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

作者:梓州风物志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

蔡元培(1868一1940)浙江绍兴人,字鹤卿号孑民。光绪十八年(1892)入京殿试中壬辰科进士,补翰林院编修。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早年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并参加同盟会,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长。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是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创始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旧时教育宗旨。提倡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制。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术不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过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其一

绍酒助兴解寂莫

蔡元培,绍兴人,光绪十八中进士。

中国教育会会长,“爱国学社”他总理。

光复会与同盟会,割辫明志誓革命。

武昌起义会孙氏,“五种教育”为国民。

国立北大任校长,兼容并蓄自由地。

教授治校劳工圣,兼收女生北大始。

美育军训强身心,男女同样有歌声。

“五四”运动成摇篮,爱国热情源学生。

学术派别皆相对,白话文言皆并存。

本校它校无界线,工科理科求合理。

“巴黎合会”举国辱,“山东条约”又失地。

千年专制最黑暗,三民五权自由神。

五四运动及人权,民主自由赛先生。

中央研究院院长,保障同盟副主席。

《鲁迅全集》他作序,清学研究他参与。

难得生平无缺德,众国举世失完人。

“泽永河汾”介石题,“教泽孔长”是林森。

道德救国还学术,中西文化交接时。

中央研究院塑像,“文革”时期被捣毁。

四十年逝聚会时,亲自主持宋庆龄。

著作译作与传记,子女后人与精神。

《新青年》师陈独秀,新知沉沉胡适君。

绍酒助兴趋寂寞,潸然长逝先哲人。

其二

难得平生无缺德

蔡元培,绍兴人,光绪十八中进士。

中国教育会会长,爱国学会他总理。

光复会,同盟会,割辫明志誓革命。

武昌起义会孙氏,革命奋斗著功勋。

北大校长蔡元培,并包兼容好智慧。

各色人等尽延揽,只要治学有本事。

教授治校劳工圣,一改旧时沉冗气。

“五种教育”为国民,美育军训强身心。

学术派别皆相对,白话文言皆并存。

本校他校无界限,理工文科求合理。

北大学术求公正,兼收女生北大始。

敬挽中山显豪气,未竟事业齐努力。

“巴黎合会”国受辱,“山东条约”国失地。

军警大棒挥舞时,校长营救惊社会。

“五四”运动成摇篮,爱国热情源学生。

民主主义你挚旗,还有自由赛先生。

中央研究院院长,保障同盟副主席。

《鲁迅全集》你作序,清学研究你参与。

中央研究院塑像,“文革”时期来捣毁。

著作译作与传记,子女后人与精神。

绍酒助兴驱寂寞,潸然长逝先哲人。

道德救国与学术,中西文化交接时。

“泽永河汾”介石题,难难生平无缺德。

四十周年祭悼时,庆龄女士亲主持。

其三

清廷进士反清迋

橘黄满树暴雨临,割辫明志誓革命。

清廷进士反清廷,北大校长救学生。

北大摇篮孕“五四”,盛邀德赛二先生。

包容兼收改旧规,兼收女生北大始。

五种教育为国民,美育军训强身心。

道德救国与学术,中西文化交接时,

著作译作写文明,难得生平无缺德。

绍酒助兴趋寂寞,潸然长逝悲国人。

注: 德赛二先生,德谟克拉西(民主)赛因思(科学)英文译音。

其四

升官阶梯来唾弃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对学校的时弊进行了大力阔斧地改革。

旧北大旧时弊深,只拿文凭无学问。

讲义带回放书架,照本宣科少趣味。

师生答案互通融,科举固疾遗劣根。

考试题目圈范围,学生称呼还老爷。

旧北大暮暮腐败,学生听课带听差。

教员教学无兴趣,学生逛窖吸雅片。

孑民校长来整顿,教员反对生不爱。

专聘学长杀手锏,教学改革目惊呆。

旧北大旧谈教改,师资选调数第一。

学术派别言之理,文言白话共生存。

本校它校无界线,文理工法商科齐。

研究研讨唯大学,升官阶梯来唾弃。

注: 学长四人,文学科陈独秀,理科学长夏元溧,法科学长王建祖,工科学长温宗宇。

其五

《新青年》刊六君子

百家争呜熔一炉,兼容并包谈“革命”。

《新青年》社六君子,轮流编辑有个性。

陈笔译后语惊人,聪明远胜做学问。①

革命二字胡适怕,谦恭改良学问深②

玄同本研音韵学,满囗文言神经病。③

尹然深沉喜红学,纵横捭阖白话诗。④

莫名其妙陶孟和,文字太差当编辑。⑤

最不看好刘半农,音韵学编来帮衬。⑥

注 ①陈独秀②胡适③钱玄同④沈尹默⑤陶孟和⑥刘半农。

其六

《新青年》社编辑六人各有个性。时陈独秀写有《文学革命论》。胡适之写有《改良中国文学刍议》。影响都比较大。陶孟和善谈社会问题,家庭制度。刘半农曾由校方派往法国研究音韵学。

《新青年》兴众人帮,踊跃投稿好文章。

大钊图书馆主任,朴实厚道文通畅。

小品文字周作人,自已围地都欣赏。

宦隐官场周树人,《狂人日记》笔疯狂。

师培学问称泰斗,赋性柔弱最相让。

黄季刚诗酒中来,骂人痛快在课堂。

自命不凡陈汉章,弟中进士空中堂。

倒背如流《经注疏》博闻强记论天纲。

斯年颉刚学生辈,倒戈叛师盛气旺。

教员休息后花园,师生聚会言词畅。

礼节客套放一边,互问互答“群言堂”。

“群言堂”“饱无堂”,哪分北方与南方。

《新潮》杂志应运生,“学术”自由北大“荒”。

注:1 以《新青年》为阵地,学生踊跃投稿。2 北大师生讨论不分界线,无客套,有“群言堂”“饱无堂”两处,形成了北大学术自由的氛围。3 其中人名为傅斯年,顾颉刚,黄季刚,周作人,周树人,陈汉章,李大钊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