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揭开顺治、同治二帝的「不治」之谜

作者:读取knowledgeloading

张剑光

近些年清宫戏的火热,清代帝王,尤其是康雍干祖孙三代,已可谓妇孺皆知。下文要聊的顺治与同治二帝,前后相隔超过两百年,也因其各自的传奇色彩而广为人知。清代帝王平均寿命超过五十三岁,短命的顺治、同治二帝则属其中最拖后腿者:顺治帝死时仅二十四岁,同治帝死时仅十九岁。关于二帝的死因,传闻甚多,几成谜案,加之影视剧的演义,更添神秘色彩。然而,顺治、同治二帝「不治」的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众说纷纭。今日的分享,便是来自历史学者张剑光教授的一家之言,或可有助于读者朋友一窥究竟。

顺治皇帝之死

清军入关前,努尔哈赤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曾在辽东实行民族「分屯别居」政策,以使满汉互不相扰。入关以后,顺治帝对这条政策进行了继承,在北京某地实行满汉强行隔离和迁居。顺治帝五年(1648年)八月,政府下令北京城内「除八旗、投充汉人不令迁移外,凡是汉族官员及商人百姓等,全部迁徙到南城居住。他们原来的住房是拆去另外盖造,还是贸卖拿钱,各从其便」。时间下限规定到第二年的年底为止。这一措施的实施,除了为达到「满汉各安,不相扰害,实为永便」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满洲贵族惧怕天花传染所采取的隔离政策。

然而,清军入关后由于是向南迁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气候更为湿润,因而大多水土不服,加上和汉人接触后,交相传染疫病的机会增多,得天花的人与日俱增。顺治二年(1645年),京城有很多人出痘,为防止传染,顺治帝颁敕旨云:凡是民间出痘的人,马上把他们驱逐到城外四十里远的地方。被驱逐出去的当然主要是汉人天花患者,顺治以为这样就能切断传染源。当时在汉人居住区南城巡视的监察御史赵开心上奏说:患痘者遭逐已可悲可怜,且有关部门执行的时候有很多失误,有的人身体刚刚发热、以及身上生疥癣等疮的人,全部一概被驱逐出去,甚至是婴儿得了天花,被抢过去全部掷掉,一时间在汉人中间造成了人心惶惶的局面。这说明了满族人对天花过分紧张,因而神经质地对汉人十分怀疑,在具体处置上确有很多地方不太适当。

揭开顺治、同治二帝的「不治」之谜

顺治皇帝画像

赵开心谈到了汉人被驱逐后的惨景,说:贫苦小民,移出城外,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东西可吃,于是将弱子稚女抛弃道旁。他建议朝廷对这项政策要进行修正:请今后凡是出痘的人家,一定要痘症已见,才令出城。有男女抛弃小孩的,交有关管理部门,严加谴责惩治。在城外四十里的地方,东西南北各选定一个村庄,令出痘的人聚集居住,不应该让他们有露宿游离之苦。他认为:刚开始建立制度,一件事情的好坏得失,关系到天下万世之利害,希望皇帝能早日答覆我的奏疏。他的意见朝廷后来同意了,并命工部择定村落,具体承办。

对这一次的天花传染,清人其他史书也有描述。谈迁《北游录·纪闻下》云:满洲人原本是不出痘疹的。自从进入长安后,经常出疹而且很危险,遂说这是汉人传染给他们的。于是民间只要听说谁得了痘疹,立刻被逐出都城二十里。然而都城外面都是满洲人的赐庄,那些贫穷百姓可以到哪里去呢?经常见到一些人含泪将自己的小孩抛弃在道路的边上。有的人舍不得自己的房子,不想一个人住到外面,结果害死了自己的子女。清政府驱逐汉人四十里的政策实际上并不见效果,至年底天花传染加剧,染疫人数迅速增加,清政府只能更加厉害地驱逐汉人。后来将汉人迁移至南城的政策,仅仅是隔离天花患者政策的进一步调整而已。

顺治初期,多尔衮独掌朝中大政,因此隔离政策其实是多尔衮一手策划的。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所以他让顺治帝到塞外去避痘。多尔衮设置了专门官员负责治疗天花,这个官员叫「查痘章京」,主管旗人痘疹及北京内城百姓痘疹和将他们迁移出城的事情,过了很久这事才安定下来。就是说,如果满族人得了天花,也要被迁出城外的。

早在入关时,天花就被多尔衮当作消灭不同势力的武器在运用。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富有智谋,在清开国之际建有佐命创业之功。皇太极死,多尔衮提议立皇九子福临为帝,豪格对他恨之入骨。顺治元年,多尔衮派豪格出征,豪格大发牢骚说:「我没有出过痘,这次出征,让我同往,难道不是故意想致我于死吗?」他的意思是你多尔衮分明是想让我豪格去感染天花。而多尔衮制裁豪格十分理直气壮,认为他为了自己不被天花感染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不久就对豪格下了毒手。

顺治十年(1653年),又一轮天花流行高峰出现。这年十月,在西南征伐南明政权及大西义军余部李定国的战斗中,定远大将军、敬谨亲王尼堪战死,尸体运至京师,顺治想亲自去吊唁,但朝廷诸王大臣认为西南地区天花流行,力谏乃止。

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天,朝廷继续采用驱逐天花病人出京师的政策来隔离疫源。但到年底,天花传进宫内,顺治帝还很年轻,没有出过痘,所以吓得躲到了京城南20里的南海子。天冷需取暖,惜薪司每天送炭到南海子。十二月,命惜薪司办公用房周围50丈方圆内,凡是居人脸上发光的,无论男女老小,全部要驱逐出去。在这次天花流行中,满洲大臣只要家里有子女出痘,就不准到朝廷中值日上班。而汉人被驱逐到城南后,仍是疫病泛滥,生活动荡不安。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日,京城沉浸在春节的欢庆气氛中,这天顺治帝前往悯忠寺观看他亲信太监吴良辅的削发出家仪式。下午回宫后,顺治帝觉得十分烦躁,伴有高烧,遂卧病在床,实际上已感染了天花病毒。宫女、太监们奉命撤去刚刚挂上的门神、对联、彩灯、彩带。正月初四日,「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外界官民始知顺治帝得了天花。

初六日,顺治帝感到自己活不长了,急命太监传谕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快速到养心殿记录遗嘱。王熙等垂泪从命,在床前草就遗诏第一段,见顺治已累得疲惫不堪,奏请皇帝暂歇,待他们拟就之后,再请皇帝御览。之后二人赶紧到干清宫西朝房连夜起草遗诏,然后又赶到养心殿呈皇帝过目。顺治帝勉强挣扎着将遗诏修改了三遍,直到次日才定稿。初七日,顺治病情更重。傍晚,下诏释放刑部大狱关的罪犯。半夜里,圣驾宾天,24 岁的顺治帝崩逝于养心殿。天花夺去了一位正值春秋鼎盛年的皇帝的性命。

由于顺治帝年纪很轻,且得天花后发病极快,仅病五天就不治身亡,所以在民间出现了种种谣言和猜疑,甚至故意渲染他平时的好佛,把他说成到五台山「出家」了。至今有的史学家认为这仍是一桩清初疑案,且电视、电影故意把这段史实弄得十分玄虚,以致人们通常认为顺治帝后来成了五台山的一位高僧。

同治皇帝之死

清朝同治皇帝,慈禧太后的儿子,1875年1月驾崩。同治死因,各书记述有好几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性病说和天花说。同治得性病说,流传颇广,《清朝野史大观》叙述得十分详细。书中说同治帝十分敬爱端庄贞静的阿鲁特皇后,但慈禧太后淫威滥施,同治帝和皇后不能款洽相亲。慈禧又强迫同治帝去爱不想爱的妃子,遂尽失情爱之乐。于是出外纵情淫乐。但他生怕被臣下撞见,不敢去外城著名的妓院,只敢带了一两个小太监在内城与私底下卖淫的女子取乐。时间一长,就感染了梅毒。

开始同治帝并没有在意,但后来病症发到了脸上,继而又发到背部,召太医来诊治,太医一看,大惊失色,知道这是淫乱所致,但又不敢说出来,反而去请示慈禧,询问是什么疾病。慈禧下旨道:「恐怕是属于天花。」太医就拿治痘症的药来医治,自然这样的药是不见任何效果的。同治帝得病后内心十分急躁,厉声大骂御医:「我得的不是天花病,为什么要当作天花来治疗?」太医奏道:「这是太后的旨意呀!」同治帝这才不说话,而内心咬牙切齿地发恨。

揭开顺治、同治二帝的「不治」之谜

同治皇帝画像

临死前的几天,同治帝的头发全部脱落,下阴部溃烂,发出极其难闻的臭味,据说溃烂处有洞,能看得见腰肾。该书作者悲叹道:「可叹,自古中国之帝王因酒色而致夭亡者不知凡几,然未有死于淫创者,只有法国弗朗西斯一世也患淫创而死,可谓无独有偶矣!」

尽管这种说法为许多人津津乐道,但毕竟是逸闻传说,且没有正式的档案或史料佐证,因而其真实性令人怀疑。相反当时的官方典籍及其后的正史均说同治帝死于天花。而且人们在清代档案中发现了记载同治帝脉案的《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它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下午同治帝得病,召御医李德立等入宫请脉,直至十二月初五日夜病死,前后三十七天的脉案,完全可以证明同治帝是因患天花而死的。这本脉案是敬事房太监根据当时的御医每天请脉记录和所开的方子,誊抄汇辑成册的。它是我们今天得以分析研究同治帝究竟死于何病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同治帝得病是在1874 年的十月三十日下午。这天,太医院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知诊断的情况是:「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御医的判断十分明确,认为是感染了时行疫毒所致,所以让同治服用益阴清解饮,时行避风调理。第二天早上,药见效,疹形透出,已能看出其中夹杂着瘟症。这天同治帝的症状是「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气颤谵言」,御医遂用清解利咽汤调理。

在御医们两天的精心医治下,痘粒很快开始表发。然由于瘟热病毒强烈,头部、颈部的痘粒发得十分稠密,而且令医家最担心的是,痘粒颜色变得发紫。出痘时,如果痘粒出得稀疏不齐,灌浆顶平或塌陷,并呈紫色,这是逆痘的信号,很有可能有生命危险,而同治的天花实际上就是如此,所以御医记道:「症界于险。」

十一月初八日,同治「微感风凉」,本来就虚弱的体质使天花向逆险方向发展,「浸浆皮皱,似有停浆不靥之势」,这为痘毒向人体各种器官和神经系统袭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十一月十九日起,同治的病情急剧恶化。此后的十多天,是他最痛苦难忍的日子。痘毒潜入各部器官后全面发作,痘后出现多处痈毒,并发生溃烂,腰间的溃烂几乎像一个洞,脓血不断地流出。全身的痘痈发出钻心般的疼痛,面颊肿硬,口喷臭气,胸满胁胀,大便腥臭。这时的御医已知道皇帝是难有生机了,只能卧以待毙。从脉案记载来看,集中暴发的大溃烂十分剧烈、快速,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二十二日,腰部溃烂继续外,其他部位的痘痈也出现溃破流脓。第二天,臀肉左右又出现两处溃孔流汁。二十七日,「腰肾疮口微大,浆汁未减,气秽如昨」,御医们试着用「外用熨洗」治疗。二十八日,御医们的努力并不见效,「腰间溃处如碗,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这时的同治已到了神志恍惚、麻木不仁的地步,神经系统遭到了大破坏。

十二月初三日,出现了致命的走马牙疳,同治「面颊红肿见消,各处溃脓尚可」。初四日,「上脣肿木,腮紫黑肿硬处敷药,屡揭伤皮不能作脓,时流血水」。御医们尽管仍在竭力调理,但已没有什么效果而言。十二月初五日, 同治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天,「皇上脉息弦数无力,毒火凝结,神气日耗」,到酉时,「六脉已绝」,「元气脱败」,医生用高丽参等煎成的生脉饮倒到他的嘴里,也已无法下咽了。同治驾崩,命归黄泉了。

除脉案外,谈到同治得天花比较详细的资料还有《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九日,翁同龢和御前军机大臣们清楚地看到皇帝的头、面上都是灌浆饱满的痘粒,同治还举起胳膊让大臣看他出的痘粒十分齐足。翁同龢的日记,是私人所记述的当天活动的流水账,应是可信无疑的。另外,将同治帝从发病至死的三十七天脉案逐日与《翁同龢日记》核对,两者所记之病情诊断、开方用药也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他还把从当时的一些大臣、太监那里听到的内容也记了下来,十分具体生动,说的都是同治天花的发生和发展,根本没有谈到梅毒。

天花是满族常患的一种传染病,所以他们并不隐讳这种事实,而梅毒是一种两性交媾后的性传染病,名声不好,因此有些人就凭主观猜测皇室是隐晦了同治的得病真相。加上梅毒和天花病症有些地方比较相像,梅毒患者一般先在外生殖器部位出现硬下疳,约两个月后全身皮肤发疹,并且和天花一样,都有脓溃烂症相,所以野史笔记者道听途说,认为同治皇帝淫欲过度,得梅毒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摘选自张剑光《中国抗疫简史》

揭开顺治、同治二帝的「不治」之谜

《中国抗疫简史》

张剑光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自有文字记录的三千五百多年来,疫病的流传成百上千,疫病的种类各式各样,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已告别了对疫病无端的恐惧,也告别了将防疫希望寄托在巫术上的蒙昧时代,但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智慧与教训,依然值得今日仍处于疫情之下的我们回望与总结。

书中,作者将「疫」的时间线,拉长到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三千五百年前,从疫病与巫术的话题引入,随后从战争与瘟疫、帝王将相的瘟疫、中国历史上的鼠疫、麻风与霍乱等问题逐步推进,更辟以专章讲述「皇帝与天花」、「香港应对瘟疫」的故事,史料丰富扎实,论述精当严谨,是一部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的抗疫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