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日头条】孙发友的散文| “黄”“石”“广”为“礦”

【今日头条】孙发友的散文| “黄”“石”“广”为“礦”

“黄”“石”“广”为“礦”

孙发友

黄石与矿石有缘。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早在祖先造字时代,就已经将黄石与矿石融为一体了。在《说文解字》中,“矿”字古文为“磺”,许慎《说文解字》解为:“磺,铜铁朴石也。”字面看去,按古人阅读从右至左的习惯,即是“黄”“石”两字,它们合在一起意为“铜铁矿石”。而现在还在流行使用的繁体字“礦”,就更清楚地为黄石的地方特色作出了注解:“黄”“石”“广”为“礦”,再解释得通俗点,就是黄石到处都是矿石。

黄石与矿石之缘主要体现在地域优势上。翻开矿产资源图,发现大陆主要铁矿资源分布形成了一条主线:东北矿区(本溪、鞍山、白云鄂博)-华北矿区(宣化、迁安、邯郸)-华东矿区(芜湖、南京)-中南矿区(大冶、铁山、舞阳)-西南矿区(攀枝花、石碌)。黄石就坐落在这条由北向南又由东而西的铁矿脉络黄金线的拐点上。在大陆的铁矿资源中,80%是贫矿,只有黄石地区的大冶、铁山矿区和海南石碌矿区是富矿,尤其是黄石矿区的矿石含铁量一般50%左右,最高达到65%;并且有些还是铁矿和铜矿共生。其中举世闻名的大冶铜绿山地区蕴藏有丰富的铜铁矿资源,这里氧化富集带中矿石的含铜品位可达5%-8%,主要有孔雀石、赤铜矿、自然铜等。

【今日头条】孙发友的散文| “黄”“石”“广”为“礦”

地处鄂东南的黄石,遍地是宝。据勘测,其境内已发现的有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64种。其中,金属矿有铁、锰、金、银、铜、钨、钼、锌、铅、钴等;稀有元素矿有锗、镓、铊、铟、硒、碲等;非金属矿有磷、硫、含钾岩石、石灰石、重晶石、方解石、天青石、膨润土、石膏、硅灰石等;燃料矿有煤炭。硅灰石质量居世界第二。鄂东南地质大队原副总工程师魏世昆介绍:仅“以铜绿山为圆心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查明铜储量400多万吨,金储量为300多吨,铁矿石约有3亿吨。”

黄石不仅享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而且还拥有人类最伟大的矿冶文明。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就是这一伟大文明的标志。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工人在采矿生产中,发现了13把铜斧,最大的一把3.5公斤。沿着铜斧周边深挖,一个迷人的场景渐渐展示在世人面前:遗址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发掘出地下采区7处,采矿井巷近400条;发现古冶炼场3处,多座炼铜炉,古炉渣总量超过40万吨。经化验,炉渣的酸度适宜,含铜量仅0.7%,说明当时大陆的冶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专家研究断定,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中国商朝早期至汉朝的采铜和冶铜遗址。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是这样描述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恢宏气势的:揭开三千余年冶金史帷幕,可与秦兵马俑媲美,又一个世界之最——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展示于世:

四百多座竖井、斜巷与上千条平巷、盲巷纵横交错、层层叠压;矿井内,整木雕成的排水槽蜿蜒连绵,四通八达;一根根圆木榫接或撘接成固定的方框,支护着井壁;提升矿石用的木制绞车结构巧妙,制作精细......

昆明工学院一位教授抚摸着井壁流泪说:“我们现在给大学生讲撘接式框架支护,举的是二百年前英国的例子,没有想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早了1800年。

【今日头条】孙发友的散文| “黄”“石”“广”为“礦”

扒开堆积如山的古炉渣一角,考古人员发现春秋时期的冶炼炉八座。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2800年前炼炉,竟然已经具备了现代高炉的雏形,炉渣中的含铜量仅为千分之七。

78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史密斯一下车就惊叹:“多么聪明的人民!我在这里看到了世界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东西。”其他一些学者认为,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发掘,是世界冶金史上一件大事,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无价之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掘之前,西方一些学者不断叫嚣:“中国没有青铜文化,中国的青铜文化是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传过来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发掘,推翻了西方“中国青铜文化外来说”的定论,中国的青铜文化是自己创造的。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出现,使世界冶金史重写,使世界青铜史重写!

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进入地表负60米深处采矿,竖井横巷,安排有序;提升、通风和排水,功能齐全。同时期的西方,还处在蒙昧时代,挖矿如同打洞。我们的祖先在2800年前就采用了竖炉炼铜,而同时期的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冶炼还只知道在地上挖个坑,围在炼坑旁点灯熬油。湖北省文物局一专家说:“铜绿山古矿的开采、冶炼技术在当时是全世界领先的,比欧洲早了2000多年”。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处古矿冶遗址。

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创造着人类最伟大的矿冶文明。

【今日头条】孙发友的散文| “黄”“石”“广”为“礦”

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代表的黄石矿冶文明,其价值不只是体现在规模如何宏大,技术如何先进,同时她铸就了黄石地方特有的一种矿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有人把它概括为“铜斧熔炉”精神,即是:要像铜斧那样,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像熔炉那样,融合四方,共铸辉煌。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当下,“铜斧熔炉”精神对黄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过几千年铸就的“铜斧熔炉”精神,是祖先留给黄石人的无价之宝。

(注:文中的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主要参考文献

[1] 矿道网:中国铁矿资源分布图[EBOL].

[2] 樊云芳:湖北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将同观众见面[N].光明日报1984-11-22.

[3] 黄石市社科联:矿冶文化在黄石转型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研究报告[C].第六届荆楚学术论坛文集.

END

孙发友,黄石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今日头条】孙发友的散文| “黄”“石”“广”为“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