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州温汤井节庆习俗

开县温汤井(今温泉镇)民间传统文化底蕴厚重,逢年过节,风俗习惯,别有特色。笔者土生土长于温汤井,下面就我亲历的一些风土习俗记录于后。

团年

解放前,每年腊月二十四至三十天,家家户户都要团年,在外的家人都要远天远地赶回家吃团年饭。

我童年时,家住开县温汤井河东江西庙拐弯处,小地名叫大码头。父亲是厨师,在街上开了一家馆子。每年腊月二十八,办团年饭都是父亲下厨,晚上基本上不睡觉,到了下半夜,就喊哥哥和我:起来!起来!去请牙亚(伯父)、陈妈(伯母)、三伯伯、胡妈(伯母)、三嘎嘎(外婆)、舅舅等来吃团年饭(团年只请家族,不请外人)。把他们请到后,我和哥哥点香、蜡,放火炮,拜祀菩萨。接着是点檐灯,在大门口上方挂一个四方木制框架,每方贴上红纸,上面写有“紫、微、高、照”四个字。大人把两张大四方木桌并在一起,将两桌酒菜摆成一桌,杯子、调羹、碗、筷,先“叫老辈子”(请死去的长辈先吃,以示尊重),在杯子里渗三次酒后,口头念:请老辈子团年。这时,母亲则把我俩弟兄喊到一边说:“今天是团年,不要乱说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碗筷、杯子、调羹、盘子要端稳,不要打烂东西,要记到(记住)!吃饭的时候要坐端正,不要把别人碰到了,拣菜不要乱拈,大人拣哪样菜,你们就拣哪样菜,拣自己面前这一方的,不要拣到别人那方去了。”母亲的意思,这样做就不会在团年时出“差错”。比如,如果团年时筷子掉地上了,就预示第二年这人会不吉,或患大病或死亡。

叫完老辈子,大家才开始就坐(上桌子)吃团年饭,从凌晨吃到天亮。吃完饭后,母亲端一杯冷水,喊我俩兄弟一个喝一口,说是:喝了一年四季肚子不痛。

吃了团年饭,已大天白亮(天亮了),伯父、伯母等各自回家,三伯父、三嘎公他们两家生活孬些(差一些),父亲另外给他们捎几个荤菜带回去。

守岁

腊月三十天早上,大人出门准备肉、酒、小菜、糖果等过年货,还要推汤圆面。晚间,灶里和烤火的小火炉都要把火烧得旺旺的(认为这样来年生意才红火)。母亲在灶上煮压岁饭,这顿饭要把第二天的饭也煮好,留到跨年吃,表示有吃还有剩(余),希望来年能吃饱饭,炒花生、二葵、米花(儿),我俩弟兄则把大门前和每间屋都打扫干净,桌子、板凳擦干净,渣渣(垃圾)、杂水都要找东西装好,过了正月初三才能丢出去,母亲说,这都是财,不能乱丢。然后,我们开始点檐灯、贴对子(对联),忙完了,母亲把花生、二葵、糖果摆在放有烤火炉的桌子上,一家人围在火炉周围烤火,边吃边摆龙门阵,母亲独自为我弟兄俩订做了新衣裳、新鞋子。父亲说:我们家每年都是腊月二十八这天晚上团年,因为这天是你们祖父的生日……

深夜挖窑(睡觉)时,母亲给我俩弟兄一个一顶帽子、一套新衣裳、一双新鞋子,放在床边,好在初一一早起来时就穿,并给我们每人几个铜壳子(铜币)作压岁钱。

关门过年

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不做生意,关三天大门,大人、小孩都呆在屋里过年。穿新的、吃好的,一家人围在火炉旁,摆龙门阵,每天晚上耍得很晚才睡觉,第二天大半上午(很迟)才起床。我们三爷子(父亲和我两兄弟)做100多个圆宝(汤圆),抢宝后(吃汤圆),父亲把准备好的小麻条石搬出来,放在屋内墙脚下,让我俩弟兄在上面“撞钟”,这是我们小时候的一种游戏:在石坎街檐石,或共墙下的地基石上,几个小孩用铜壳子(铜币)在石头上撞出去,看谁的铜壳子“飞”得远,最远的铜壳子主人就站在那个地方,用铜壳子瞄准次远的铜壳子,若打中了,就赢了第二个小孩的铜壳子;若没有打着,就算不输不赢,之后,依此类推分输赢。或下六子棋、转角棋、裤当棋、和尚棋……若有叫花子(乞丐)在大门外喊:发财伯伯,给点打发嘛(给点饭吃)!我和哥哥就把一些熟肉、饭或米给他(她)。

拜年

正月初四,早上“抢宝”后,父亲带我弟兄俩去登门拜年:依次到五家伯父和三嘎公家去拜年,到门前先喊“恭喜发财!拜年!拜年!”进屋后,弟兄俩把长辈请到神柜前,把草垫放在地上,依次磕头作揖给他们拜年,而旁边的长辈则对我两说些吉祥或祝福成长的话。然后,带着香蜡、纸、火炮、酒、凉面、荤素凉菜到附近山上的祖坟拜台,点上香腊,摆上酒菜,放了火炮后,跪在坟前向逝去的祖辈磕头作揖,跟他们拜年,寄托对他们的怀念。

玩龙灯

正月初四晚上开始看玩龙灯。我们就站在自家门口看,那时河东河西以河为界,两岸群众互相比赛玩龙灯,看哪边的龙灯扎得多,扎得好看。从河东玩到河西,又从河西玩到河东,玩龙灯的大人、小孩身穿龙袍,头戴凤冠霞佩装扮成公子、小姐;龙灯前头有舵舵旗、走马灯、鼓鼓灯、马儿,舵舵旗是用篾条扎成的,高约1丈、宽约2尺左右,长方型,中间有根长竹杆,八面贴的纸,画有人物画像或山水画,里面点的蜡烛。走马灯是用篾条扎成宫廷的宫灯样式,里面点上蜡烛。鼓鼓灯是用篾条扎成马头、马尾,中间是人,马头挂在人前头,马尾挂在人后面,马头、马尾点蜡烛。

接下来是头戴草帽(顶上有根大蒜苗)打“轰火”的,还有大狮子,高脚小狮子,笑罗汉。打“轰火”,就是由一人左手拿点燃的蜡烛或火把,右手抓火药,往点着的蜡烛或火把上洒,朝天洒,散放出烟火。

沿河两岸,一晚上几百条龙灯,够你观赏。大街上五颜六色,锣鼓喧天,冲炮连连。到处人山人海,拥挤不通。正月十五的晚上,玩龙灯的下山,行程十华里,经津关沿西边煤窑过河东转回温汤井。热闹的场面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深夜。

出亭子

解放前,每年正月初四至十五,晚上玩龙灯,白天出亭子。亭子是由一米左右长的圆木扎成四方框架,铁棒子在框架中间,人在空中立在铁棒上。底座是八根圆木,中间是熟铁带钢性的铁棒,直径二寸至三寸,高1—3米,铁棒上站一个人叫一个彩。彩有出在人的肩膀上,有出在人的手上,或工具物品上,人数2—5个,根据出戏的人数来定。用道具进行遮掩,外人一般看不出来。亭座子上绑两根长圆木棒。由八个强壮汉子抬,一共十六人换着抬。两边有栳(扛)托叉的人(亭子上有几个人就有几个托叉)保护亭子上的人的安全。我见过的出亭子,从河东抬到河西,从河西抬到河东,穿红戴绿的人拥挤不通,人人喝彩。

1968年11月,庆祝温泉镇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人们兴高采烈,扎了两个双彩彩亭。一个是《白毛女》,一个是《智取威虎山》,在全镇游行。

1969年4月,温泉镇全镇人民庆祝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首次在开县县城出双彩亭,出演的是古装戏《西游记》片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第一个彩是在猪八戒的钉耙上出孙悟空,第二个彩是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上出白骨精,两个彩,在一根亭管芯上立在高空,很精彩。

清明

三月清明,是庄稼汉种庄稼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历代以来,称之为清明节。古言道:“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节这天要出太阳,谷雨这天要下雨,这叫风调雨顺,象征当年年成好,五谷丰登,人民丰衣足食。

清明节,山上有一种野菜,叫清明菜。一到清明,生长茂盛,农夫挖起来,到街上卖,街上做小吃生意的人,买上清明菜,洗干净,将发酵的米浆与清明菜调和,蒸成清明粑,其清香可口,营养丰富。

清明这天,不仅是庄稼节气,还是一个祭祖之日。每年到了这一天,基本上每家每户,老的带着子孙,提着或背着香、蜡、纸、火炮,以及荤素和各式凉菜,一家老小,给祖宗磕头作揖,祭祖扫墓稍后,一家人便在坟前美食一顿,表示对先辈的悼念。

端午

五月端阳节,俗称端午,五月初五叫小端午,十五叫大端午。

温汤井,端午格外热闹,街上的人和乡里的人纷纷到街上称肉、打酒,回家办包面、饺子吃,喝雄黄酒。每户大门两边各挂一把艾叶(一种中药),显示端阳节的气氛。

街上的馆子、小吃店有附油包子、凉面、凉粉、粽子、油果子、白糖久、慈粑块、盐饼子、鸡蛋干、活糖饼子等名特小吃,尤其销得好,供不应求。

清江河畔,大码头,回水沱沱的彩船龙船,五光十色,十分耀眼。河东河西两岸,划龙船比赛、游泳的,满河都是,岸上看热闹的,人山人海,两岸的锣鼓声、加油声,震撼峡谷之中。

这天,山上的青草藤藤随便扯几把都是药,乡里的人扯了弄到街上去卖,母亲一早买几把,到了天黑熬水给我们弟兄俩洗澡,说洗了后身上不生疮。

同时,母亲把中药雄黄、硫磺粉、冲烂的大蒜用水兑一盆,用刷把在屋里每个角落洒遍,特别是阴沟还要洒得多些。我问母亲啷个要洒这种水?母亲说:“可以防止蛇和蜈蚣虫到屋里来咬人。”

七月半

民国年间,每到七月初,每家都要买几捆三十二开的草纸,在草纸上戳一铜钱币形状的孔,用白纸封成一个一个的包,称之财包。这就是送给老辈子(死去的长辈)在阴间用的。封好包,每个包上还要写上收包人、寄包的名号,其写法有具体的格式。我家寄给老辈子的财包,由我俩弟兄写。写完后全部放在神柜上。到了七月十二中午,摆上酒席,要先请老辈子,稍后,每方将酒杯的酒倒一点在地上,再请老辈子吃饭。晚饭同样摆酒席,只敬三道酒,不叫饭。

天要黑了。父亲把公鸡的冠子掐破出血,用鸡冠子的血把每个财包祭一下。带一个小饭碗装点饭和水,一齐用背篓背。父亲带我俩弟兄到河坝去烧。先将财包分人一轮一轮地码好,点香,燃蜡,再点火财包。作几个揖。等财包烧尽才回家。基本上每家都是到河坝或荒坡上去烧财包。

到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每家都在自家门口烧散钱纸。给那些无儿无女死去的孤人烧去,这叫施孤。

从七月初一到十五,除十三日、十五日不能烧包外,其间任何日子都可以烧包。民间传说,七月十三日、十五均不能烧包,因七月十三是马王会,十五日是施孤,若这两天烧包,怕他们收了“钱纸”,老辈子就收不到了。在这期间,每家大人还不准小孩下河洗澡。据传说:因这期间河中鬼多,怕落水鬼找替身,把在河中洗澡的人脚扯到不放,淹死在河中,这是非常忌讳的。

放河灯

小时候,有一年的七月十五晚上,我看到很多人用彩色纸做的各式小灯,中间点的亮,都在河边上把小灯放在河中流走。水中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满河都是,好看得很。长者说:是那些被水淹死的人没得亮,给他们送亮,表示纪念。

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中秋节。一大早,我父亲蒸酒米(糯米),踹慈粑。就是把酒米蒸粑,倒在石对窝(石槽)里,用芦竹杆或慈耙木棒把酒米杵烂,糯巴巴的,分两盆,一盆用来蒸成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慈耙,晚上敬月亮菩萨。另一盆,先分成几块装在小碗里,放进白糖或蜂糖,叫老辈子。就这样,一家人吃着兹耙过中秋节。

晚上,父亲在大门口摆张小桌儿,摆上月饼、慈耙,以及花生、瓜子,泡两杯盖碗茶,喊我俩弟兄点香和蜡,以拜敬月亮菩萨,拜了后,一家人边吃花生、瓜子、月饼,边赏月。

天狗“吃”月

幼小时,有一年某月的十五晚上,我在睡梦之中,母亲把我和哥哥喊醒,快起来!快起来!你俩个快把锣锣鼓儿拿出去,我们听到外面锣鼓声,把大门打开,看到隔壁邻户都在敲锣打鼓,也跟着敲起来。一听啰,沿河两岸都在敲,好大的锣鼓声啊!挺、挺、哐、哐的。听父亲说:今晚上月亮菩萨落难,天狗吃月(月食),凡间的人若不敲锣打鼓的话,天狗要把月亮吃个缺角,人人都要敲锣打鼓,救月亮菩萨,一直要敲到月亮在天空显圆了才不敲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