了起來,童第周與幾名科研助手合作,成功地從鲫魚成熟卵子的細胞質内提取出資訊核糖核酸,并注入到金魚的受精卵中,不久就成功孵化出了小金魚,與普通的雙尾金魚不同,這些變異的金魚擁有類似鲫魚的單尾,這個實驗說明除細胞核之外,細胞質同樣對生物的遺傳性狀起重要作用,打破了遺傳不可改變的學說,在國際學界引發轟動。

童第周于1977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細胞遺傳學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和所長,1978年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此時的童第周已經76歲,身體健康狀況并不很好,但在科學春天到來的時候,童第周的工作異常繁忙,不得不經常出席各種會議和活動,每天回到家裡都很疲憊,由于其夫人葉毓芬于1976年因病去世,是以身心俱疲的童第周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照顧。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的科學人生

童第周在作報告

1979年3月6日,童第周在杭州浙江科學大會上作報告時,由于過度勞累而暈倒在講台上,被送到醫院急救,但童第周的生命也隻是拖延了20多天,最終于1979年3月3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隻有77歲,如果童第周能夠得到很好地照顧,也許會活得長久一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