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尋“最早中國”
可能的模樣
在夏商周之前,我們曆史上有一個時代号稱“傳說時代”,也就是堯舜禹時代。如果要探索堯舜禹是否存在,首先要有一個突破點,就是确定都城的存在。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何驽教授看來,目前無論是地上、地下所有的證據都指向陶寺遺址就是堯都,陶寺可以稱之為堯舜的“最早中國”。很多專家學者也将陶寺遺址确定為中華文明起源地。那麼這個結論是從何而來?
這要從山西省的崇山說起。崇山又名塔兒山。公元前2300至1900年,使用扁壺、肥足鬲的一群人生活在這裡,他們不斷發展壯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的基因,甚至傳承影響至今。此後被現代考古學家定名為陶寺文化。
陶寺遺址鳥瞰圖
陶寺遺址位于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兩岸,坐落于崇山向汾河過渡的黃土塬上,遺址面積達400萬平方米。距今4300年左右,一座龐大的史前古城在晉南汾河之濱崛起。那是一座都城,城中恢弘的宮殿内,住着一位崇尚文德的王。這裡城牆牢固,府庫充盈,數以萬計的人口聚集此處。宮殿區、貴族居住區、居民區、祭祀區、倉儲區、手工作坊區等一應俱全。
朱書扁壺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一扁壺殘片,殘片斷茬塗朱,扁壺壁上朱書兩字,經考證其一為“文”,另一字被何驽先生直接考證為“堯”。
一個都城,光具備城牆、宮城、文字外,還不足以得到證明,還要有王族墓地以及祭天、祭地、祭祖先的禮制建築。
龍盤,或可作為帝堯王族神化的象征圖示
在陶寺遺址Ⅱ區,考古學家發現了公共墓地,這裡共發掘墓葬1309座,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并有彩繪陶木器、玉石禮器和裝飾品随葬,等級差别非常明顯。與此同時,在陶寺中期小城之内,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其規模宏大、功能複雜,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台基形狀為大半圓形,在台基上由13個柱子圍成的半環形夯土柱列十分罕見。通過多年實地觀測與探索,發現從第2個觀測縫看到日出為冬至日,第12個觀測縫看到日出為夏至日,第7個觀測縫看到日出為春、秋分。2005年,15位天文學家基本肯定了該大型建築為天文觀測遺迹。2009年6月21日,陶寺大墓出土圭表進一步奠定了陶寺遺址作為“堯都”的地位。
塔兒山下,巍巍古都千年煌煌;悠悠鼓磬之聲回蕩綿長,昭示當初文明曙光;觀象授時柱列存續四季,教導子民時令稼穑。文明因素隻有經曆不斷發展積累和彙集,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較為成熟的文明。雄極一時的“陶寺文明”,也是以成為黃河流域目前可以确認進入早期文明社會的最早實證。
主播丨鄧婉穎
稽核丨陳銳
監制丨樊弋滋
統籌丨羅景月 楊晶
文案、責編丨鄧婉穎
美術設計丨楊桦 趙墨
音頻丨張詩劍 張玉峰
校對丨楊晶
參考資料丨《陶寺文化:中華文明之“中正”觀緣起 》《陶寺遺址,五千年天下王氣》
(收聽更多《大河脈搏》文章,請關注“中國水事”微信公衆号,從菜單欄擷取更多内容。)