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追寻“最早中国”可能的模样

追寻“最早中国”可能的模样

追寻“最早中国”

可能的模样

追寻“最早中国”可能的模样

在夏商周之前,我们历史上有一个时代号称“传说时代”,也就是尧舜禹时代。如果要探索尧舜禹是否存在,首先要有一个突破点,就是确定都城的存在。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驽教授看来,目前无论是地上、地下所有的证据都指向陶寺遗址就是尧都,陶寺可以称之为尧舜的“最早中国”。很多专家学者也将陶寺遗址确定为中华文明起源地。那么这个结论是从何而来?

这要从山西省的崇山说起。崇山又名塔儿山。公元前2300至1900年,使用扁壶、肥足鬲的一群人生活在这里,他们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的基因,甚至传承影响至今。此后被现代考古学家定名为陶寺文化。

追寻“最早中国”可能的模样

陶寺遗址鸟瞰图

陶寺遗址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两岸,坐落于崇山向汾河过渡的黄土塬上,遗址面积达400万平方米。距今4300年左右,一座庞大的史前古城在晋南汾河之滨崛起。那是一座都城,城中恢弘的宫殿内,住着一位崇尚文德的王。这里城墙牢固,府库充盈,数以万计的人口聚集此处。宫殿区、贵族居住区、居民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

追寻“最早中国”可能的模样

朱书扁壶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一扁壶残片,残片断茬涂朱,扁壶壁上朱书两字,经考证其一为“文”,另一字被何驽先生直接考证为“尧”。

一个都城,光具备城墙、宫城、文字外,还不足以得到证明,还要有王族墓地以及祭天、祭地、祭祖先的礼制建筑。

追寻“最早中国”可能的模样

龙盘,或可作为帝尧王族神化的象征图示

在陶寺遗址Ⅱ区,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共墓地,这里共发掘墓葬1309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并有彩绘陶木器、玉石礼器和装饰品随葬,等级差别非常明显。与此同时,在陶寺中期小城之内,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其规模宏大、功能复杂,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台基形状为大半圆形,在台基上由13个柱子围成的半环形夯土柱列十分罕见。通过多年实地观测与探索,发现从第2个观测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观测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观测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2005年,15位天文学家基本肯定了该大型建筑为天文观测遗迹。2009年6月21日,陶寺大墓出土圭表进一步奠定了陶寺遗址作为“尧都”的地位。

塔儿山下,巍巍古都千年煌煌;悠悠鼓磬之声回荡绵长,昭示当初文明曙光;观象授时柱列存续四季,教导子民时令稼穑。文明因素只有经历不断发展积累和汇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较为成熟的文明。雄极一时的“陶寺文明”,也因此成为黄河流域目前可以确认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实证。

追寻“最早中国”可能的模样

主播丨邓婉颖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杨晶

文案、责编丨邓婉颖

美术设计丨杨桦 赵墨

音频丨张诗剑 张玉峰

校对丨杨晶

参考资料丨《陶寺文化:中华文明之“中正”观缘起 》《陶寺遗址,五千年天下王气》

(收听更多《大河脉搏》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